1836年瑯嶠戰爭 - 糧、錢、戰

2021/11/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把瑯嶠歷史尺度拉大來看,這裡的衝突來自於東西方人群向南遷徙,且最終「相會」的結果
斯卡羅人是來自卑南的征服者,佔據了東瑯嶠谷地,在征服的過程中逐漸本土化。如上一篇所述,豬朥束與射麻里能統領諸社,是因為佔盡地利,只要觀察地圖就能了解他們的重要性
他們的權力不完全是戰爭能力強大,而是佔據貿易路線,聚集了人流。有人流就能帶來資源,有資源就能擴大權力,權力者自然能調解糾紛,也就能成為諸社的中心
從卓杞篤到潘文杰,斯卡羅最大特點就是外交實力,憑藉優勢地利影響著瑯嶠諸社
另一方面,土生仔以社寮為中心打造了小王國,最強盛時期共建立大小二十一座庄,控制整個西瑯嶠。西北方最大海港聚落 - 柴城也是盟友之一
東西雙方關係相當微妙,雖然互相競爭,也互相通婚貿易。熱絡的貿易帶來錢與各項物資,維繫著彼此間的平衡關係
但這個平衡很脆弱,原因在於「糧」
雖然貿易品相當多元,糧食仍是瑯嶠最大宗的交易物資之一。再說人沒錢可以活,沒糧就活不了,掌握糧食才能使錢的力量倍增。最終引爆雙方最大衝突的關鍵,就在瑯嶠西南的龍鑾潭
龍鑾潭位於雙方勢力交界,是瑯嶠最肥沃的區域之一,除了湖中有漁產,周邊土地也容易灌溉,最終雙方因為龍鑾潭周邊土地契約糾紛,兩大勢力最終無法避免在此碰撞
二十一聯庄擁有超過20門大砲,於柴城-社寮一線構築防禦陣地。聯庄軍於1836年占領龍鑾潭週邊,攻入斯卡羅龍鑾社,迫使居民退守山谷。斯卡羅聯軍一邊後縮龍鑾一帶的防線,主力部隊則北上包圍社寮與柴城,在城郊展開對峙並互相砲擊
戰爭後期柴城幾乎失手,戰爭導致瑯嶠的木材等物資出口量大減,衝擊到安平與鳳山地區的貿易,1837年有使者來到瑯嶠調解。使者抵達柴城時剛好遇上圍城戰,斯卡羅軍正砲轟柴城,特使團只能南下到社寮登陸。在調停之下雙方最終議和
這次戰爭,斯卡羅能統合數個社合攻柴城與社寮,應該已經是動員的極限。戰後斯卡羅勢力被阻擋在龍鑾潭以東,統御瑯嶠諸社的能力大大被限制
到了1867年羅發號事件時,斯卡羅除了能收取部分庄社的租金(維持友好關係的方式),統馭力已大不如前,卓杞篤也只是名義上的領袖。他就曾向李仙得抱怨過「我只管得了豬朥束,其他社我無能為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6會員
16內容數
Formosaha̍k 福摩薩學 Háikokha̍k 海國學 Háikok Súkuan 海國史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