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的戰爭》(一)俄羅斯人真的是戰鬥民族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伊凡的戰爭》講述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伊凡是俄國很常見的名字,也被作者用來當作蘇聯普通士兵的代稱。大部份的人只知道蘇聯打贏了第二次世界,當時襲捲整個歐洲,戰無不勝的德國就是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從此以後戰情扭轉,德軍曾經這麼形容俄軍:「俄國人不是人,他們是某種鐵鑄的生物」,即使德軍怎麼用飛機大炮轟炸,都已經把整個城市變成廢墟,俄軍還是牢牢的守在廢墟當中,不過這不是這場戰爭的全貌。蘇聯在這場大戰所獲得的勝利非常慘烈,幾乎可以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俄軍一開始被德軍打得節節敗退,許多人甚至覺得德軍接管也沒差,如此一來就可以終結他們當時在蘇聯集體農場裡的悲慘生活。許多人雖然徵召進了軍隊,但裝備遠遠不足,他們既沒有營地可以睡覺,也沒有槍,就算有槍,常常也沒有子彈,他們沒有受過什麼訓練就被推上戰場,指揮官根本沒有規劃戰術,只是命令他們往前衝,以人命堆疊的方式慢慢靠近德軍的坦克好摧毀坦克,許多人成了逃兵,反正軍官可能比他們還早逃跑。這本書重新讓我們看到官方戰史之外的真實面貌。


開戰初期

在蘇聯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整個國家正在努力接受共產黨的洗禮,共產黨致力於消除之前帝國所留下各種差異,包括階級,民族,宗教,還有政治意識形態,在此之前,蘇聯是一個農村人口佔全國五分四人口的國家,但共產黨建立的新國家,沒人應該擁有自己的農地,所有的農地全部被徵收,規劃成為集體農場,原本農村的人有的被分派到城市工廠,有的被分派到某個集體農場,還有很多人被徵召入伍,成了紅軍。共產黨大力教育人民,加入紅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紅軍會在所有的戰爭中獲得勝利。然而經過二十幾年來的集結與訓練,紅軍的第一場戰爭卻出師不利,這場戰爭出征的對象是芬蘭。

從芬蘭獨立以來,一直與蘇聯有國界的紛爭,芬蘭距離蘇聯的第二大城列寧格勒不到 40 公里,在德國納粹掘起以後,芬蘭又與德國過從甚密,令蘇聯聯備感威脅,決定於 1939 年正式對芬蘭宣戰。然而就在開戰前兩年,史達林才把鬥爭目標描準軍隊,在這場政治清洗中,許多司令,將軍等高階軍官都被撤換,並且在軍隊中加入了「政治指導員」,他們負責政治宣傳與秘密監督,舉報不合規定的士兵,政治指導員不用受訓練,不用上戰場,卻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待遇,有床睡,有更多的食物,種種不公平的待遇令政治指導員與士兵之間稱充滿了緊張對立。這種劍跋弩張的關係,甚至讓有些士兵揚言,只要他們拿到槍與子彈,第一個射殺的對象不是敵人,而是隊上的政治指導員。隊上的領導軍官也擔心自己是下一波被清洗的對象,稟持著少做少錯的態度,不願意做決定。內部充滿矛盾的紅軍,面對芬蘭的酷寒環境更是雪上加霜,原本計劃三星期結束的戰爭持續了近四個月,蘇聯損失的兵力是芬蘭的四倍以上,雖然最終獲得慘勝,卻讓德國看破手腳,在 1940 年向蘇聯進攻。

德軍在六月開戰,蘇聯的軍隊在前一個月的表現近乎完全潰敗,紅軍一開始的戰術只有進攻,甚至連壕溝坑道都不挖,結果在開闊的草原上面對德軍坦克,根本躲無可躲,許多人乾脆直接投降,德軍沒料到會有這麼多的戰俘,完全沒有規劃要怎麼安置他們,許多戰俘只是露天用有刺的鐵絲網圍起來,沒有食物,沒有禦寒設備,有三分之二的戰俘就這麼死去。數以萬計的士兵躲進森林裡,成為逃兵,逃兵的數量之多,讓史達林頒布了一道命令,規定所有不願意衝鋒的軍人都被視為逃兵,可以直接被上級處決,政治指導員正是進行這些槍決的人,然而在戰爭進行兩個月以後,就連對黨最忠心的政治指導員也信心瓦解,有政治指導員在受傷以後,就留在收容他的農場工作,不再努力去與部隊會合,從規定看來,失蹤的他也會被視為逃兵。


政治宣傳

當前線節節敗退的時候,後方的人民卻接收到完全不一樣的訊息,報紙隻字不提己方的敗戰與損失,只報導有多少德軍被殺,多少坦克被破壞,許多英雄的故事被大篇幅的宣傳,例如有個士兵要拿炸彈扔向坦克,即使已被德軍射中,腳步不穩,仍堅持不懈,最後成功炸毀敵方坦克,自己也一起同歸於盡。還有一些悲劇被包裝成愛國故事,當時在克里米亞島有三千軍人,他們在戰敗之後,沒有投降而是躲進當地一個採石場的坑道裡面,不時用剩餘的武器,突襲地面上的德軍。德軍在坑道出口設置了炸藥,並且將毒氣釋放到坑道裡面,最後三千人僅有幾十人逃出,死在坑道裡的人被政府描繪成寧死不屈的英雄,但事實的真相卻是這些人是被迫留下來的,他們被自家人拿槍指著,要他們慷慨就義 。

所有戰爭的勝利都歸於史達林的英明領導,因為領袖代表國家的圖騰,即使許多人都因為史達林之前的紅色恐怖,政治清洗而深覺被國家背叛,被史達林背叛,但戰時準備衝鋒的士兵會大喊 「為國家而戰,為史達林而戰!」,重點不是喊的內容,而是一致的聲音,於是口號裡的國家與領袖也變得神聖起來。戰爭還沒結束,戰爭博物館就已經建立了,裡面開始生產關於戰爭的官方說法。「撤退」與「投降」等字眼絕對不會出現在官方戰史中,也從沒有曝光過真正的死亡人數,雖然保守估計,光是紅軍的死亡人數就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有國家的死亡人數。博物館裡面把死守列寧格勒的人民稱作英雄,卻沒有提到有多少人不是死於戰火,而是死於糧食缺乏,民間出版的回憶錄甚至連饑餓的回憶也不能提及。共產黨瞄準了人容易遺忘痛苦的回憶的本能,於是塑造了一個國家光輝歷史的版本,這個版本也讓人民維持民族尊嚴,皆大歡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NEBOOK掘冊的沙龍
21會員
81內容數
喜歡看書,也喜歡把好書分享給更多人,主持 Podcast「MINEBOOK掘冊」 合作聯繫:info@minebook.tw
2025/04/11
那不勒斯故事一共有四本書,講述了兩個女主角莉拉與艾琳娜一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11
那不勒斯故事一共有四本書,講述了兩個女主角莉拉與艾琳娜一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2/18
這本書是關於北韓的報導故事,作者花了七年的時間訪問了六組脫北者,也就是逃離到中國或南韓的北韓人,透過他們,我們終於知道沒有修飾的北韓真實生活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2025/02/18
這本書是關於北韓的報導故事,作者花了七年的時間訪問了六組脫北者,也就是逃離到中國或南韓的北韓人,透過他們,我們終於知道沒有修飾的北韓真實生活是什麼模樣。
Thumbnail
2025/02/18
這本書講的是職場裡的的溝通,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要如何溝通,才會最有效率,達到目的。
Thumbnail
2025/02/18
這本書講的是職場裡的的溝通,特別是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要如何溝通,才會最有效率,達到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907 - 1914 年間,俄羅斯農村地區在總理斯托雷平(Stolypin)的土地改革政策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 1917 年列寧號召廣大農民起來反抗沙俄政權時,農民們其實已經擁有了全俄國超過四分之三的土地。 列寧非常擔心,他們馬上就不是革命者能夠利用的下層暴民了。
Thumbnail
1907 - 1914 年間,俄羅斯農村地區在總理斯托雷平(Stolypin)的土地改革政策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 1917 年列寧號召廣大農民起來反抗沙俄政權時,農民們其實已經擁有了全俄國超過四分之三的土地。 列寧非常擔心,他們馬上就不是革命者能夠利用的下層暴民了。
Thumbnail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否曾被欺侮,產生仇恨,而且是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呢?如果有,仔細回想,當時是受到什麼樣的傷害?是身體,還是情感?是能夠痊癒的打擊,還是留下深刻疤痕的創傷?反過來說,自己是否曾經是那位加害者?在拾回良心後,是不是有想使盡全力彌補對方的念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
Thumbnail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否曾被欺侮,產生仇恨,而且是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呢?如果有,仔細回想,當時是受到什麼樣的傷害?是身體,還是情感?是能夠痊癒的打擊,還是留下深刻疤痕的創傷?反過來說,自己是否曾經是那位加害者?在拾回良心後,是不是有想使盡全力彌補對方的念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
Thumbnail
從19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和德國對烏克蘭人、波蘭人等東歐民族與猶太人留下了無可抹滅的傷痕,他們泯滅人性、採取種族清洗方式的政策,滅絕他們認為「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的種族,不管是被認定為不是個民族,還是根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上。過往的錯誤如今又於烏克蘭再次上演,考驗人們處理這場危機的智慧。
Thumbnail
從19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和德國對烏克蘭人、波蘭人等東歐民族與猶太人留下了無可抹滅的傷痕,他們泯滅人性、採取種族清洗方式的政策,滅絕他們認為「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的種族,不管是被認定為不是個民族,還是根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上。過往的錯誤如今又於烏克蘭再次上演,考驗人們處理這場危機的智慧。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這次所聊的較沉重些,但總有些東西必須直面,在有所選擇、自由允許的情況下,勇敢幾回!
Thumbnail
從前線逃離的大批難民帶來了德軍大規模槍殺與折磨戰俘的消息,如果曾經有蘇聯人覺得「只要能夠和平,誰統治都無所謂」,現在也開始堅定了「要復仇,要抵抗」的決心,人們體認到德軍是在打一場滅絕戰爭,沒有人能夠倖免。
Thumbnail
從前線逃離的大批難民帶來了德軍大規模槍殺與折磨戰俘的消息,如果曾經有蘇聯人覺得「只要能夠和平,誰統治都無所謂」,現在也開始堅定了「要復仇,要抵抗」的決心,人們體認到德軍是在打一場滅絕戰爭,沒有人能夠倖免。
Thumbnail
伊凡是俄國很常見的名字,也被作者用來當作蘇聯普通士兵的代稱。大部份的人只知道蘇聯打贏了第二次世界,當時襲捲整個歐洲,戰無不勝的德國就是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從此以後戰情扭轉,但蘇聯在這場大戰所獲得的勝其實非常慘烈,幾乎可以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
Thumbnail
伊凡是俄國很常見的名字,也被作者用來當作蘇聯普通士兵的代稱。大部份的人只知道蘇聯打贏了第二次世界,當時襲捲整個歐洲,戰無不勝的德國就是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初嚐敗績,從此以後戰情扭轉,但蘇聯在這場大戰所獲得的勝其實非常慘烈,幾乎可以說是用人命堆積起來的。
Thumbnail
《致命最前線》這部由俄國出資拍攝的二戰戰爭片,雖然愛國主義仍是主旋律,但有幾幕顯示俄國已開始反思過去蘇聯時代無條件為國家犧牲的價值觀,而不至於淪為俄國版的《長津湖》。
Thumbnail
《致命最前線》這部由俄國出資拍攝的二戰戰爭片,雖然愛國主義仍是主旋律,但有幾幕顯示俄國已開始反思過去蘇聯時代無條件為國家犧牲的價值觀,而不至於淪為俄國版的《長津湖》。
Thumbnail
俄羅斯有句諺語:「送紅雞蛋要趕在復活節前」(Дорого яичко к христову дню),意指凡事做得及時、方能收效,這般邏輯也體現在克里姆林宮的近日舉措上。
Thumbnail
俄羅斯有句諺語:「送紅雞蛋要趕在復活節前」(Дорого яичко к христову дню),意指凡事做得及時、方能收效,這般邏輯也體現在克里姆林宮的近日舉措上。
Thumbnail
在現今一般人認識的歷史當中,蘇聯是第二大戰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勝國,特別是在一些共產國家,蘇聯會被歌頌為打到納粹德國的重要力量。如果純粹在犧牲人數及軍隊數量來說,蘇聯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最大。可是,蘇聯是否真的值得歌頌,配得上為戰勝國?還是蘇聯與納粹德國是兩個侵略者,分贓不勻才打起仗來?
Thumbnail
在現今一般人認識的歷史當中,蘇聯是第二大戰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勝國,特別是在一些共產國家,蘇聯會被歌頌為打到納粹德國的重要力量。如果純粹在犧牲人數及軍隊數量來說,蘇聯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最大。可是,蘇聯是否真的值得歌頌,配得上為戰勝國?還是蘇聯與納粹德國是兩個侵略者,分贓不勻才打起仗來?
Thumbnail
是說一直以來,常覺得要完整闡述一場戰爭的來龍去脈,是非常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在於人類的行為本來就很複雜,而攸關個人生死、國家存亡的戰爭,又是其中最為複雜、最多算計、最充滿秘密的一種行為。而且不止許多當事人最後戰死沙場,帶著真相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更有許多的倖存者,為了國家的利益,而選擇說謊!
Thumbnail
是說一直以來,常覺得要完整闡述一場戰爭的來龍去脈,是非常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在於人類的行為本來就很複雜,而攸關個人生死、國家存亡的戰爭,又是其中最為複雜、最多算計、最充滿秘密的一種行為。而且不止許多當事人最後戰死沙場,帶著真相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更有許多的倖存者,為了國家的利益,而選擇說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