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會很意外,其實《聖經》中並沒有記錄耶穌誕生的時間,所以真正的「聖誕日」並無從得知。部分新教徒基於這個原因,將聖誕節視為異端節日,並不慶祝。不過在基督宗教人口相對少,而且以新教為大宗的台灣,每年12月卻也不乏聖誕氛圍。尤其2011年起,由新北市政府主辦的「新北歡樂耶誕城」更是熱門的參觀打卡景點。
聯經出版社於2020年出版了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的《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購書聯結→
博客來、
讀冊)。作者難免以自身的經歷出發,書中與英國、歐洲、基督教相關的內容佔多數。不過,大英博物館搜羅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作者也多方接觸研究,以多元的視角探討「信仰」這件事。
全書分為六部三十章,每章都至少將兩個不同文化/文物並列探討該章的主題,且搭配精美的圖片,內容豐富而清晰。其中第十五章〈慶典時間〉就以西伯利亞薩哈人(Sakha)於夏至舉行的思薩赫節(Ysyakh),以及聖誕節並列討論。
本文為響應方格子 ╳
閱讀筆耕發起的「Merry Christmas 狂想曲」徵文活動,就主要跟大家分享與聖誕節有關的部分。
如本文開頭所說,既然《聖經》沒有明言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那12月25日的聖誕節是怎麼來的呢?
老實說,至今也還沒有定論。本書除了豐富的圖片,另一特色就是博引各領域專家之言。此處援引牛津大學專家麥克庫洛赫(Diarmaid MacCulloch)教授的說法,耶穌既然是救世主,把他的誕生設定在「最黑暗的季節」(日照最少的時節)似乎是很自然的,而人們大約從3世紀開始慶祝這個聖誕節。如此算來也算是很古老的傳統了,但的確跟聖經無關,也不是早期教會會慶祝的節日,倒是羅馬人在這個與冬至差不多的時節有農神節(Saturnalia),但關於這個古羅馬慶典,我們所知也不多,不宜直接視為聖誕節的前身。
我們現在熟悉的聖誕節印象,實際上是在近代由人們共同形塑而成。書中一張聖誕明信片的圖說(頁276)總結了這個現象:
聖誕節大雜燴:來自德國異教徒的聖誕樹、北極的馴鹿、哥德式教堂,還有一位來自紐約和荷蘭的土耳其聖人。
教堂應該是最不意外的元素,再怎麼說這天名義上是慶祝基督誕生的日子。圖說最後提到的「聖人」是荷蘭傳統中的聖尼古拉斯,一般認為聖誕老人就是由他演變而來。他生前是土耳其的主教,傳統上認為他會在12月6日會騎著馬送禮物給乖小孩。不過在美國,不僅日期延後了,交通工具也換成了馴鹿雪橇。
到了1823年,一首匿名發表,後來歸功於克拉克·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的詩〈聖誕前之夜〉(Night Before Christmas),將當時流行的眾多聖誕元素彙整起來。這首詩傳遍大西洋兩岸,還讓這個節日的焦點轉移到小孩身上,也和禮物產生密切關聯,帶動互相送禮物以及聖誕購物的風潮。
1870年版〈聖誕前之夜〉的插圖,可能是聖誕老人穿白毛邊紅衣的首例。(source)
說到購物,百貨公司也為聖誕老人的故事再添一筆。1939年蒙哥馬利百貨公司(Montgomery Ward)推出的促銷歌曲〈Rudolph the red nosed reindeer〉則讓拉雪橇的馴鹿又多了一隻領頭鹿。
大西洋另一端,英國人也參與了聖誕傳統的重塑。
其一是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他的經典作品《聖誕歌頌》(A Christmas Carol,或譯《小氣財神》)描述主人翁原本極為吝嗇,最後洗心革面,第一件事就買了一隻火雞送給他貧窮的職員。這本書之熱銷,甚至改變了英國聖誕大餐原本吃鵝的傳統。書中提倡慷慨奉獻的精神,也得到廣大的迴響,時至今日英國的公益捐款仍會在聖誕節前後達到高峰。
至於聖誕樹,原本在德國和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兩地的人民就有將長青針葉樹帶回家過節的習俗,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樹不僅是原始森林的一部份,還可以聯結天地與冥界。這樣的傳統由維多利亞女王摯愛的王夫亞伯特(Albert)從家鄉德國科堡(Coburg)帶入英國王室,並透過1848年刊於報紙上的皇室家庭聖誕全家福傳播至民間。
我們熟悉的「聖誕元素」至此大致到齊,而最晚進的成員(紅鼻馴鹿魯道夫)的加入至今,其實不到百年。若從摩爾的詩算起,的確也有兩百年左右的歷史,但可不是兩千年前基督教初期的傳統。
台灣在許多方面都接收英美的資訊,是以上述聖誕文化對多數台人應該不陌生,但值得一提的是,並非全世界的聖誕節都一樣,多會融入在地元素而有不同。《諸神的起源》畢竟不是一本專門探討聖誕節文化的書,所以在這方面也就沒有多著墨,以下簡單舉幾個不同國家的聖誕特色:
- 俄羅斯的聖誕老人穿藍衣,是結合了當地傳統的嚴寒老人,身邊還會有雪姑娘
- 西班牙人因聖經故事中東方三智者帶黃金、乳香、沒藥來拜訪耶穌,所以送禮物是在主顯節,而不是聖誕節
- 法國人的聖誕大餐以「聖誕樹幹蛋糕」收尾,轉變自中世紀時人們會選一個可以從聖誕夜一直燒到新年的大樹幹
至於台灣,早在荷治時期就有傳教士,但這時以上的「聖誕節傳統」尚未成形,所以要到日治時代才有比較多相關活動的記載。不過讓聖誕節更為普及的原因,也許很多人已經忘了,那就是12月25日從1963年到2000年皆為國定假日,都有放假一天,只是以另一個名目:中華民國行憲紀念日。
這應該算是聖誕節與在地結合一個特別的案例吧!
當然,這不是巧合。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中正和夫人皆為基督徒,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蔣主席發表了廣播講話,也特別將憲法理念結合聖誕/基督教: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就是耶穌降生1947年的聖誕節,將是我們中華民國和全體人民統一獨立平等自由新生機運肇始的一天。我們新憲法特點,就是它保證要把基督教理的基本要素,即個人的尊嚴和自由,普遍的給予我們全國的同胞。這個新憲法確認了全國國民的各種自由權利,它在國家統一與自由之下,於一個自由人民的精神中孕育誕生。我們認為新憲法的實施,只是完成我們建設新中國的最後目標的初步。但這對我們中國三千年來專制政體和封建社會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我願我們全國同胞,憑著信仰和虔誠,共同一致,努力前進。
綜觀從古人選在「最黑暗的季節」慶祝主耶穌的降生,到近代聖誕老人的誕生,大家用卡片、禮物互相祝福,再到不論有沒有相關信仰,大多也享受這溫馨熱鬧的過節氣氛,可能也會擺棵(假)聖誕樹、送送卡片禮物、逛逛耶誕城的台灣人。歲末12月,不論歐亞皆從古代便有節日/慶典,在歐洲的聖誕節長時間與基督教相輔相成,即使曾有禁止、廢棄的風波,卻屹立不搖。近代又在文學、商業,甚至政治的影響下發展出新樣貌,或有關或無關乎信仰,也許人們只是需要個在這個時節慶祝理由,一掃寒冷季節與短日照造成的陰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