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型日照中心このゆびとーまれ混合、混齡照顧,用家的溫暖守護社區老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傍晚,在富山市郊區社區民宅間,有幢戶外觀漆成粉紅色的平房,對面看起來也是普通人家。這兩處看似平凡的住家,是讓台灣社福界這幾年驚嘆連連的「富山型日照」的起點:「このゆびとーまれ*」。


▲富山型日照的起點:このゆびとーまれ。照片取自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官網。

▲富山型日照的起點:このゆびとーまれ。照片取自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官網。

一進屋內,長輩、身心障礙者多半坐在圓桌旁,另一邊是小孩在小圓桌遊戲、寫功課;屋內中另一個簡單用窗簾半隔開的空間,有位長輩躺床休息。

聽到我們進門後的「こんにちは (你好)」,許多年輕或不那麼衰老的被照顧者都點點頭、與我們打招呼,有些孩子甚至馬上湊到你眼前跟你嘰哩呱啦,即使語言不通,卻一點也不怕生。

富山型日照以混合照顧聞名。23年前,負責人惣(音「總」)万佳代子看到社區的照顧需求,毅然決然創辦了混合高齡、身心障礙者、幼兒的日照中心。她表示,政府在思考社福政策時,是從制度與法律開始,所以關心老人的學者就針對老人研究、關心身障就從身障出發,不會想到「混合」照顧,「我是護理師出身,護理師關心0–100歲的人跟社區,這個社區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惣万佳代子並不認為自己做的事有多不平凡,在她眼中,這樣的照顧模式是遠在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前,社區與家庭的照顧方法。

▲創辦人惣万佳代子:「護理師關心0–100歲的人跟社區,這個社區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照片取自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官網。

▲創辦人惣万佳代子:「護理師關心0–100歲的人跟社區,這個社區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照片取自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官網。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是在這裡生活的家人

而在このゆびとーまれ,也不會有明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分。不同於台灣或者其他的照顧機構,在這裡,第一眼很難分辨到底哪位是照顧者、哪位是服務需求者。就連負責人惣万佳代子生活感的穿著,一開始我們還誤以為她是被照顧者。

惣万女士一聽到我們的誤認,馬上點頭說:「是的,就是這樣,這裡是生活的空間,就像是同行的余尚儒醫師一樣,不介紹不曉得他是醫生,這樣才是理想的狀態。」

甚至,このゆびとーまれ近年也雇用身心障礙者,在我們剛進門端麥茶給我們的工作人員就是身心障礙者,訪問期間,他一直靜靜地坐在我們旁邊,聆聽惣万女士的分享,如果不是惣万女士的介紹,我們也以為他是被照顧者。身心障礙的工作人員,在督導的指導下能從事些簡單的工作,如澆水、陪老人散散步,他們在這個空間中,照顧他人,自己也受到照顧。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強調,如家般充滿生活感的空間與日常。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強調,如家般充滿生活感的空間與日常。

兩家このゆびとーまれ一共有32位工作人員,其中七成是正職,一半是社會福祉士 (照顧服務員),5人是護理師,也有管理師、幼教老師等,大家共同照顧40位長輩與各年齡層的身心障礙者、幼兒。但放眼望去,哪位是老師、哪位是照顧者,一時之間也分不清。

這麼隨性、分辨不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是因為惣万女士想將このゆびとーまれ經營成「家」,「在生活的空間中,沒有老師、也沒有醫生。」也如同家一般,在家不需刻意安排課程、活動,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尊重每一位家人在當下想做的事情。「我一直認為,我們不要把長輩看作是幼兒,要尊重長輩的尊嚴,不應用幼兒方式對待,」所以在このゆびとーまれ除了大型節日或慶典活動外鮮少有團體活動,也不刻意引導長輩與孩子的互動,一切順其自然。「長輩多半喜歡孩子,因為來到このゆびとーまれ與孩子互動,長輩開始有了表情,需要照顧的程度也減輕。」

還沒聊完,下午四點沒過幾分鐘,耳邊就傳來咚咚咚的奔跑聲。孩子們從附近的小學放學了,他們有些是特教學校的孩子、有些在小學特教班上課,他們有活力地在屋內奔跑,瞬間整個屋子充滿歡笑聲。

這裡的孩子很熱情,看到我們圍著小桌子坐下,就一起湊熱鬧;看到新奇的筆電,就湊上來要我開音樂軟體,發現沒有音樂還哀號了一下;還有小男孩拖著書包擠進來說,「這裡是我寫功課的地方。」我們瞬間讓出位置讓他坐,看著他的算數題目,沒兩三下,他咻咻咻寫完功課,一溜煙地跑掉;也有男孩要我們幫他拿櫥櫃上方的玩具、還有孩子搬了超巨型樂高來到我們的旁邊,想跟我們一起遊戲。

來自台灣的我們不免擔心,失智症的長輩、橫衝直撞的孩子和現下滿地的玩具,難道不會受傷嗎?「從開始經營到現在,只有一個長輩骨折受傷。」惣万佳代子說。孩子確實難以掌握,訪問過程中,其中一個孩子不小心打了我一下,而一旁的工作人員一看到馬上蹲下握著孩子的手,溫柔地詢問:「◯◯君,你為什麼剛剛要這樣做呢?要說對不起。」孩子雖然時常出其不意、玩具時常散落一地,但就像在每個有孩子的家裡一樣,大人好好引導、玩具請孩子收一收就好了,一切就如在家一般自然。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也讓孩子熟悉死亡,像家般的空間也能讓長輩隨時有狀況就住下,由護理師陪伴照顧。從2005年開始,このゆびとーまれ一共協助25位長輩在這迎接死亡。若發現長輩狀況不好,護理師會主動詢問家屬是否需要臨終陪伴。在我們坐著的和式空間中,他們在榻榻米正中央安置長輩,家屬晚上就在長輩身旁肩並肩一起睡覺,「家屬和長輩在同一個平面,不只不用擔心翻身摔下床,晚上睡覺可以手牽著手。」長輩往生後,護理師還會協助家屬一同幫長輩洗澡 (並非常見的擦澡)。惣万女士分享,她曾有一位長輩過世後去參加她的葬禮,兒子萬分感謝:「我已經幾十年沒有跟媽媽牽手了……」このゆびとーまれ讓家屬找回日本的家族文化。

讓日照中心像便利超商一樣

不過,像このゆびとーまれ這樣的照顧機構,起初設立時並不被承認,更無法拿到政府資源,然而因為看到社區的需求,惣万佳代子與夥伴決定將畢生積蓄與退休金開設這家日照中心。一直到2006年,日本政府正式將富山型日照合法化,目前全日本各地共有1400多家富山型日照,而富山這個區域,就有120家,混合型的照顧機構在日本遍地開花。

不過未必家家都是混合型的照顧模式。惣万女士認為,不是所有機構都需要變成混合型的照顧,應該依照每個長輩的需求提供服務,雖然多數的長輩很喜歡孩子,但也有長輩希望能安靜靜養;喜歡有各式活動的長輩,也可以選擇去有很多課程的日照中心。

目前日本的日照中心與便利超商數量一樣,有五、六萬家。政府期待日照中心能成為照顧的便利超商。「就像是我們缺了什麼,會到便利超商購買一樣,我缺什麼服務,就去日照中心諮詢一下。」惣万佳代子說,深入社區、貼近民眾,才能夠讓每個需要照顧的人,都能被安全網溫柔地接住。

傍晚,是孩子的放風時間,在このゆびとーまれ旁的空地,有鞦韆、滑梯,剛剛在屋內玩的孩子們都跑到這。年輕的工作人員腳踩著足球,跟著兩個小男孩在馬路上踢著球;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拿著一旁的公園椅擋在路中間,保護著在巷子、空地內的孩子,邊看著也邊寫著屬於每個人的照顧筆記。このゆびとーまれ用家的溫暖守護社區的被照顧者。

▲放風時間,孩子們興奮的在社區的遊具玩耍。

▲放風時間,孩子們興奮的在社區的遊具玩耍。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是日本孩子的遊戲文化,在團體遊戲開始前,發起的孩子會高舉手指大聲喊このゆびとーまれ,想加入的孩子就會來聚集一同握住這隻手指,代表遊戲開始。

*本文採訪於2017年6月,最初刊登在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官網:http://toyamagata.com/konoyub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芸眾聲的沙龍
13會員
20內容數
面對超高齡社會,日本有群人看見生命最後一哩路的需求。當人們因為獨居、因為居家環境、照顧人力等因素無法在熟悉的社區與家中善終時,Home Hospice提供了人們一個如家一般的居所,找回對生命、生活的掌控權。Home Hospice不只翻轉了過去幾十年倚賴醫療的臨終模式,更希望重建社區早已消失的臨終文化。
芸芸眾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3
在日本富山的鄉下,一位前幼兒園園長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支持社區的父母甚至所有照顧者。在Funny’s Kitchen與「任何人都可以來的家『惠』」育兒父母可來到這個空間喘息、諮商。
Thumbnail
2022/02/23
在日本富山的鄉下,一位前幼兒園園長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支持社區的父母甚至所有照顧者。在Funny’s Kitchen與「任何人都可以來的家『惠』」育兒父母可來到這個空間喘息、諮商。
Thumbnail
2021/12/24
人間是一個神奇的空間,一個社區的民宅,開放給各式各樣的人駐足,從年齡來看小小孩到青少年、媽媽到高齡長輩,從標籤上看,拒學、繭居族到犯罪者,這裡的組成就如同人間這個名稱般,更點醒來此處的眾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
Thumbnail
2021/12/24
人間是一個神奇的空間,一個社區的民宅,開放給各式各樣的人駐足,從年齡來看小小孩到青少年、媽媽到高齡長輩,從標籤上看,拒學、繭居族到犯罪者,這裡的組成就如同人間這個名稱般,更點醒來此處的眾人,這就是我們的社會。
Thumbnail
2021/12/22
開放一個家,讓在社會被拒絕的人們有個地方去,聽起來像是民間團體在社區的庇護所,但這裡不是民間團體,也沒有慈善服務,只是一個空間,讓大家能夠有個自在停留的處所。
Thumbnail
2021/12/22
開放一個家,讓在社會被拒絕的人們有個地方去,聽起來像是民間團體在社區的庇護所,但這裡不是民間團體,也沒有慈善服務,只是一個空間,讓大家能夠有個自在停留的處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隨著社會步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核心家庭結構更為普遍,同住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年長的配偶,因此老老介護,即照顧者和需要照顧者都屬於高齡人口的情況正在增加。照顧者承擔的身體和心理負擔也變得更重,有些照顧者可能自己也患有認知障礙,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事故和事件的增加。
Thumbnail
隨著社會步入超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核心家庭結構更為普遍,同住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年長的配偶,因此老老介護,即照顧者和需要照顧者都屬於高齡人口的情況正在增加。照顧者承擔的身體和心理負擔也變得更重,有些照顧者可能自己也患有認知障礙,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事故和事件的增加。
Thumbnail
國內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是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評估,我們存活著人都將面臨這樣的社會,然而這樣的社會所影響的將會是每個人,無論你是否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 台灣左鄰右舍關懷與照顧協會位在桃園的楊梅區,日前應邀帶領「即興劇輔療」針對家庭照顧者的
Thumbnail
國內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是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評估,我們存活著人都將面臨這樣的社會,然而這樣的社會所影響的將會是每個人,無論你是否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 台灣左鄰右舍關懷與照顧協會位在桃園的楊梅區,日前應邀帶領「即興劇輔療」針對家庭照顧者的
Thumbnail
家庭照顧者的情緒困擾源自於,他們需要24小時上緊發條,連睡覺的時候都得時刻保持警覺,因為躺臥在病床上的,是他們的至親與摯愛。
Thumbnail
家庭照顧者的情緒困擾源自於,他們需要24小時上緊發條,連睡覺的時候都得時刻保持警覺,因為躺臥在病床上的,是他們的至親與摯愛。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文 / 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落腳於臺東大知本鄉村地區,由於產業結構單一化,又以農業與觀光業為大宗,易受天災、疫情等外在條件影響,對於生活難以建立穩定的安全感。此外,由於鄉村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及文化刺激較少,當教育觀念及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討論不斷更新時,鄉村地區仍承襲著二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同時,當青壯
Thumbnail
富山型日照以混合照顧聞名。23年前,負責人惣(音「總」)万佳代子看到社區的照顧需求,毅然決然創辦了混合高齡、身心障礙者、幼兒的日照中心。這樣的照顧模式是遠在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前,社區與家庭的照顧方法。
Thumbnail
富山型日照以混合照顧聞名。23年前,負責人惣(音「總」)万佳代子看到社區的照顧需求,毅然決然創辦了混合高齡、身心障礙者、幼兒的日照中心。這樣的照顧模式是遠在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前,社區與家庭的照顧方法。
Thumbnail
夢生民的負責人吉田女士與菊澤女士說,她們一開始打定主意開咖啡館時,就想要讓社區居民真心覺得咖啡好好喝,不是因為是身心障礙者做的而說好喝,而是會做好喝咖啡的人是身心障礙者。
Thumbnail
夢生民的負責人吉田女士與菊澤女士說,她們一開始打定主意開咖啡館時,就想要讓社區居民真心覺得咖啡好好喝,不是因為是身心障礙者做的而說好喝,而是會做好喝咖啡的人是身心障礙者。
Thumbnail
在20年前的九州宮崎縣,一位醫師娘看到了社區中許多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的末期病人,在機構、醫院來回,因此她決定在社區找一間房子,取名「卡桑之家」(媽媽的家),讓這群末期病人有家可回。
Thumbnail
在20年前的九州宮崎縣,一位醫師娘看到了社區中許多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的末期病人,在機構、醫院來回,因此她決定在社區找一間房子,取名「卡桑之家」(媽媽的家),讓這群末期病人有家可回。
Thumbnail
なごみ ホムホスピス的目標是打造「最後的家」,希望讓不管何種疾病、不管年齡,都能夠在此和諧的生活下去,特別是提供許多離開醫院後,無法回家接受照顧的這群人,一個可以安心生活到最後的
Thumbnail
なごみ ホムホスピス的目標是打造「最後的家」,希望讓不管何種疾病、不管年齡,都能夠在此和諧的生活下去,特別是提供許多離開醫院後,無法回家接受照顧的這群人,一個可以安心生活到最後的
Thumbnail
在日本,咖啡店的樣態與台灣不太相同。在社區間,沒有文青裝潢與埋首工作的年輕人,有的是家庭式的餐點與溫暖的店主,成為社區民眾自在來去、寄託身心的節點。
Thumbnail
在日本,咖啡店的樣態與台灣不太相同。在社區間,沒有文青裝潢與埋首工作的年輕人,有的是家庭式的餐點與溫暖的店主,成為社區民眾自在來去、寄託身心的節點。
Thumbnail
在漫畫《深夜食堂》中,隱身在巷弄裡的食堂,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透過食堂老闆用心烹煮的各式家常菜,以及店裡讓人放鬆的氛圍,療愈每個孤獨受創的靈魂。 現實生活中,也有如同《深夜食堂》這樣的神奇小店:位於日本的「宮之森咖啡(みやの森カフェ)」,營業時間不是深夜,而是白天;不是居酒屋,而是咖啡館。
Thumbnail
在漫畫《深夜食堂》中,隱身在巷弄裡的食堂,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透過食堂老闆用心烹煮的各式家常菜,以及店裡讓人放鬆的氛圍,療愈每個孤獨受創的靈魂。 現實生活中,也有如同《深夜食堂》這樣的神奇小店:位於日本的「宮之森咖啡(みやの森カフェ)」,營業時間不是深夜,而是白天;不是居酒屋,而是咖啡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