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閱讀的重要性

2021/12/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會說自己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因為確實不是,但如果這輩子可以完成一個夢想,看完全世界從古至今的書無非是不二之選。我國小的時候很愛看書,大概是因為那時還沒被手機荼毒,早上起床,就拿一本書舒服的躺在沙發上看。二年級時,很喜歡一套小說《貓戰士》,也不是什麼偉大的經典作品,但一系列生動的故事,很合國小生的胃口。
我也喜歡金庸的小說,這也許就有點超齡了,但我猜,小孩都喜歡胡思亂想,而武俠小說正好可以彌足我想像力的空缺。國小時把他最著名的幾部都看了四五遍,享受著一個個文字從敘述轉換成想像的過程,書中的人物有如活過來一般出現在我眼前,相信不管哪個年紀的人都覺得過癮。此外,國小又零零碎碎看了一些小說,但都沒什麼印象就是了。
讀過一本書後沒印象不可惜,完全不看書才是。國中的我便是如此。因為對閱讀僅止於享受,能替代的娛樂多的是,打球、玩手機……於是明明有著大把時間,卻都浪費在許多無意義的事情上,不願以書籍充實自己。
但現在,我會說「看書是一項投資」。買書、看書,投資金錢與時間,得到的會是什麼?知識?還是技能?我更傾向於把兩者結合:思考的能力。
會得出這個結論,其實要歸功於高一下學期的一門選修課。那門課很特別,比我從小到大上過的課都來的精彩。我們用讀書會的形式上課,透過老師的引導,我們思考書中的各種「如何」與「為什麼」,而非只是讀過去而已。
那時候讀的書是《梅岡城故事》,作者以一位六歲小女孩的視角,書寫大蕭條期間,美國南方關於種族、性別、階級等議題的面貌。在小孩的眼裡,大人的世界顯得格外不合理,作者便是利用這點,讓讀者得以反思自己身處的體系。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我才發現,原來如何讀書是一門大哉問。不單單只是享受而已,同時得變換不同的身份——讀者、作者、書中的角色——練習換位思考:為什麼作者會這樣安排情節?主角說這句話背後的意涵是什麼?前後段的關聯性在哪?
透過脈絡化的思考方式,我們學習「讀書」而非「看書」,享受閱讀之餘,更應該學習同理並且思考,深度地思考。雖然這些體會,可能經過時間的推移或看的書增加自動產生,但我還是很慶幸可以在高中就接觸這麼棒的一門課。
除了學習思考,書本背後的理論知識也令我深感興趣,尤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看著台上的老師,分享那些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的理論知識,台下的我只覺得:老師真的懂好多,而這些知識的累積八成是靠看書而來的。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好喜歡知性這個詞,能吸收這些知識並應用在生活中,也許就是一種知性的展現吧。
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除了思考、理論,感受生命、感受情感同樣重要,人無法只活在理性思考之下,與人交心必然得動之以情,讀書也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感受書中的愛、喜悅、沮喪、仇恨;角色的夢想、成就、失志、頹喪。在情感的世界沒有對錯,不必計較高低,人們心中所感受到的東西就是最真實、最直接的。
閱讀的過程絕對是世上最棒的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法,至於如何實踐,想必還是得親自去體驗一番。找到樂趣,並想辦法從中獲取東西,我想這是賦予每件事情意義的通式。
小羽
小羽
一位來自台北的高中生 用學生的視角,默默紀錄著世界 希望透過文字發揮微薄的影響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