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老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一棵大樹倒下,會給其他植物更大的成長空間。但後面長出來的究竟是芳草還是毒草,恐怕沒有人能保證。

一棵大樹倒下,會給其他植物更大的成長空間。但後面長出來的究竟是芳草還是毒草,恐怕沒有人能保證。

新聞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八卦跟小道消息。但最近聽到一個傳言,讓我蠻想拿出來說的。

大家都知道,台灣蘋果的狀況很不好,因為香港蘋果已經結束營運,資產則被凍結,所以台灣蘋果徹底退出媒體市場,基本上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也因為如此,最近媒體這個行業,有很多人在找工作。這些都不是傳聞,甚至連新聞都稱不上。

真正有意思的傳聞是這個:由於媒體人力市場上有許多人在找工作,有些金主打算利用這個機會,設立「專案型」的網路新媒體。為何說這些新媒體是專案型的呢?因為從投入的資金規模來看,這些新媒體可能撐不了多久,如果到2024年還無法獲利,這些媒體就會收起來了。而新媒體要獲利,說真的沒有很容易,因此最近冒出頭來的新媒體,可能2024年結束後,又會有一堆默默收攤的。

2024年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大家自己想。

第一次聽到這個傳言,本來還在想,金主們真的會用這麼粗糙的操作方法來做事嗎?後來從其他熟悉的同業那邊聽到,確實有人跟他接觸,希望他能跳槽到某家新媒體工作。也因為身邊認識的同業中,真的有人被接觸到,看起來這個小道消息,是必須要當一回事了。

媒體是很難賺錢的投資 金主在想什麼?

以前在新聞出版業有句笑話,你看誰不順眼,只要慫恿他拿錢出來辦媒體就好了,保證虧,而且是虧一屁股。這個笑話對我們這行來說,其實還挺難笑的,因為正當經營的媒體生意,要賺錢的難度還蠻高的。也因為正當賺錢不容易,沒有膽子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從業人員,就要有安貧樂道的心理準備。

對於這樣一個獲利機會渺茫的產業,為何會有金主願意投資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投資媒體是有機會是有機會回過頭來幫助本業經營的。舉例來說,自由時報就是在三重幫的林榮三接手後,不斷砸錢行銷,從地區性的報紙茁壯成全國性的報紙。同時,對政治很有興趣,手腕也不差的林榮三,也成為台灣政壇上的一號人物。

事實上,三重幫的事業版圖裡,很多生意都很吃政商關係,因此,三重幫裡面多得是政商兩棲的人物。這些大老闆要在政界活動,除了靠人脈跟金脈外,手上擁有一家具影響力的媒體,當然也是不錯的籌碼。

在林榮三樹立起成功典範之後,商界開始注意到,擁有具影響力的媒體,可以反過頭來幫助本業經營,因此,口袋夠深的企業開始藉由投資購併,進駐媒體產業。例如旺旺蔡家跟旺中集團,這個我就不必多說了。富邦蔡家則是另外一個典範,他們的政商關係也很好,但他們投資傳統媒體,主要看中的是電視購物的潛力,所以媒體事業對他們而言,比較像是商品通路事業而非內容通路事業。富邦集團在內容通路業務的布局,其實是電信Carrier跟有線電視MSO在數位科技匯流的趨勢下,推動業務轉型的結果。這個要另外開一個題目來說了。

總而言之,有錢的大老闆投資媒體事業,想的絕對不是要從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中獲利,而是有別的打算。

媒體投資門檻降低 政治業者也來卡位

網路媒體興起後,要經營一家媒體的資金門檻大幅降低,媒體業務被管制的力道也明顯縮小,所以最近這幾年,一直有很多新媒體出現在台灣的媒體市場上。也因為投資門檻降低,很多政治相關的業者,也開始有能力跨足媒體經營。其結果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政治立場超級明顯的新媒體,出現在台灣的言論市場上。

這個我就不舉例子了,免得有人說我在攻擊同業,但要判別這種媒體,有幾個簡易的方法,一個是查公司登記地址,看看他相同或鄰近的門牌號碼,是不是有一些顧問公司、公關公司或市調公司存在;另一個就是看他的網站設計,是否有明顯的政黨識別色元素。

第二個方法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要知道,這些政治從業人員的美學偏好,受到政黨的影響很深。你讓這些人來開媒體,他們的偏好很容易就會下意識地展現在自家的網站設計風格上。

有沒有發現,這兩個辨識方法,都跟小本經營有密切關係。因為小本經營,所以公司地址跟母公司很接近,甚至根本就在一起。從網站設計辨識則是從這些人為了Cost Down,不找專業設計團隊的作法來切入。還有一點,即便這些新媒體的老闆找了專業設計團隊,因為設計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老闆的美學品味很容易壓過專業意見。總之,就是一個Low......

2022再掀新媒體浪潮 大家小心囉

這次我聽到的新媒體相關傳言,目前並未明確指出後面出錢的金主到底是誰,我也不想去追問太多。知道太多事情,對我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只是從跟他們接觸過的人那邊得知,很多正在籌畫中,或是已經上線的新媒體,是有政治任務在身的。

面對這些一個接一個出現的新媒體,如果讀者們沒有媒體識讀的功力,後果恐怕是不容樂觀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歐吉桑看新聞的沙龍
30會員
6內容數
2022/01/10
最近這幾年,因為資訊戰這個詞一再出現,新聞事實查核成為媒體觀察領域的熱門詞彙,幾乎世界主要先進國家都出現了「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組織。先不說這些組織的產出品質到底好或不好,光是這類組織的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歐吉桑很有疑慮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1/10
最近這幾年,因為資訊戰這個詞一再出現,新聞事實查核成為媒體觀察領域的熱門詞彙,幾乎世界主要先進國家都出現了「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組織。先不說這些組織的產出品質到底好或不好,光是這類組織的出現,本身就是一件讓歐吉桑很有疑慮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1/03
前幾天有個年輕的朋友問我,為何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好像會一窩蜂地做同一條新聞,電視台轉來轉去,報導的都是同一件事。這種短時間、高強度,用同樣的訊息把整個傳播通路塞爆的媒體行為模式,看起來好像是背後有人在組織協調,這是資訊戰的一種嗎?
Thumbnail
2022/01/03
前幾天有個年輕的朋友問我,為何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好像會一窩蜂地做同一條新聞,電視台轉來轉去,報導的都是同一件事。這種短時間、高強度,用同樣的訊息把整個傳播通路塞爆的媒體行為模式,看起來好像是背後有人在組織協調,這是資訊戰的一種嗎?
Thumbnail
2021/12/15
本來這個部落格的第三篇是想談一些產業面的話題,但剛好對岸的記者同業在轉傳一篇中國經營報總編輯李佩鈺被抓的消息,並羅列了這位李小姐的諸多罪狀,覺得這似乎是一個可以進一步談談媒體工作者這種人的契機。
2021/12/15
本來這個部落格的第三篇是想談一些產業面的話題,但剛好對岸的記者同業在轉傳一篇中國經營報總編輯李佩鈺被抓的消息,並羅列了這位李小姐的諸多罪狀,覺得這似乎是一個可以進一步談談媒體工作者這種人的契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以前在看台灣的新創公司時也曾經有個迷思,覺得好的公司就是要像北美那些科技新創一樣要有很強的獨門技術或是商業模式,像 Google 這種 A 咖才行。但看久了也慢慢接受一件事:也許這就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的新創公司宿命吧,代理國外產品沒什麼好丟臉的,關鍵時刻要 Pivot 並且活下去、產生營運現金流量才
Thumbnail
以前在看台灣的新創公司時也曾經有個迷思,覺得好的公司就是要像北美那些科技新創一樣要有很強的獨門技術或是商業模式,像 Google 這種 A 咖才行。但看久了也慢慢接受一件事:也許這就是以台灣為主要市場的新創公司宿命吧,代理國外產品沒什麼好丟臉的,關鍵時刻要 Pivot 並且活下去、產生營運現金流量才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Thumbnail
《財訊》謝金河社長今天的〈「發大財」可能是帖迷幻藥!〉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引發了我心裡的共鳴。國家經濟的成長,必然依靠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則紮根於技術;最近有許多「發大財」的口號,但如果沒有真正的龍頭帶領,恐怕仍然只是空泛的夢想。
Thumbnail
《財訊》謝金河社長今天的〈「發大財」可能是帖迷幻藥!〉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引發了我心裡的共鳴。國家經濟的成長,必然依靠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則紮根於技術;最近有許多「發大財」的口號,但如果沒有真正的龍頭帶領,恐怕仍然只是空泛的夢想。
Thumbnail
本文透過一則新聞實例,討論三大常見的訂閱制迷思。近一兩年風風火火的訂閱制,似乎讓連年虧損的傳統新聞媒體又看到一線希望,然而過多人樂觀看待訂閱制,忽略了背後眾多眾要的影響因素。
Thumbnail
本文透過一則新聞實例,討論三大常見的訂閱制迷思。近一兩年風風火火的訂閱制,似乎讓連年虧損的傳統新聞媒體又看到一線希望,然而過多人樂觀看待訂閱制,忽略了背後眾多眾要的影響因素。
Thumbnail
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商業媒體之一的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10 日下午3 時起正式將旗下的「蘋果新聞網」轉型成為會員訂閱制,目前已累積了265萬的會員,在網路上針對其訂閱制的前景有許多議論,這篇文章利用幾個實際案例來探討蘋果的訂閱制。
Thumbnail
作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商業媒體之一的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10 日下午3 時起正式將旗下的「蘋果新聞網」轉型成為會員訂閱制,目前已累積了265萬的會員,在網路上針對其訂閱制的前景有許多議論,這篇文章利用幾個實際案例來探討蘋果的訂閱制。
Thumbnail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