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倡議和能源問題,以及政治無處不在|雜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說實話,我其實是一個不喜歡倡議的人,因為在我的經驗裡頭,倡議會帶來衝突,而我不喜歡衝突。不過,倡議有很多種形式,舉凡投票、打電話客訴,只要和「表達訴求」相關,都可以意義為倡議的一種。

我會公開的表達意見,但會用很迂迴、婉轉的方式,最後變得很像是在講一種價值觀的實踐,我不喜歡在公開的形式下,去直接表達我的想法。所以我開始透過 Instagram 的摯友限定功能、開始使用方格子的 Premium 限定閱讀、或是在 Matter 上以路人甲的身份,才能讓我安心的說出這些。


我覺得環境倡議的問題和統獨問題很像,因為這些議題都存在太久太久了,久到我們都麻木了,久到我們都在等待,等待一個答案,等待一位決定者去下指令。

解決問題不是一直去講問題本身的不好,而是要連帶去討論解決方法,如果提不出解決方法,那改變現況去增加社會成本是比較好的事情嗎?

於是,不管在能源問題上,還是統獨議題上,儘管每每都討論的激烈、爭辯的面紅耳次,最終大家最希望的依然是保持原樣,然後我們就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裡,迷失自己。

核能是乾淨又便宜的能源,但是它所產生的低階核廢料、高階核廢料無處安放,光是置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沾染到輻射物的物品,而非核能發電的物品本身)就足夠吵的人仰馬翻了,而它當初的定位還是「暫時存放」。這絕對是無解的,因為光是選址就喬不攏了,再者還要花費另一筆錢把蘭嶼龍門的核廢場打開、搬運、運送、再次封存,這過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拿去解決根本的問題不好嗎?為什麼一直把問題糾結在一定要遷址,把遷址預估會花費的金錢成本計算出來,直接編預算給全體蘭嶼居民,不好嗎?

公投要花錢、選址要花錢、遷址要花錢。這些程序所耗費的時間成本,更是無法計數,投入的人力成本,同樣無法計數,最討厭、最無奈的就是,搞了一連串的公投、選新址,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搞的更複雜,把這些活動的成本計算出來,直接撥給蘭嶼居民,然後試著協議直接把龍門場變成永久存放地,這樣不好嗎?就像一條新的馬路,也總要重新鋪個三次,才能移開那些橘色三角錐,就像發明了雲端發票的載具條碼,卻仍然要給一張所謂的明細。人類總愛製造問題、再把問題複雜化、然後再喊著手上的山芋很燙!

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一件事要花兩倍三倍的力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在做的永遠是「轉移財富」而不是「創造財富」,核能的問題有瑞典、芬蘭、日本、韓國可以參考,對照組應該是要取之所需,而非照單全收,我們可以參考瑞典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公開透明的呈顯利弊、優劣,用專業知識去探討這個嚴肅的問題,而非永遠拘泥在道德層面。我們可以參考芬蘭在核廢場地下室興建的馬拉松活動,結合路跑活動讓民眾真實參與、真實了解。我們可以參考為何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安倍晉三仍然沒有全面廢除核能發電?我們可以參考和我們地質相近的韓國鄭州核電廠,他們如何克服民情、地震等等的問題。

只因為「核廢料選址」問題無解,就要唾棄核能發電嗎?那為什麼不去把所有的精力轉移去選址、管理的問題,而是花在爭吵「核廢料放你家」。這是什麼邏輯。就是不負責任的邏輯。如同當我們捐款給關注永續議題的組織時,就覺得自己卸除了責任一樣。許多社會問題的發生,幾乎都是「管理」出了問題,譬如普悠瑪失靈事件、太魯閣翻軌事件、武界霸異常放水事件,好多好多遺憾的事情,都是「人」出了問題,而不是事情本身真的這麼可怕,不然人類全體滅絕,對環境最永續,人類在總人口成長了一倍的這個過程中,也讓自然界的物種消失了50%。所以我們不吃飯、不呼吸、不坐火車、不去水壩、不去露營了嗎?

沒有啊,人類在想的依然是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如何設計出更有利潤的商業模式,我們絞盡腦汁想的都是如何讓經濟生活過的更好,而非為了想過的生活去對應「該做」的工作。

中華民國是各個海島國家的組成,我們不是歐盟國家,我們得靠自己發電。歐盟國家們可以和鄰近國買電,我們要跟誰買?跟中國買嗎????連中國都接手美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花了半世紀外交、耕耘了十多年的礦場,要掌握「鈷礦」這個未來能源了。(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如同血鑽石、血黃金、血翡翠一般,有資源的地方,就有衝突,就有掠奪)

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美國汽車製造商從供應商那裡購買鈷電池組件,這些供應商部分依賴中國在剛果的礦山。一輛特斯拉長續航汽車需要大約4.5公斤的鈷,是一部手機所需量的400多倍。

我也不喜歡核能,除了核能以外,我們的選擇還有燃煤、風力、火力、再生能源、太陽能。但,這些選項後續所產生的副作用、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真的就更永續嗎?永續應該用循環經濟去談,不是不能消耗,而是消耗之後能不能廢物利用,繼續延長廢棄物的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燃煤,我們得跟別的國家買,海運的過程也是一種消耗,燃煤所製造的空氣污染也不容小覷。有多少人因此患上過敏性鼻炎,然後我們再跑去買空氣清淨機?這些機器在製造的過程中,不也耗費了很多資源嗎,而且濾網還是消耗性廢材。這些已經預計被製造出來的垃圾,該怎麼處理?舉辦公投選址,去挖一座山把它們掩埋嗎。

風力發電,台灣東北季風強勁,但台灣冬天的用電量相對較少,而用電量最兇的夏季,風力發電反而沒什麼貢獻,所以我們花了一筆錢,覺得風力發電很乾淨,但努力發電的結果卻是這些電沒什麼用處,然後夏天還會停電。。。

再生能源發電,如果全世界把用在再生能源上頭的食物攔截下來,是不是直接在此刻、現在、立即、立刻、即刻的,就直接解決了SDGs的第二項指標:終結飢餓?

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很好,但是有好到政府計畫在台灣蓋一整個台北市面積的太陽能板嗎?地狹人稠,去哪裡找土地蓋?所以我們把良田廢耕,把濕地佔地為王,直接變光電廠,然後再以米香王國的身份進口稻米嗎?姑且還不說太陽版的壽命只有二十年!!!一樣的問題,該怎麼處理?舉辦公投選址,去挖一座山把它們掩埋嗎???太陽能板還是複合型材料,沒有謹慎處理,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面板未經處理流入河川、海洋,可是劇毒欸!這個不可逆的環境傷害,著實需要好好琢磨。

既然沒有一種能源是完全好的,那為什麼不像現在這樣並存就好呢?請擁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能源專家團隊,去設計一套適合「台澎金馬、蘭嶼、綠島」發電比例的設施,去嚴實管理核電廠的運作。

企業是用電量最凶的單位,卻要全體家戶一起共同分擔電費,然後政府不斷呼籲個人要養成節能減碳的「好習慣」,怎麼沒有聽到政府在著手建造「綠建築」的「公共住宅」。這也不能怪政府太多,畢竟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企業手裡,13%在政府稅收,7%在非營利組織,所以當然企業要付最多的責任啊!然而回到上面提到過的,當經濟模式一直在「轉移財富」而非「創造財富」,人類只是在創造一個虛胖的經濟體而已,然後再用QE、再用勞工紓困貸款、再用什麼七倍券、八倍券。

把問題丟給個人只會製造出更多問題。身為一個善盡公民義務的良民,我都乖乖繳稅了,結果全球暖化是因為我夏天的時候多吹了三個小時的冷氣嗎?是因為我冬天因為太冷睡不著而開電熱毯嗎?正義魔人不要激動,我只是舉例而已,我晚上睡覺都不開冷氣的,而且白天會盡量去公共場所,或是只開電風扇。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去公司上班領薪水,然後社會的期望是希望勞工捐款給非營利組織之外,我們還得乖乖繳稅,那掌握80%資本的企業的角色在哪裡?

能源安全問題,是管理問題。沒有哪個能源是最好的、最乾淨、最安全、最永續的,但我們可以因應此地的自然環境去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比例,以及「最適合」的發電比例,讓每一度的發電都值得。而不會有在尖峰用電時刻停電的問題,又為了尖峰時刻的用電量去設置更多發電設備。這件事本身又在製造問題了。

就假設我一天的餐錢是三百塊錢一樣,一天吃三餐,我一定每餐都要吃到一百塊嗎?我可以早餐吃蛋餅、午餐吃炒飯,晚餐不就可以去吃火鍋了?這是可以因應不同地域做調配的嘛。


這是近兩星期的讀物: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作者/黃哲斌(2019)

raw-image

《羌在和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作者/王明珂(2003)

raw-image

《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

原文作者/Giuliano da Empoli

譯者/林佑軒

raw-image

分享三個近期印象最深刻的視頻:


會想順便提及近期的讀物是因為,我覺得所有的學習都在逐漸建構我們的意識形態,列出近期讀物,就如同論文、專書最後面所羅列的參考資料一般,許多人看書的習慣,是先翻閱參考資料,利用參考資料去理解這本書的構成,透過作者所列出的參考資料,去認識領域別、去決定讀者自身要花多少百分比調配這本書在心中補足哪塊知識的權重。

畢竟腦中的想法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儘管那些想法和近期接觸的事物沒有太大關聯,但這就是一種創新的表現,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利用自身的好奇心去找出答案,然後得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得出一個自己目前無法反駁自己的答案。

這三本書的領域別相差甚遠,但如果要說出其中的關聯性的話,我想還是有的。我覺得這三本書給我補足的知識是:政治無處不在

從傳統媒體的衰落,到國家定義下的民族組成,再到民粹政治,人類就是活在自己設計出來的魷魚遊戲裡,把每個人放在人吃人的階級。我們高喊著自由民主,繼真的自由了嗎?就真的民主了嗎?還是我們得到的只是在上位者的阿諛奉承?

在上位者的迎合,又如同少數民族的表徵一般。在歷史中,「民族」是一群人的主觀想像與建構。想像與建構我群的共同祖源與歷史,以凝聚「同質化」的族群,以及,想像、建構他族的組源與歷史,以刻畫「異質化」的族群邊緣。所以我們所看見的所謂少數民族、所謂原住民、所謂漢族等等,那些種種劃分都源自於人類居於一生物體的求生意識。

既然政治無處不在,為何總愛談論政黨顏色,總愛談論親中反中,既然政治無處不在,為何不跳過這個環節,直接去思考什麼才是對這片土地好的事情。環境倡議的問題和統獨問題很像,因為這些議題都存在太久太久了,久到我們都麻木了,久到我們都在等待,等待一個答案,等待一位決定者去下指令。

作為一個安份守己的良民,除了乖乖繳稅我還能做什麼?大概就是努力成為像彭帥那樣厲害的人,才能讓WTA對抵制中國運動賽事吹起第一聲號角。



白露未晞,四季予你。偷每天一點點的時光消磨,在時鐘的硯盤裡,把心血滴盡。

我是予晞,我們下段旅程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予晞🌸的沙龍
216會員
227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予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3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碳中和已成為重要議題。文章探討碳稅對企業的影響,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濟負擔,並提出交換經濟作為新解決方案。交換經濟強調基於需求的資源配置,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生產和資源浪費,促進社區合作及創新,最終推動淨零碳排的實現。建立信任和合作機制是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2024/09/23
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碳中和已成為重要議題。文章探討碳稅對企業的影響,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濟負擔,並提出交換經濟作為新解決方案。交換經濟強調基於需求的資源配置,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生產和資源浪費,促進社區合作及創新,最終推動淨零碳排的實現。建立信任和合作機制是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2024/09/23
未來房價上漲的趨勢不僅與全球將針對鋼筋、水泥等建材的碳排放徵收碳稅之外,還與全球疫情後的工人短缺息息相關。薪資成本的不斷增加最終轉嫁到房屋建造成本上,使得房價居高不下。許多人將房地產市場視為經濟的火車頭,但我不禁想問:這輛龐大的火車頭究竟要帶我們走向何方?
Thumbnail
2024/09/23
未來房價上漲的趨勢不僅與全球將針對鋼筋、水泥等建材的碳排放徵收碳稅之外,還與全球疫情後的工人短缺息息相關。薪資成本的不斷增加最終轉嫁到房屋建造成本上,使得房價居高不下。許多人將房地產市場視為經濟的火車頭,但我不禁想問:這輛龐大的火車頭究竟要帶我們走向何方?
Thumbnail
2024/02/04
符合宇宙發展的教育,才是資產。而這樣的資產,不僅僅在指涉金錢,也會是向善的資產、永續的資產、快樂的資產、天賦的資產、哲思的資產;也不僅僅是屬於個人,更會屬於國家、社會,乃至於存在的萬物,都將受惠。最後,讓「善的正循環」這件事,成為最基礎的資本。
Thumbnail
2024/02/04
符合宇宙發展的教育,才是資產。而這樣的資產,不僅僅在指涉金錢,也會是向善的資產、永續的資產、快樂的資產、天賦的資產、哲思的資產;也不僅僅是屬於個人,更會屬於國家、社會,乃至於存在的萬物,都將受惠。最後,讓「善的正循環」這件事,成為最基礎的資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核能到底能不能…?一直以來都是政黨政治以及環保攻防戰的水岸第一排,從2018的以核養綠公投到2021的重啟核四公投,正反的口水攻防及針鋒相對,說實話令人眼花撩亂。當世界各國,包含歐盟、韓國、以及日本等國,因為能源電力吃緊,紛紛鬆動對核能發展的態度時,你我都更應該深入的思辨,核能到底台灣能不能?
Thumbnail
台灣,核能到底能不能…?一直以來都是政黨政治以及環保攻防戰的水岸第一排,從2018的以核養綠公投到2021的重啟核四公投,正反的口水攻防及針鋒相對,說實話令人眼花撩亂。當世界各國,包含歐盟、韓國、以及日本等國,因為能源電力吃緊,紛紛鬆動對核能發展的態度時,你我都更應該深入的思辨,核能到底台灣能不能?
Thumbnail
 在剛出版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有一篇由Jason Bordoff和Meghan OSullivan兩位分別在美國頂尖大學任教的能源政策學者所合寫的好文,題目是"綠色動盪:能源的新地緣政治學",文中勾勒出如果能在2050年達到零排碳目標時各國因為新能源帶來的權力消長和朝此目標會遇的各種障礙
Thumbnail
 在剛出版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有一篇由Jason Bordoff和Meghan OSullivan兩位分別在美國頂尖大學任教的能源政策學者所合寫的好文,題目是"綠色動盪:能源的新地緣政治學",文中勾勒出如果能在2050年達到零排碳目標時各國因為新能源帶來的權力消長和朝此目標會遇的各種障礙
Thumbnail
能源安全問題,是管理問題。沒有哪個能源是最好的、最乾淨、最安全、最永續的,但我們可以因應此地的自然環境去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比例,以及「最適合」的發電比例,讓每一度的發電都值得。
Thumbnail
能源安全問題,是管理問題。沒有哪個能源是最好的、最乾淨、最安全、最永續的,但我們可以因應此地的自然環境去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比例,以及「最適合」的發電比例,讓每一度的發電都值得。
Thumbnail
世界將重新定義核能為綠能。
Thumbnail
世界將重新定義核能為綠能。
Thumbnail
對於世界各國都關注於溫室效益的議題,如果不節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無疑是人類政在自取滅亡。
Thumbnail
對於世界各國都關注於溫室效益的議題,如果不節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無疑是人類政在自取滅亡。
Thumbnail
2017年底,公投提案、成案和通過門檻下修後,公投儼然成為政治運動,看似是給予民眾直接參與議題的入場券,但,深究其內裡,其實彷彿一場資訊不對等下、各派人馬的公關大戰。 老實說,不論能源、農產品貿易,每一項都牽涉複雜專業知識,有的更涉及國家安全、產業規劃、經濟發展,真的適合公投嗎?
Thumbnail
2017年底,公投提案、成案和通過門檻下修後,公投儼然成為政治運動,看似是給予民眾直接參與議題的入場券,但,深究其內裡,其實彷彿一場資訊不對等下、各派人馬的公關大戰。 老實說,不論能源、農產品貿易,每一項都牽涉複雜專業知識,有的更涉及國家安全、產業規劃、經濟發展,真的適合公投嗎?
Thumbnail
8月28號的公投即將來臨,這次公投的重點之一就是核四商轉的發電與否。核四議題向來頗具爭議,也一直是全台灣人民的矚目焦點。 接下來,我將會透過這篇報導,讓大家了解支持(支持重啟核四)方和反對(反對重啟核四)方的看法,同時讓讀者反思自己對這起事件的想法是否太過草率。
Thumbnail
8月28號的公投即將來臨,這次公投的重點之一就是核四商轉的發電與否。核四議題向來頗具爭議,也一直是全台灣人民的矚目焦點。 接下來,我將會透過這篇報導,讓大家了解支持(支持重啟核四)方和反對(反對重啟核四)方的看法,同時讓讀者反思自己對這起事件的想法是否太過草率。
Thumbnail
常常有人說台灣人用電量太多、不發展核能的話電力根本不夠,台灣人以後就沒電可用,台灣就會變得一片黑暗。 但他們什麼時候說過,新增的電力是要給「人們」用的? 說什麼不蓋發電廠台灣人會缺電,或是叫台灣人少開冷氣節能減碳都是假議題,現在的發電廠根本就不是為了人民而蓋的。
Thumbnail
常常有人說台灣人用電量太多、不發展核能的話電力根本不夠,台灣人以後就沒電可用,台灣就會變得一片黑暗。 但他們什麼時候說過,新增的電力是要給「人們」用的? 說什麼不蓋發電廠台灣人會缺電,或是叫台灣人少開冷氣節能減碳都是假議題,現在的發電廠根本就不是為了人民而蓋的。
Thumbnail
號稱2018年是「臺灣脫口秀元年」的博恩,一週前在youtube po 出脫口秀片段,談「能源難題」,30萬次點閱獲得相當高的迴響。片末最後以「擲交」的方式欲解決這道「難題」。無論如何,儘管是難題,但面臨公投,作為一個負責任擁有公民投票權利的人,而不得不去了解這樣的難題。
Thumbnail
號稱2018年是「臺灣脫口秀元年」的博恩,一週前在youtube po 出脫口秀片段,談「能源難題」,30萬次點閱獲得相當高的迴響。片末最後以「擲交」的方式欲解決這道「難題」。無論如何,儘管是難題,但面臨公投,作為一個負責任擁有公民投票權利的人,而不得不去了解這樣的難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