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Shave》:當男人刮鬍時,戰爭就在如常中發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The Big Shave, 1967(圖片來源:IMDb)

The Big Shave, 1967(圖片來源:IMDb)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拍攝於 1967 年的早期短片《The Big Shave》,是為一場反越戰示威所作。然而,除了片尾字卡上的「Viet' 67」(即史柯西斯本欲採用的片名)揭露了政治批判的主題,電影內容本身 ──「一個男人走進浴室刮鬍子,刮到血流滿面仍不住手」── 其實並未那麼直接地與反戰的意識形態連結在一起。然而,電影的政治性並非僅來自內容層面的政治訊息,電影可以透過形式美學本身,表達其政治性。

對於當時的觀眾而言,導演精心安排的細節,或許已足夠觸動人們對政治與社會局勢的現實思考,如同鐵幕時代的東歐影迷熱愛且熟練於解讀政治隱喻;但對於當今觀者來說,顯然需要透過背景知識來「重返」那個特殊的時空情境。時過境遷,《The Big Shave》不再僅僅是一份藝術家的聲明與表態,它佔據著某個位置,某個在青年思潮、反戰運動、實驗電影、暴力美學等等脈絡下的位置。它的觀點將成為一道鮮血淋漓的入口,通向那也許從未結束的時代,甚至成為強而有力的經典意象,如同手提箱與蓮蓬頭讓人直覺地聯想到猶太人大屠殺──有可能嗎?刮鬍刀將讓我們直覺地想起越戰。

至少可以從影評網站上確定一件事:許多人在看過這部短片之後,對刮鬍刀產生了嚴重陰影。《The Big Shave》使用幾顆浴室的空鏡頭作為開場:水龍頭、肥皂、排水孔等物件特寫。然後一個男人踏進室內,攝影機的角度因而略顯逼仄地貼合著他的肢體動作。關於這段開場,史柯西斯在劇本中是這麼描述的:

「一間典型的、中產的、小康的、位於郊區的美式浴廁。這裡一應俱全:浴缸、蓮蓬頭、浴簾、洗臉盆、鏡子、馬桶、藥品櫃……每樣東西都是潔白的,不然就是閃閃發光的金屬。不自然的白色,引起略微的異樣感。白色是恐怖的顏色。」

對於場景進行細膩描繪的目的,除了以優渥物質生活明示主角的身分象徵,亦有另外兩重暗示,讓即將發生的事情在開頭便能被隱約預感。其一,浴室是理所當然赤身裸體的場域,人類主動剝除防禦,敞開容易受傷的肉體。其二,當影像刻意呈現了乾淨明亮的空間,一種弄髒的期待亦隨之成形──無論是之前的乾淨或之後的髒,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將《The Big Shave》劃為兩半的切割點,顯然是男人將側臉刮出血來的那一瞬間。但在此之前,這個男人已然說明了一些關於主題的線索。作為全片唯一的角色,史柯西斯非常有意識地選擇了他的形象:

「年輕的白人男性,就像美國一樣。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成功又受到尊敬的商業人士,和妻小住在美麗郊外的獨棟房屋。他是社會定義的『正常』典範。」

比起演員外貌所能展現的,肢體語言以及電影語言,更強調了男人所代表的事物。首先,他悠哉地踏進「屬於他的」浴室,拿起「屬於他的」刮鬍泡和刀片,有條不紊地塗抹起來,如同每一個自信滿滿的輕鬆早晨。電影前半段在慵懶爵士樂的襯托下,拍得就像刮鬍刀廣告,彷彿在告訴觀眾「購買本牌產品,你就會變得像他一樣帥氣閃亮」。史柯西斯盡其所能,在短促的篇幅建構出「美式氛圍」,以利接下來對它進行驚人的諷刺和破壞。


The Big Shave, 1967(圖片來源: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The Big Shave, 1967(圖片來源: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男人在電影中刮了兩次鬍子。第一次,他已經達成了清潔的目的,卻塗上了第二層泡沫,在光裸的皮膚上繼續下刀。他的耳際、唇緣開始汩汩流血,混合著泡沫與自來水滴淌至胸膛、腳尖、洗手槽。最終,他做了一個猶如處決般的「割喉」動作,華麗地結束這場日常盥洗。

血漿四溢的影像帶來視覺效果上的驚心動魄,令人幾乎不忍直視。然而,當我將《疤面煞星》(Scarface, 1983)或《鈦》(Titane, 2021)這類充斥模糊血肉的電影,與《The Big Shave》進行對照,我發現並非「肉體承受暴力」這件事情造成觀看上的痛苦。《The Big Shave》之所以讓人高度不安,其實來自於刮鬍者對於痛覺的全然無感:他麻木不仁。從頭到尾,男人未曾察覺他的臉早已受傷了,甚至在最後仍對著鏡子滿意地細修成果,雙手血淋,無從知曉在旁觀者眼裡他是何其脆弱又兇殘。整個刮鬍的過程,如同一場無意識的自殘,鏡頭特寫男人的身體局部,迫使觀者逼近無可遏止的血腥 ──「一個必須將流血進行到底。一個必須將旁觀進行到底。」在《誰在敲我的門: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一書中,作者如此界定《The Big Shave》中攝影機與角色的關係。無力的觀者與流血的男人,被「緊迫盯人的鏡頭」一同栓牢於明亮的白色浴室,一切有多歷歷在目,就有多不可逃離。

綜上所述,馬丁.史柯西斯的批判便呼之欲出了:美國人一股腦投入越戰的行為,無異於整個國家、整個世代的自殺。刮鬍子本是為了擁有賞心悅目的面孔,猶如美國在世界各地維持自己正義的形象和聲望;然而,強權侵略換來泥足深陷,為何男人要刮第二次鬍子?他就是那不明白事態嚴重的「美國人」,還得意洋洋地抹著自己血流如注的脖子。

謎底乍看揭曉,然而,我想在此另外延伸一條關於隱喻和再現的思索。初次觀看《The Big Shave》時,我並不了解該片和越戰之間的關聯,因此便以略顯老套的「存在主義式焦慮」理解這部電影:過著奢侈文明生活的現代人,他們的死亡不發生在極端之處,而就在日復一日的梳洗之中。這是我個人對所見事物「背後」的挖掘 ── 當我看見血流滿面的人物與場景,自行獲致的理解是「最尋常的一種生活如何毀傷軀體」。但若將電影的攝製背景及作者意圖提取出來,《The Big Shave》儘管沒有任何戰爭畫面、任何標語或宣言,依然清晰有力地指向反戰;電影中的每個細節,都可以被感知為戰爭的暴虐、荒謬、殘酷,進而觸發觀者的悲痛和反思。光是 blood + bath(room) = bloodbath(血洗、大屠殺)的文字拼裝聯想,就已足夠強烈。

這是隱喻的力量。如同文章開頭所說,《The Big Shave》「不直接」,卻產生了更劇烈的滲透。電影沒有叢林戰火、機關槍、直升機、截肢的美國大兵,沒有街頭憤怒的遊行與群眾對立,電影不描繪、紀錄這一切,而只有浴室中的一個男人,他的行徑,讓半個世紀後的觀眾拾獲了一種獨特的、凝視戰爭的視角:那場戰爭不發生在遙遠的別處或從前,戰爭就在如常中發生──在個體的生命經驗裡,在人的內心深處。

馬丁.史柯西斯原本考量在電影末段置入四個越戰現場的閃爍畫面,以資料影像增強影片的衝擊力,但最後他選擇不這麼做,而只在片尾留下密碼似的一句「Viet' 67」。是基於道德疑難,還是對影像挾帶的「真確性」的一種戒慎?或是如我前段所暗示的,略去與越戰的直接扣連,可以敞開電影的解讀路徑?無論如何,整部影片毫無插曲地結束,尚未呈現的這顆「彩蛋」,讓《The Big Shave》具有潛在的紀錄性質,最終留存下來的卻已然超越了「越戰」的題材本身,而是屬於作者的「反越戰意圖」,還有「越戰何以發生」的追問;這部作品,是一個年輕的電影導演,對這場所有人都捲入其中的重大事件的理解與再現。



Martin Scorsese(圖片來源: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Martin Scorsese(圖片來源: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The Big Shave》參加了 1968 年的雅克.勒度實驗電影節(Jacques Ledoux's 1968 Festival of Experimental Cinema),獲得獎項且受到矚目,史柯西斯也藉此爭取到了繼續拍片的資金。該片之所以被作為實驗電影而非一般劇情片來看待,除了上述解析的政治寓言,亦仍有其他特徵能將其定位為實驗電影。首先是「變異」:這部短片因應反戰遊行而生,它具有即時與社會、人群對話的臨場效力;然而當事過境遷,它亦可流變為其他類型──例如恐怖片或黑色喜劇;以及,當馬丁.史柯西斯成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它也適合被置入「作者」脈絡的討論之中。最重要的是,《The Big Shave》建議我們採取更宏觀、跨時域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中那不言而喻的力量的作用位置。

另一點是實驗電影的「拼貼」手法:音畫部署中的象徵物能夠自行發聲,擺脫傳統上依賴敘事建構意義的戲劇模式。史柯西斯精心擷取物件和場景的通用意象,並以「血」(的鮮紅與自由流淌)創造了感官與敘事的反轉支點。音樂也是非常重要的拼貼素材,貫穿全片的歌曲,是爵士音樂家 Bunny Berrigan 錄製於 1930 年代的作品〈I Can't Get Started〉,歌名似乎暗諷著無法開始總比無法收手來得好。馬丁.史柯西斯在劇本中詳細說明自己為何選用這首歌:

「那些歌詞,喚起一種情緒,鄉愁、失落感、天真、無意識、奇怪的沮喪。它們闡述著三零年代的美國,正經歷西班牙內戰、經濟大恐慌、羅斯福新政的美國。那是二戰前夕。」

愈演愈烈的越戰,恐釀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嗎?史柯西斯將這樣的憂懼,寫在了行文之中。音樂也在美學層面起了作用,除了前文所述的慵懶美式氛圍、變質為毛骨悚然的詭異感,音樂也主導了剪輯的節奏。綜觀整份劇本,史柯西斯鉅細靡遺地將每顆鏡頭、段落,和音樂本身的高潮迭起連綴在一起。片中的兩大類特寫「浴室物件」與「刮鬍男人」,畫面的切換皆準確對照著音樂運行的速度,例如前奏結束後,男人就走進了浴室,或者 Berrigan 開口演唱的瞬間,也差不多是男人開始刮鬍的時間點。在導演初始的構思中,開場空鏡頭的部分沒有音樂,「全然無聲」,直到主角出現;而這樣的設計轉變為環境音和寫實音效的移除,形塑宛如真空的狀態,增強了「恐怖白色」的壓迫感。此外,針對男人「脫衣」與「割喉」兩個動作,分別使用三種角度拍攝並重複剪接,強化了表演性,彷彿某種儀式,迎來難以想像與承受的後果。

最後一個拼貼素材,是片尾字幕打上的「Whiteness by Herman Melville」,梅爾維爾的白色。此語指向《白鯨記》中那令人聞之喪膽的白鯨,令瘋狂的船長追尋不已、直至自我毀滅的龐然大物。馬丁.史柯西斯借用經典文學的象徵,暗藏玄機地提出了最沉痛的疑問:人類始終在欲求著什麼呢?我們究竟會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與多少人廝殺鬥爭,付出多高昂的代價?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這似乎是一部五分鐘的短片所能訴說的極值了。《The Big Shave》是一部恰如其分的實驗電影,因為它用最簡單的敘事,挑戰了最複雜的主題。它探測著電影的容量,留下諸多隱而不諱的裂隙,讓每一個年代的觀者反覆詮釋,追問自己其來有自的感受,然後收下一份警惕。《The Big Shave》警惕了我們什麼?戰爭萌生於無知無覺中,延燒於過度自信間,終將吞噬手舉凶器的人?戰爭中沒有勝利與敗方,只有無數個自殘者?是的,但最重要的是,當世界照舊發生集體道德泯滅的事件,我們是否有辦法採取正確的立場、提出清晰有力的觀點?

這不僅是社會學家或藝術家的責任,而屬於每一個藉由閱讀、觀看、傾聽與書寫,重返了歷史的人。






參考資料


1. Martin Scorsese,〈'The Big Shave' script

2. Lawrence S. Friedman,王芫譯,《誰在敲我的門: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Sven Mikulec,〈‘The Big Shave’: Scorsese’s Vision of Death and American Politics Set in a Bathroom

4. Calum Russell,〈Watch Martin Scorsese's early and bloodiest short film 'The Big Shave'

5. Guillaume Labrude,〈« The Big Shave » de Martin Scorsese, une Amérique qui fait mal

6. Josephine Leroy,〈Un court-métrage pour le goûter : « The Big Shave » de Martin Scorsese

7. jackquibenlcc,〈The Big Shave: Modernity and Fashions in Men’s Facial Hair by Dene October

8. Bilge Ebiri,〈A Singular Voice, in Shor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午夜先生的沙發
240會員
172內容數
雙層棉被搭配記憶枕
午夜先生的沙發的其他內容
2024/09/07
《賴活》預設了死亡,讓娜娜的一生宛若曇花一現。她的日常困境與悲喜流動,觀點和話語,在觀看者的意識中因而改變了時態,移除了未來意義的可能性,一切僅能是當下的、瞬刻的真實快照。她走路、大笑、寫信、跳舞、抽煙,魅力無窮卻只見表面;兩千法郎、香頌情歌、雨日相擁,所有事物與行動的意義也並不延續到未來成為結果。
Thumbnail
2024/09/07
《賴活》預設了死亡,讓娜娜的一生宛若曇花一現。她的日常困境與悲喜流動,觀點和話語,在觀看者的意識中因而改變了時態,移除了未來意義的可能性,一切僅能是當下的、瞬刻的真實快照。她走路、大笑、寫信、跳舞、抽煙,魅力無窮卻只見表面;兩千法郎、香頌情歌、雨日相擁,所有事物與行動的意義也並不延續到未來成為結果。
Thumbnail
2024/04/28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2024/04/28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2024/02/10
想去一個下雨也很美的地方,於是來到北投溫泉溪。
Thumbnail
2024/02/10
想去一個下雨也很美的地方,於是來到北投溫泉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衛芬奇 的電影總散發著一股詭異的血腥味和人性之輝,這些都來自他對社會的觀察,奇詭的風格和冷冽色調,《殺手》就是如此,改編自同名法國圖像小說,編劇安德魯沃克上次與他合作即是1995年的《#火線追緝令SE7EN》,一舉讓大衛芬奇這個導MV出道的傢伙成為黑色電影的代言人之一,睽違26年再次合作的《
Thumbnail
#大衛芬奇 的電影總散發著一股詭異的血腥味和人性之輝,這些都來自他對社會的觀察,奇詭的風格和冷冽色調,《殺手》就是如此,改編自同名法國圖像小說,編劇安德魯沃克上次與他合作即是1995年的《#火線追緝令SE7EN》,一舉讓大衛芬奇這個導MV出道的傢伙成為黑色電影的代言人之一,睽違26年再次合作的《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近期因不斷抨擊商業電影遭到炎上,由於駁斥漫威電影與主題樂園大同小異,再痛批IP續集與流水生產根本毫無價值,惹了自己一身腥。許多觀眾就藉此反問,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或是需要哪些要素,才符合他眼中所謂的電影藝術(cinema)?我想《花月殺手》就是他給出的答案。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近期因不斷抨擊商業電影遭到炎上,由於駁斥漫威電影與主題樂園大同小異,再痛批IP續集與流水生產根本毫無價值,惹了自己一身腥。許多觀眾就藉此反問,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或是需要哪些要素,才符合他眼中所謂的電影藝術(cinema)?我想《花月殺手》就是他給出的答案。
Thumbnail
魏德聖並非科班出身的專業電影人,但也幸得如此,台灣電影界的傳統陋習並未影響到他。那種始終站在唯我獨尊高度來創新拍片風格的藝術派導演們,用著自認獨特的特殊鏡頭語言表現方式,敘說著一段又一段艱澀難懂、沉悶枯燥的電影人生故事,似乎電影如果不這麼拍,就是落了俗套,就是一種身為導演的罪過。
Thumbnail
魏德聖並非科班出身的專業電影人,但也幸得如此,台灣電影界的傳統陋習並未影響到他。那種始終站在唯我獨尊高度來創新拍片風格的藝術派導演們,用著自認獨特的特殊鏡頭語言表現方式,敘說著一段又一段艱澀難懂、沉悶枯燥的電影人生故事,似乎電影如果不這麼拍,就是落了俗套,就是一種身為導演的罪過。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拍攝於 1967 年的短片《The Big Shave》,是為一場反越戰示威所作。然而,除了片尾字卡上的「Viet' 67」揭露了這樁政治寓言的主題,電影內容本身 ──「一個男人走進浴室刮鬍子,刮到血流滿面仍不住手」── 其實並未那麼直接地與反對戰爭的意圖連結在一起。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拍攝於 1967 年的短片《The Big Shave》,是為一場反越戰示威所作。然而,除了片尾字卡上的「Viet' 67」揭露了這樁政治寓言的主題,電影內容本身 ──「一個男人走進浴室刮鬍子,刮到血流滿面仍不住手」── 其實並未那麼直接地與反對戰爭的意圖連結在一起。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Thumbnail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
Thumbnail
這雖為兩位准下士奮不顧身的傳遞軍令,最後使命必達的故事,也像是出現在章回小說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也彷彿是在「無人之地」絕處逢生的闖關過程,但不論用何種方式來比擬,無疑的,這是一段在死蔭的幽谷中,透過鏡頭的跟拍,尋找溫暖與希望的生命備忘錄。   曾執導過《007:空降危機》(Skyfall)、《
Thumbnail
這雖為兩位准下士奮不顧身的傳遞軍令,最後使命必達的故事,也像是出現在章回小說中「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也彷彿是在「無人之地」絕處逢生的闖關過程,但不論用何種方式來比擬,無疑的,這是一段在死蔭的幽谷中,透過鏡頭的跟拍,尋找溫暖與希望的生命備忘錄。   曾執導過《007:空降危機》(Skyfall)、《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