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縱貫線,走進斯卡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羅妹號事件」對曾經的我來說,只是課本上的幾行字句而已,時間上非常久遠,地理上也很是遙遠,不過《斯卡羅》一劇把恆春半島當年的風風雨雨刻畫得挺深刻,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多想像。

這一趟去走阿朗壹古道,正是一次消除地理距離的好機會——沿著西濱一路南下、從高屏溪進入東港,接著就是貼著台灣海峽經過林邊、佳冬、枋寮、枋山、楓港、車城,然後抵達恆春,也是《斯卡羅》事發地區。

路途漫漫、時間稀少,只能登高望遠追憶那段歷史,不過從地理的腳路來看那段歷史,其實也非常有趣⋯⋯。


登龜山而小斯卡羅

斯卡羅指的是什麼?
「斯卡羅」指的是南遷的排灣化卑南族群,他們是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統治貴族,也是一個跨族群的大型酋邦政治實體。
羅妹號事件又是怎麼回事?
1867年3月,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地區發生船難,船員誤闖斯卡羅領地遭殺害後,引發美國出兵斡旋、清廷派軍南下,與當地的斯卡羅和移墾的閩、客庄人產生衝突,各種勢力在恆春半島碰撞與摩擦,一時之間風起雲湧;最後在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Tou-ke-tok)於出火一地簽訂「南岬之盟」書面協議後才告落幕,不過因為後續的管理不善,卻又種下牡丹社事件的遠因。


整個《斯卡羅》的故事劇情都在恆春半島發生,不過主要的地點聚集在柴城(現車城)、社寮(現射寮)、保力、統領埔(現統埔)、瑯嶠(現恆春)和豬朥束社(現屏東縣滿州、里德一帶),前四處更是衝突發生最密集的地方。

登上屏東車城龜山步道,短短15分鐘就可以一覽車城、社寮、保力、統埔這幾個地方,儘管一眼望去都已經是當代的房屋建設,不過還是可以透過劇情裡的對歷史的詮釋,想像當年在這裡發生的種種經過,大概就是一種思古幽之情懷吧。

raw-image

離步道最近的是社寮,也就是吳慷仁飾演的阿水和閩南移民居住的地方;右方丘陵交界處則是保力,劇中夏靖庭飾演的林阿九就是保力聚落的領導人,是客家人早期進入開墾的地方;最左邊的則是車城,由雷洪飾演柴城頭人朱一丙所領導,一旁則是劇中車城、保力和社寮都想搶奪的地方稱——統領埔,這裡需要有斯卡羅族首領的同意才能使用。

因為水源、物資、租地等問題,這一帶整天都不是很寧靜,時而合作時而提防,成為《斯卡羅》的主旋律。


交通不便的瑯嶠

瑯嶠地區的不平靜,與物資的爭奪和權力爭鬥脫不了關係,但我想還有一個有趣的切角:交通。

大學時期我曾前往新竹尖石鄉田野調查,探詢尖石鄉為何會有「前/後山」的分野,儘管不是一次特別嚴謹的調查,但是卻從中發現道路開闢、公車路線與前後山分野的交疊關係,甚至連這個非正式叫法的出現時機,也與路網建設的時間點重疊。

簡單來說,當時我們發現前山(靠近市區地帶)的路網發達,所以逐漸自成一區,而同樣位在前山的小景屏一帶因為山路崎嶇,倒不被視為是前山地區,成為被包圍的孤島。

瑯嶠這裡又是如何呢?

其實就算不看古地圖,從當今的道路規劃也能略知一二,畢竟當代道路絕大部分都是從古道路演變而來。

進出恆春,就是一條台26省道和199、200兩條線道,再來就是靠海運運輸物資了;其中《斯卡羅》裡的車城和射麻里社、豬朥束社就是透過200線道連貫而起,因為腹地廣大、位居道路中心點,一山一海之間,成為瑯嶠之外資源最密集的三個地方。

raw-image

恆春因為腹地廣大,自古熱鬧非凡、商業鼎盛,更因為2008年的電影《海角七號》再次聲名大噪,我也因為這部電影開啟了對台灣土地的想像與認識。恆春不大,當代街景是大量汽機車與古色古香的房屋巷弄所組成,熱鬧仍帶有樸素的氣息,鎮外城牆與城門說是全台灣保存最良好的。

raw-image

墾丁或許是更知名的地區,不過在恆春半島上仍有許多歷史故事直得探索。


台灣唯一原始林古道——阿朗壹古道

剛剛提過現在許多路網系統都是依循古道建立而成,這一趟的阿朗壹古道自然也是一部分——或者說差點成為當代路網系統的一部分。

阿朗壹古道的全名其實是「琅嶠卑南古道」,也就是連接恆春與台東的古道路,換作現在的路網系統來看,就是200縣道、台26線,然後接上台9線到台東,而阿朗壹古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

關於阿朗壹古道的種種,留到下一篇再說,滿洲、牡丹一直到達仁這一帶對我來說真的是個非常新鮮又印象深刻的地方,更是環島是怎樣也避不開的一塊淨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騎旅筆記
158會員
160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騎旅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2025/02/09
大年初一,太平山上厚厚的積雪仍然殘存,從台平山莊的蹦蹦車、山腰的見晴懷古到山腳下的鳩之澤溫泉,跟著過去的太平山林業從高海拔一路玩到平地。
Thumbnail
2025/02/09
大年初一,太平山上厚厚的積雪仍然殘存,從台平山莊的蹦蹦車、山腰的見晴懷古到山腳下的鳩之澤溫泉,跟著過去的太平山林業從高海拔一路玩到平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羅妹號事件」對曾經的我來說,只是課本上的幾行字句而已,時間上非常久遠,地理上也很是遙遠,不過《斯卡羅》一劇把恆春半島當年的風風雨雨刻畫得挺深刻,讓我對這段歷史也有了更多想像。 這一趟去走阿朗壹古道,正是一次消除地理距離的好機會,也是一次親近股恆春歷史的時刻。
Thumbnail
「羅妹號事件」對曾經的我來說,只是課本上的幾行字句而已,時間上非常久遠,地理上也很是遙遠,不過《斯卡羅》一劇把恆春半島當年的風風雨雨刻畫得挺深刻,讓我對這段歷史也有了更多想像。 這一趟去走阿朗壹古道,正是一次消除地理距離的好機會,也是一次親近股恆春歷史的時刻。
Thumbnail
上次走了魚路南段,總是要補完北段。以前我都從擎天崗走到八煙而已,這次用去磺港吃下午茶為目標來鼓勵自己走到金山。金包里大路清朝所築的路段筆直前進,起伏落差較大-河南勇路,日治時期所築路段則較迂迴而落差小,稱日人路。金包里大路的運輸功能不只於挑魚,多年來軍事、採硫、移墾、挑茶、賣魚、牧牛等皆有利用此路。
Thumbnail
上次走了魚路南段,總是要補完北段。以前我都從擎天崗走到八煙而已,這次用去磺港吃下午茶為目標來鼓勵自己走到金山。金包里大路清朝所築的路段筆直前進,起伏落差較大-河南勇路,日治時期所築路段則較迂迴而落差小,稱日人路。金包里大路的運輸功能不只於挑魚,多年來軍事、採硫、移墾、挑茶、賣魚、牧牛等皆有利用此路。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民國 10(1921)年,港口公學校設立,民國 34 (1945)年光復後則改名為港口國民學校,至民國 57 年改制為港口國民小學。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先前講到1836年瑯嶠土生仔與斯卡羅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其實可以牽扯到一個來自枋寮平原的家族興衰史,這個家族的命運自始至終都與大屏東緊緊相連
Thumbnail
如果把瑯嶠歷史尺度拉大來看,這裡的衝突來自於東西方人群向南遷徙,且最終「相會」的結果
Thumbnail
如果把瑯嶠歷史尺度拉大來看,這裡的衝突來自於東西方人群向南遷徙,且最終「相會」的結果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據悉,早期新社部落尚未設校時,孩子都得沿著海邊的沙灘步行到其他學校就讀。當時任職港口蕃人國校的陳武台遂捐出住地作為校地成立學校。新社國校創校時間並無統一說法,教育部資料則記載於新社國小建立於 1949 (民 38)年。
Thumbnail
國高中的時候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很淺,不外乎就是關於清領初期的消極治台政策,劃界封山、閩粵械鬥、原漢衝突等等的字眼一次次出現在考題之中,雖然記得大綱,但原委和更深層的故事都一概不知。可能我高中上歷史課時都不太清醒,即便老師可能有做課外補充也沒聽到,對不起娟娟夫人(高中歷史老師)XD 但對於歷史,我是
Thumbnail
國高中的時候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很淺,不外乎就是關於清領初期的消極治台政策,劃界封山、閩粵械鬥、原漢衝突等等的字眼一次次出現在考題之中,雖然記得大綱,但原委和更深層的故事都一概不知。可能我高中上歷史課時都不太清醒,即便老師可能有做課外補充也沒聽到,對不起娟娟夫人(高中歷史老師)XD 但對於歷史,我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