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源源不絕的銷售心法: 誠實面對客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有一天,一個客戶打電話給我,他說你可不可以來幫幫我,於是我就去找他。原來他們夫妻各買了300萬的雷曼兄弟債,但是那個時候已經跌到剩下本金的20%,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理專每天打電給他,叫他趕快它贖回來。於是我就去找他,把他所有雷曼兄弟債的文件拿回來研究,之後有一天我就跟他去跟找銀行的經理,我指著其中一份文件跟他說: 經理 這是你們給客戶的文件,其中的最後一條你知道是講什麼嗎? 它說這個產品只能賣給法人、不能賣給個人,請問一下你們為什麼會賣給我的客戶? 那經理聽了嚇了一跳: 真的有這條文? 但是最後也不了了之,客戶在多年以後才拿回一部分的錢。

在這個之前,有一位先生在聽了我的演講之後來找我,他也是買同樣的商品。他問我說那個商品如何,可以繼續保留嗎? 我看了他的文件的內容,跟他講說這個商品並不是有保證獲利的,有可能這一季你配息4%,但是下一季你可能會是負19%。他聽了就很擔心的問我說: 我完全不知道這些細節,我可以跟銀行說我不知道這些,把本金拿回來嗎? 我說可能有困難,因為你在這個文件上面,風險聲明書上你都簽名、蓋章了,你很難去跟人家說,你不知道這個商品的特性,你買了一個你根本不了解的商品,後來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處理的。

聽說那時候銀行理專跳槽的很多,因為舊客戶買了這商品有損失的,都會打電話去責難理專。我在猜想國際金融市場上,應該有不少這種金融商品掮客,他們看有利可圖就把這些商品推銷給全世界的金融機構,而銀行等機構當然歡迎任何可以帶來商機的商品。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的部分金融機構可能對這些商品不是那麼瞭解,就把它拿來銷售給一般的消費者,後來才衍生出這麼多消費者因此投資虧損。例如前面說的雷曼兄弟債說明文件上有說:只能賣給法人、不能賣給個人,相信金融業者也很少人去看到這樣的說明吧。這也難怪金融業者也會中招,因為現在的金融商品都層層包裹,讓你看不出它的原貌是什麼。

有興趣了解的可看維基的說明:維基百科次貸危機: 21世紀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走高,信用不好的借款人也能利用次級貸款(簡稱次貸)獲得貸款。金融機構把錢借給那些能力不足以償清貸款的人[1],然後把這些貸款組合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以至金融衍生品,再打包分割出售給投資者和其他的金融機構。評級機構不負責任地將這些債券評為AAA級,而買家也以為自己可以透過信用違約掉期等手段規避風險。這些「產品」層層包裝轉賣的情況下,鏈條上的機構都低估了風險。當美國房價開始下跌時,次級貸款大量違約,那些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失去大部分的價值。造成許多金融機構資本大幅下降,雷曼兄弟破產,美國國際集團瀕臨倒閉,造成世界各地緊縮信貸。

如果你是金融從業人員,你的工作就是在銷售各種金融商品,因為的服務客戶可以投資賺錢、買保單做好風險保障等。像雷曼兄弟債這種百年一見的金融風暴,也許你也無力控制讓它不要發生,不過在銷售上,我建議可以做到這幾點,讓你心安理得的銷售,客戶因為你的服務獲益,服務好客戶,你的業績也可以源源不絕。

1. 盡量減少資訊的不對稱現象

我們的金融商品對一般的消費者來説,都有一定的困難度存在。例如現在雖然有網路投保,但是多數是定期險等簡單商品。一般人很難在保險公司網站看了DM'商品就知道如何搭配出適合自己的保單,更不要說投資型保單等這種複雜的商品了。

我的建議是盡量去誠實告知產品的資訊,包括投資風險等。最忌諱的是:有人會去包裝產品的話術,用一些簡化的名詞套用在商品上以利於銷售。例如把投資型商品的配息,包裝成定存的利息等,客戶不知究理就買了,結果後來發現不是這麽一回事:投資自負盈虧,報酬沒保證,配息也是沒保證的,事後可能就衍伸出蠻多的糾紛。如果你可以正常告知產品的性質、風險何在等,客戶可以接受再購買,以後糾紛會少很多。

擔心誠實告知就會沒有賣點?一定要靠話術包裝?每種商品有不同的特性跟賣點,多花一點心思,一定可以找出你對客戶的賣點的。

2. 考量客戶的財務狀況再做銷售

銷售前你可以多考量一下客戶的狀況:

(1). 風險承受度(Risk Tolerance)

這是一個投資人可以覺得舒適承受的風險,或是投資人可以接受的不確定性,風險承受度會隨著年齡、收入及目標而改變。它可以由問卷的問題來發現一個投資人從事投資,承受風險,然後晚上還可以睡得著的狀況。現實生活總是不同的,你問一個投資人他是否可以忍受投資減少30%,跟他實際面對他的投資虧損30%,是二碼子事情。

一個高風險承受的投資人會追求高報酬,即使潛在的高風險也無所謂,在短暫的市場修正時,他可能不會去賣掉股票,但是風顯趨避者可能就會在錯誤的時機賣掉股票。

(2). 風險承受力(risk capacity):

這指的是財務上可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可預期的重大疾病,需要昂貴的照護費用,配偶過世,自己失能,收入短少時,你是否可從其他地方取得收入? 它可以從多個面向去衡量:可投資時間、流動性需求、財富及收入,有高流動性需求的人(隨時可能會用到錢) ,會受限於他們可承受的風險,他們可能被迫去遠離那些可能有利可圖,但是流動性較差的投資標的。

如果在銷售時你不要跨大商品的特性,了解客戶用來投資理財的錢是用來做什麼用途的,客觀的去建議客戶較佳的投資方式。就不會發生像金融風暴時,聽說有老兵把賴以為生的退休金都投入買雷曼兄弟債,因為聽說利息很高,最後投資虧損生活困難,如果多考慮到客戶的風險承受力,可以少一些投資糾紛。

不要讓自己銷售的路愈走愈窄,站在客戶的立場去看他們的狀況、需求。金融從業人員工作的機構可能有業績的要求,每個月、每一季要完成多少目標,不要讓自己銷售的業績變成是以後的負擔:客戶虧損找你理論等。上頭主管會有業績要求,但是客戶是你要面對的,你可以所有人都銷售一樣的東西,不管他們的財務狀況與需求,不管那筆投資萬一有重大虧損,客戶日子是不是會過不下去。

不過反過來,你花點時間了解客戶的財務狀況與需求,賣他們合適的商品,客戶因為你的服務而獲益,你跟客戶維持一個良好互動、彼此互惠,相信工作也會帶給你不少的成就感。商品沒有好壞,民眾也因為有金融從業人員的協助,才能善用金融商品做投資理財。銷售沒錯,但是該被檢討的是隱匿不告知客戶應該知道的資訊,變造資料或是銷售給不適合的客戶…等。

銷售難嗎? 確實很難,難在於你每次都要重新找客戶,打破這種老鼠圈循環的方式,就是善待每一個消費者,把適合的商品賣給合適的人、尊重客戶,讓客戶願意回頭找你,或是願意為你做轉介紹,這靠的絕對不是交際應酬社交技巧,或是賣弄行銷話術,需要的是你真誠地去關心每一個客戶。

IFA財務顧問學院 https://ifacfp.com
個人財務規劃實務訓練班: https://ifacfp.com/advisercourse/
email: ifa88862@gmail.com
Line: taylorlia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aylor Liao的沙龍
22會員
57內容數
疫情帶來全球的災情,金融業也面臨轉型壓力,網銀蠶食傳統銀行大餅,數位經濟興起,金融從業人員只能走老路,只會銷售商品,無法去了解客戶更多需求? 如此一來可能終究會碰到職涯發展的瓶頸,怎麼做讓自己持續持盈保泰?本專題提供相關的探討。
Taylor L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20
有時碰到一些金融從業人員,跟他們提起財務規劃,他們會説:老師 您講的財務規劃我們都已經在做了,我就請問他們是怎麼做的:請問你有收費嗎?答:沒有,我都免費服務客戶。  如果你剛接觸財務規劃這領域, 你不一定要立即做收費諮詢。不過財務規劃跟一般的銷售是不一樣的, 有些公司在推廣財務規劃,不過他們的目的
Thumbnail
2023/09/20
有時碰到一些金融從業人員,跟他們提起財務規劃,他們會説:老師 您講的財務規劃我們都已經在做了,我就請問他們是怎麼做的:請問你有收費嗎?答:沒有,我都免費服務客戶。  如果你剛接觸財務規劃這領域, 你不一定要立即做收費諮詢。不過財務規劃跟一般的銷售是不一樣的, 有些公司在推廣財務規劃,不過他們的目的
Thumbnail
2023/09/10
有人寫信來問,什麼叫提供解決方案,它真的跟銷售不會有衝突? 首先要說的是: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跟客戶收諮詢顧問費,但是你可以財務規劃的方式,來運用在你的銷售流程中,這一定能夠讓你可以跟客戶建力信任感,也會增加你的銷售業績。因為這二個不會有衝突。以往業績導向的方式做銷售時,你可能背話術、盡量強調產品優點
Thumbnail
2023/09/10
有人寫信來問,什麼叫提供解決方案,它真的跟銷售不會有衝突? 首先要說的是:你不一定要跟我一樣跟客戶收諮詢顧問費,但是你可以財務規劃的方式,來運用在你的銷售流程中,這一定能夠讓你可以跟客戶建力信任感,也會增加你的銷售業績。因為這二個不會有衝突。以往業績導向的方式做銷售時,你可能背話術、盡量強調產品優點
Thumbnail
2023/09/04
不知道你工作做久了,會不會覺得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不是來自於公司待遇不佳,或是薪水太低等,而是來自於工作上無法施展的無奈。  工作上常覺得有種無力感? 例如説公司、單位一直要求業績,給的訓練都是過於簡化的資訊、話術等,只為了快速成交交;而你是希望跟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信任的關係,你比較喜歡依照客戶
Thumbnail
2023/09/04
不知道你工作做久了,會不會覺得有種無力感,這種無力感不是來自於公司待遇不佳,或是薪水太低等,而是來自於工作上無法施展的無奈。  工作上常覺得有種無力感? 例如説公司、單位一直要求業績,給的訓練都是過於簡化的資訊、話術等,只為了快速成交交;而你是希望跟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信任的關係,你比較喜歡依照客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講述一位理財專家的經歷和面對交易虧損的心路歷程。文章分享了理專與客戶一起經歷金融海嘯後的心路歷程,包括面對投資可轉債的損失等。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如何面對損失,調整心態,並學會從失敗中成長。文章中還分享了一些投資分析和經驗教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講述一位理財專家的經歷和面對交易虧損的心路歷程。文章分享了理專與客戶一起經歷金融海嘯後的心路歷程,包括面對投資可轉債的損失等。從故事中可以看到如何面對損失,調整心態,並學會從失敗中成長。文章中還分享了一些投資分析和經驗教訓。
Thumbnail
理論上理專應該和客戶維繫長期的關係,著眼點也應該放在客戶的長期績效上。但要成為高薪業務員,手續費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會讓理專有幾種傾向:讓客戶短線進出、以及無視客戶的性質,單純銷售佣金最高或最好賣的商品。
Thumbnail
理論上理專應該和客戶維繫長期的關係,著眼點也應該放在客戶的長期績效上。但要成為高薪業務員,手續費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會讓理專有幾種傾向:讓客戶短線進出、以及無視客戶的性質,單純銷售佣金最高或最好賣的商品。
Thumbnail
任何事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冷靜思考做客觀判斷。身為受薪階級上班族的我們,平日還是得瀏覽報章雜誌刊載的市場動態、認識金融商品的景氣循環,並多方比較專家觀點與建議,才不會只能聽從理財專員的片面看法。
Thumbnail
任何事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冷靜思考做客觀判斷。身為受薪階級上班族的我們,平日還是得瀏覽報章雜誌刊載的市場動態、認識金融商品的景氣循環,並多方比較專家觀點與建議,才不會只能聽從理財專員的片面看法。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網路上有篇報導標題是: 「月入3萬玩當沖慘賠百萬,連紓困貸款也賠了。」 讓我想起,以前有次在拜訪客戶時,有個大哥跟我說:「你們這個商品太爛了啦,又太慢了,我隨便股票進出就幾十趴了。」 我想,人生自然越來越好。我便是如此執行著。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網路上有篇報導標題是: 「月入3萬玩當沖慘賠百萬,連紓困貸款也賠了。」 讓我想起,以前有次在拜訪客戶時,有個大哥跟我說:「你們這個商品太爛了啦,又太慢了,我隨便股票進出就幾十趴了。」 我想,人生自然越來越好。我便是如此執行著。
Thumbnail
如果你是金融從業人員,你的工作就是在銷售各種金融商品,因為的服務客戶可以投資賺錢、買保單做好風險保障等。像雷曼兄弟債這種百年一見的金融風暴,也許你也無力控制讓它不要發生,不過在銷售上,我建議可以做到這幾點,讓你心安理得的銷售,客戶因為你的服務獲益,服務好客戶,你的業績也可以源源不絕。
Thumbnail
如果你是金融從業人員,你的工作就是在銷售各種金融商品,因為的服務客戶可以投資賺錢、買保單做好風險保障等。像雷曼兄弟債這種百年一見的金融風暴,也許你也無力控制讓它不要發生,不過在銷售上,我建議可以做到這幾點,讓你心安理得的銷售,客戶因為你的服務獲益,服務好客戶,你的業績也可以源源不絕。
Thumbnail
如果走進超商,你可能蠻習慣看到這景象: 收銀櫃檯前排了3,4個人,店員忙著處理,他們真的是18般武藝什麼都會: 收費、水電費代繳、回收電池等一推事情,但是有些時候可能店裡只有一個店員忙得團團轉。金融業從業人員也不惶多讓相當厲害,要能生存下來每月完成業績要求,有時來個停售、疫情保單等,還要忙的晚上加班
Thumbnail
如果走進超商,你可能蠻習慣看到這景象: 收銀櫃檯前排了3,4個人,店員忙著處理,他們真的是18般武藝什麼都會: 收費、水電費代繳、回收電池等一推事情,但是有些時候可能店裡只有一個店員忙得團團轉。金融業從業人員也不惶多讓相當厲害,要能生存下來每月完成業績要求,有時來個停售、疫情保單等,還要忙的晚上加班
Thumbnail
新灌一個APP或軟體的時候,通常需要同意使用者條款, 而面對那咬文嚼字又長到不行的合約,我們只會直接拉到最下方: ☑️我已經完整閱讀並同意  同意是肯定要同意的啦,不然怎麼使用。但是有認真閱讀完合約的舉手?  那金融合約呢?
Thumbnail
新灌一個APP或軟體的時候,通常需要同意使用者條款, 而面對那咬文嚼字又長到不行的合約,我們只會直接拉到最下方: ☑️我已經完整閱讀並同意  同意是肯定要同意的啦,不然怎麼使用。但是有認真閱讀完合約的舉手?  那金融合約呢?
Thumbnail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我看了第五次,每次看都因為自己的財經知識增加(估值能力-價值和價格的連結)、風險意識增加(評估風險能力)、金融歷史事件的增加(崩盤、恐慌、焦慮)而讀起來更有所體悟。
Thumbnail
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我看了第五次,每次看都因為自己的財經知識增加(估值能力-價值和價格的連結)、風險意識增加(評估風險能力)、金融歷史事件的增加(崩盤、恐慌、焦慮)而讀起來更有所體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