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評—《致命最前線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戰爭片向來是好萊塢的天下,近年的《敦克爾克行動》、《1917》都是叫好叫座,但西方主流聲音以外的戰爭電影則相對弱勢,卡司、資金、特效技術都不能與好萊塢相比,但偶有佳作。


raw-image


前陣子在臺上映的俄國戰爭片《致命最前線》(The Last Frontier)是一部不同於西方觀點,以二戰東線戰場為背景的電影。過去以此為題,且最為著名的要屬2001年上映的《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由好萊塢出資拍攝的商業大片,雖然完美呈現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殘酷,但看在俄國人眼裡卻心頭不是滋味,憑什麼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戰役要由西方觀點來呈現? 時隔多年,俄國電影工業取得長足進步,當然要拍屬於自己觀點的二戰電影。

《致命最前線》背景為1941年德蘇戰爭爆發初期,蘇聯因前線吃緊,不得不將波多利斯克和莫斯科軍事工程學院的軍校生臨時調往前線,這批外表略顯稚嫩的軍士官預備生,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抵禦納粹軍隊近十餘日。

蘇聯之所以在開戰初期便兵敗如山倒,原因在於蘇方能征善戰的將領幾乎死於史達林的政治清洗,頂替的將領幹部除了對領袖表示忠心,戰略指揮方面並無所長,延誤戰機、指揮失當屢屢發生,以至於德軍的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逼近距離莫斯科二百公里處,人員的大量損耗迫使蘇方不得不將仍在學的軍校生推向前線。

他們是國家積極培養的人才,他們當中有人精通機械、數學、語言、彈道學、醫療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是未來的軍隊骨幹,看在明眼人眼裡,蘇聯軍隊高層的作法無疑是短視近利,而整部片主旨便是為了呈現不得不為之的悲涼與無奈。

《致命最前線》的主角群為年輕的步兵、砲兵士官,他們聽聞被徵調至前線的消息後,便匆匆與親人、愛侶分別,雖然心情略顯緊張,但更多的是終能報效國家的興奮,但隨著敵軍猛烈的炮火襲來,他們的興奮之情很快便煙消雲散。

3500餘名的學員,在與納粹十餘日殘酷的戰鬥中近乎死傷殆盡,這部電影即便穿插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與愛情成分,仍屬悲劇基調的電影。雖然愛國主義仍是《致命最前線》的主旋律,但它至少達到一部優秀戰爭片的基本要求:反戰。

戰爭片如果只是純粹一味歌頌戰爭的榮光,而刻意忽略逝去的年輕生命,便只是淪為國家庸俗的宣傳機器,《致命最前線》的其中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也是這一幕讓我覺得它不至於淪落為愛國主義服務的傳聲筒。

口口聲聲為了祖國、為了莫斯科,到頭來祖國為這些孩子做了些什麼?

見到無數年輕生命逝去的軍醫,如此質問將學員送上前線的指揮官,指揮官聽完只有默然。

鼓勵百姓犧牲個人,以成就民族、國家,是共產極權國家宣傳的標準口吻,軍醫這番話可說是極度政治不正確,可能被扣上反革命之罪,導演並未將這幕刪減,或許說明了俄國已開始反思過去蘇聯時代無條件為國家犧牲的價值觀,也因如此《致命最前線》尚未淪為俄國版的《長津湖》。

現今俄國的政治環境仍是極權國家,強人普丁在面對支持度下滑,除了在烏俄邊境陳兵數萬,大打民族主義這張牌更是不遺餘力,《致命最前線》於2020年殺青,與俄國高漲的民族主義背景不無關係。

但可以看出俄國電影至少開始慢慢脫離了過去蘇聯時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窠臼,朝新的一章邁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imlai的沙龍
5會員
9內容數
timl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09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2024/06/09
解放軍於賴清德520就職後開展對臺恫嚇的2024聯合利劍軍演,登上各大國際版面,然而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讓許多人直呼臺灣人神經太大條,甚至有專欄直言中國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做法,有可能直接演轉戰,解放軍可對臺閃電式突襲,讓臺灣在措不及防之下被攻佔,本文便淺談其可行性與戰爭可能前兆。
Thumbnail
2024/04/14
如果你是一個對人文歷史主題感興趣的讀者,那麼你一定對「故事:說給所有人的歷史」這個歷史普及網站不陌生。從冷門的知識型粉專一躍成為知名的歷史人文品牌,然而在後疫情時代遭逢讀者流失、轉型不順等困境。本文便來簡單梳理故事storystudio這十年間的興衰。
Thumbnail
2024/04/14
如果你是一個對人文歷史主題感興趣的讀者,那麼你一定對「故事:說給所有人的歷史」這個歷史普及網站不陌生。從冷門的知識型粉專一躍成為知名的歷史人文品牌,然而在後疫情時代遭逢讀者流失、轉型不順等困境。本文便來簡單梳理故事storystudio這十年間的興衰。
Thumbnail
2023/11/26
由雷利·史考特執導的歷史電影《拿破崙》已經上映,從預告片推出以來便飽受不符史實的爭議,雖然說商業電影不是紀錄片,不用過度吹毛求疵,但電影中確實有許多不吐不快的史實出入。(抱歉了雷導我應該就是你口中要get a life的人)
Thumbnail
2023/11/26
由雷利·史考特執導的歷史電影《拿破崙》已經上映,從預告片推出以來便飽受不符史實的爭議,雖然說商業電影不是紀錄片,不用過度吹毛求疵,但電影中確實有許多不吐不快的史實出入。(抱歉了雷導我應該就是你口中要get a life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反戰片裡,觀眾對死亡感到情緒疲勞,電影就輸了,戰爭贏了。
Thumbnail
如果反戰片裡,觀眾對死亡感到情緒疲勞,電影就輸了,戰爭贏了。
Thumbnail
  有人說:「最好的戰爭片往往也是反戰的。」當電影忠實的呈現了戰爭帶來的殘酷、絕望與無奈,對於戰爭的反感與反思也自然的浮現在每個觀眾的心中
Thumbnail
  有人說:「最好的戰爭片往往也是反戰的。」當電影忠實的呈現了戰爭帶來的殘酷、絕望與無奈,對於戰爭的反感與反思也自然的浮現在每個觀眾的心中
Thumbnail
故事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主角17歲保羅離開學校後受到當時愛國思想的氛圍以及洗腦式演講讓這些青年有著想要成為保衛國家的英雄想法,保羅也在朋友的鼓吹下一起從軍加入德國軍隊,待在軍隊沒多久就分發到了前線作戰,抵達壕溝戰場後原本熱血興奮期待的心情在砲火以及槍擊聲的作響下順時變調,看到身
Thumbnail
故事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主角17歲保羅離開學校後受到當時愛國思想的氛圍以及洗腦式演講讓這些青年有著想要成為保衛國家的英雄想法,保羅也在朋友的鼓吹下一起從軍加入德國軍隊,待在軍隊沒多久就分發到了前線作戰,抵達壕溝戰場後原本熱血興奮期待的心情在砲火以及槍擊聲的作響下順時變調,看到身
Thumbnail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後,在愛國主義的宣傳鼓吹下,17歲的德國青年保羅與朋友們離開學校參軍,他們滿腔熱血,期盼凱旋歸國的那一天。然而,壕溝戰的情況宛如人間地獄,在前線等待他們的是老鼠、虱子、傳染病,以及頑強抵抗的法國軍隊。保羅眼看身邊的同袍一個個陣亡,他只期盼戰爭早日結束……
Thumbnail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後,在愛國主義的宣傳鼓吹下,17歲的德國青年保羅與朋友們離開學校參軍,他們滿腔熱血,期盼凱旋歸國的那一天。然而,壕溝戰的情況宛如人間地獄,在前線等待他們的是老鼠、虱子、傳染病,以及頑強抵抗的法國軍隊。保羅眼看身邊的同袍一個個陣亡,他只期盼戰爭早日結束……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從前線逃離的大批難民帶來了德軍大規模槍殺與折磨戰俘的消息,如果曾經有蘇聯人覺得「只要能夠和平,誰統治都無所謂」,現在也開始堅定了「要復仇,要抵抗」的決心,人們體認到德軍是在打一場滅絕戰爭,沒有人能夠倖免。
Thumbnail
從前線逃離的大批難民帶來了德軍大規模槍殺與折磨戰俘的消息,如果曾經有蘇聯人覺得「只要能夠和平,誰統治都無所謂」,現在也開始堅定了「要復仇,要抵抗」的決心,人們體認到德軍是在打一場滅絕戰爭,沒有人能夠倖免。
Thumbnail
伊凡是俄國很常見的名字,也被作者用來當作蘇聯普通士兵的代稱。大部份的人只知道蘇聯打贏了第二次世界,當時襲捲整個歐洲,戰無不勝的德國就是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從此以後戰情扭轉,但蘇聯在這場大戰所獲得的勝其實非常慘烈,幾乎可以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
Thumbnail
伊凡是俄國很常見的名字,也被作者用來當作蘇聯普通士兵的代稱。大部份的人只知道蘇聯打贏了第二次世界,當時襲捲整個歐洲,戰無不勝的德國就是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從此以後戰情扭轉,但蘇聯在這場大戰所獲得的勝其實非常慘烈,幾乎可以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
Thumbnail
《致命最前線》這部由俄國出資拍攝的二戰戰爭片,雖然愛國主義仍是主旋律,但有幾幕顯示俄國已開始反思過去蘇聯時代無條件為國家犧牲的價值觀,而不至於淪為俄國版的《長津湖》。
Thumbnail
《致命最前線》這部由俄國出資拍攝的二戰戰爭片,雖然愛國主義仍是主旋律,但有幾幕顯示俄國已開始反思過去蘇聯時代無條件為國家犧牲的價值觀,而不至於淪為俄國版的《長津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