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辨新聞中的事實與意見嗎?

2022/0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這幾年,因為資訊戰這個詞一再出現,新聞事實查核成為媒體觀察領域的熱門詞彙,幾乎世界主要先進國家都出現了「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組織。先不說這些組織的產出品質到底好或不好,光是這類組織的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歐吉桑很有疑慮的事情。
假新聞很糟糕,但你知道新聞裡除了可以判斷真假的「事實」,還有更多是沒有真假可言的「意見」嗎?

新聞的典型組成成分--事實與意見

為何我會對新聞事實查核這件事情持保留態度?這得要先從新聞內容的兩大組成元素--事實與意見來說起。先來看看下面這則中央社報導例子:
中國天津市8日新增2例COVID-19本土病例,今天證實為Omicron變異株,另檢出已有18例陽性感染者,是中國首波Omicron疫情。天津9日起展開全員核酸檢測,官方表示要為北京築好「護城河」。
澎湃新聞報導,8日深夜,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天津市新增2例COVID-19本土病例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經分析比對,並經中國疾控中心確認,2例本土病例均屬於Omicron變異株,屬於同一傳播鏈,與天津市已發現的境外輸入病例Omicron變異株序列均不能確認為同一傳播鏈。
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穎8日晚間在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說,這2個確診的病例沒有天津以外旅居史,一人為兒童,一人是成人。
根據津雲微信公眾號,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9日淩晨1時許在視訊會議上通報疫情情況,強調要抓緊展開全員核酸篩查,採取迅速果斷措施,全力阻斷疫情傳播管道,「堅決築牢首都疫情防控『護城河』」。
會議指出,此次疫情是Omicron病毒變異株,呈現出傳播速度快、隱蔽性強、穿透力強的特點。針對嚴峻複雜的疫情形勢,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控指揮部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展開全員核酸篩查。
根據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天津有約1386萬人口,與北京相鄰,而北京即將在2月舉行冬季奧運會。(編輯:張淑伶)1110109
==
讀者們能分辨出這則報導裡面,哪些內容是可以查核真假的事實,哪些則是受訪者或消息來源對事件的意見嗎?
答案是,這篇幾乎全部都是可以查核真假的事實,勉強稱得上是意見的,只有對Omicron變異株特性的描述那一句話。就新聞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高品質的新聞,因為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新聞應該要盡的責任,也就是提供事實資訊給閱聽人。但大多數的新聞才不是這樣寫的。
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今(7)日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指出,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斷裂、船員的隔離、碼頭搬運工、卡車司機、碼頭、貨櫃、倉儲等,沒有一個環節是通暢的。從塞港到運價始終在高檔,貨櫃航運景氣強強滾,都與貨物不暢其流有關。
謝金河表示,從財經M平方網站可以找到美國ISM製造業存貨指數的一張完整的圖,藍色的是存貨指數、綠色的是存貨減客戶端的指數、紅色是客戶端存貨指數;現在藍色的製造端存貨在高檔,但是紅色的消費端存貨卻降到很低的位子,這代表很多製造端生產出來的貨品並沒有到達消費端手上,這就是貨不暢流,全球的通膨壓力,這也是一個原因之一。
他也認為,接下來全球要共同解決貨物暢流的問題,這個時間沒有半年或一年恐怕難解。從美國製造業存貨來看,在2000年前後及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前,紅色的客戶端存貨都在很高的位置,製造端存貨在低檔,這是塞貨到消費端,景氣繁榮是假象,最後股票崩盤暴跌,「這次的情況正好相反,也代表未來景氣仍會十分強勁」。
謝金河說,去年台灣的貨櫃三雄創下歷史性的空前佳績,這幾天長榮海運宣布配發40個月年終獎金,震驚全台灣,長榮海運這個舉動也可以說是「一桃殺二士」,陽明、萬海的高階經理營層一定傷透腦筋,現在最苦的是鄭貞茂。
他指出,接下來,長榮對員工慷慨,對股東也會很大方,假如長榮第四季淨利比照第三季,長榮去年會賺到2400億以上,EPS大約45到46元,如果拿50%出來配息,今年的殖利率會一直是市場討論焦點。
謝金河認為,去年當沖客狂炒貨櫃三雄,大家齊漲齊跌,「今年貨櫃三雄會像大牛一般牛皮,但布局深廣又具企圖心的長榮會遙遙領先其他對手,貨櫃三雄會從投機股變成投資股!」
==
那麼,上面這則貨櫃三雄的新聞,事實跟意見的分布狀況如何呢?
答案是,除了第二段與第三段前半部引述財經M平方網站的資料,可以當作事實之外,其他內容基本上是謝金河先生從事實出發,所做的推論跟評論,也就是謝金河先生的意見。別說長榮海運發40個月年終是事實喔,因為長榮海運才不是每個人都領40個月。會有這段敘述,只是要為「長榮對員工很大方,同業會有壓力」這個意見做鋪墊而已。
你答對多少呢?

缺乏區分事實與意見的能力,讓帶風向變得超容易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看新聞,都沒有注意到報導內容中,事實跟意見的區別在哪裡,而是直接把所有內容都當作事實,這其實才是媒體之所以會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的原因。
從去年的疫苗之亂,到後來的四大公投,藍綠雙方的支持者,普遍都拿新聞報導裡的專家或名人見解當作對罵的素材,這就是典型的把專家跟名人意見當作事實,才會產生的結果。事實無法撕裂社會或造成對立,因為事實就是事實,對事實的不同詮釋,才會產生對立的觀點,甚至造成撕裂社會的後果。
這其實也是很多金主或政治公關公司一直投資新媒體,造成市場上充斥一堆來路不明的新媒體的原因。只要穿上新聞的外衣,閱聽眾就有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當作事實來看待,即便裡面包含大量偏頗的觀點,也當作客觀事實,然後風向就被帶起來了。

不處理偏頗立場的事實查核反而更危險

回到一開頭的事實查核。事實查核之所以會讓我產生疑慮,就在於它對製造出大多數問題的「意見」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把資源都放在查核事實的真偽上。我不是說事實查核不重要,因為在正規的媒體作業流程裡,事實查核本來就是新聞工作者該做的工作。這種本分內就該做好的工作,不可能不重要。
我也知道事實查核解決不了立場偏頗的問題,因為事實查核是不處理立場問題的。但是,無法區分事實與意見的讀者,遇到只處理事實,不處理偏頗立場的事實查核,結果是很危險的。比如說,立場偏頗的報導,經過第三方事實查核認證為真後,讀者們就此忽視其立場偏頗,認為該報導全然可信。
回顧事實查核所引發爭議,大多數都是這樣來的。有些報導裡面引述的專家或受訪者立場,真的是有夠偏頗,但新聞事實的部分倒是沒問題,所以事實查核認定為真。但這種報導就沒有問題嗎?問題可大了。
這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事實查核是一種工具,而天底下沒有一種工具可以滿足所有的需求。例如釘釘子要用榔頭,鎖螺絲要用起子。但如果使用者本身沒有意識到這點,手上又只有榔頭或起子,結果就是會發生用起子敲釘子,用榔頭鎖螺絲的荒謬事。結果就是用起子釘的釘子歪七扭八,被榔頭硬敲的螺絲直接整顆爛掉。
所以,讀者們應該要意識到,要解決新聞惡質化的問題,不能光靠事實查核這項工具,也不宜給經過事實查核認證的新聞太高的信賴分數。在新聞普遍混雜了意見與事實,甚至有些新聞根本通篇都是意見的情況下,新聞查核無法確保新聞裡的意見是可靠的。
甚至,有些新聞事實查核的結果,本身也只是一種意見?關於這點,歐吉桑下禮拜來聊聊。
歐吉桑看新聞
歐吉桑看新聞
一個在新聞產業第一線跑了快20年的老屁股,跟大家分享這個產業裡那些好的壞的,還有一些有的沒的。因為這個行業越來越乏善可陳,所以這邊的負能量應該是蠻強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