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者,正也。

政者,正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去每當講授金耀基教授的《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時,文中雖然沒提到孔子哪些話,可我都把孔子對為政的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這幾句話,重點地、深切地向學生講解,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希望學生對從政有個正確的觀念。

然則,何謂「政者,正也」?

蓋從政者必須心術端正,對人對事必須公正,而面對錢財利誘時必須廉正。這對己才有誠信,對人才有公信。所以,孔子勸勉當時魯國相國季康子,說:「你以正道自守來領導民眾,誰敢不依正道來做呢?」這就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詮釋【論語‧顏淵17】。

接著季康子再問:「眼下盜賊猖獗,該怎麼辦呢?」孔子就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18】如果你自己不貪財,雖獎賞人民去行竊,他們也不願意啊!

從以上兩則《論語》看來,凡從政者,必先要正己,而正己的根本目的,就在「正眾」啊!

所以,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6】又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13】

總之,自身正了,則正眾的目的亦易於達成,至少民眾的怨氣都會少些。政施都得正了,民眾自不會上街遊行,社會既可以安定,民生亦可以安樂了。再者,自身正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即使仍有民眾不滿,又有何遺憾呢!

(寫於2012年4月12日於澳洲)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