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為自己負重前行

2020/02/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取自IMDb
第一次被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震撼是2007年的《贖罪》,恰巧也是戰爭的場面,那一幕5分鐘的鏡頭,拍出了敦克爾克大撤退前,盟軍在沙灘上的絕望與瘋狂,戰爭的殘忍與荒謬,似乎特別適合用長鏡頭語言來表現。
長鏡頭與戰爭題材,還想到2015年的《索爾之子》。鏡頭跟隨著男主角的任務行動,在集中營封閉的環境裡繞來繞去,大量的短焦特寫與手持鏡頭,讓殘酷的存在極具分量感,邪惡即使不必然被看見,亦昭然若揭。
一向不是戰爭片TA的我,正是衝著對一鏡到底的著迷而去,雖然對《1917》的導演山姆·曼德斯不熟,但有早期作品《美國心玫瑰情》的詩情背書,便決定到大銀幕前親身感受導演說的「沉浸式體驗」。看完果然過癮!全片119分鐘,不著痕跡的剪輯手法和神乎其計的攝影機運動,帶著觀眾以同情共感的「真實」時間身歷一戰場景。
電影是時間的顯影,一鏡到底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感受真實。「我們是為了讓觀眾投入才這麼拍」導演山姆·曼德斯受訪時這麼說。把「銀幕時間」、「故事時間」和「情節時間」玩得精彩的首先想到《維多莉亞》,一夜柏林,一刀未剪,如此真實。《1917》的故事雖然簡單,就是兩名小卒為了傳送緊急軍令,必須徒步逼近前線、跨過危險無人區去阻止一場一觸即發的進攻。要在有限的銀幕時間讓觀眾感覺時間的合理性,非常考驗編導能力,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看點。
圖片取自IMDb
有人說《1917》單線敘事一路到底,在看多複雜情節的刁鑽觀眾眼裡,會不會過於無聊,我覺得一點也不。這部電影除了對時間維度的掌握之外,緊緊抓住觀眾眼球的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場景,以及隨著場景而來一波又一波的劇情。有別於《鳥人》大多室內封閉的場景,戰爭電影該有的場面與調度,《1917》一樣不少,甚至我覺得這是一部以戰爭場景為主線的電影,加上神攝影加持,雖然只是傳統2D電影,卻十足身歷其境的感受。一戰的西線壕溝、屍橫遍處的野地、瀰漫死亡感的農村、苟延殘喘的城鎮......每轉換一個場景,故事就來到新的轉折,觀眾跟著情節一路同理角色不斷轉變的心境,在在讓這個簡單到不行的故事,既緊湊又動人。尤其,看到幕後花絮說到整部電影「全外景」拍攝,其中工程浩大,可以想見。
說了這麼多,整部電影最動人的還是角色的部分。故事主角找來兩名非一線的男演員來擔綱,一是《神奇大隊長》的喬治·麥凱,另一是《權力的遊戲》的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使劇本原本的無名小卒設定更具說服力。而且角色設定也不是常見的「非英雄即魯蛇」的套路,他們就是非常普通的兩個人。一個為了救手足親上火線,另一個則是意外受累,初時有著尋常人會有的退怯與抱怨,但隨著劇情推進,我們看到了角色的心理變化,也透過這兩個角色看見戰爭的各種荒謬與荒蕪。確實,任何歷史中的大敘事都是由無數的個人所組成,他們卑微如江上浮屍、莊嚴如陣前的詩歌。全劇的高潮是預告片的那幕,男主角為了搶在分秒之間送達信件,不顧砲火正烈,躍出壕溝,像個「擇善」而顧不得時宜的人,一人逆行於隊伍之中。正是這樣的人性描寫,讓《1917》成為一部有場面有話題,也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好電影。
圖片取自IMDb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慢慢抵達
慢慢抵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