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避免不了的儀式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些事情,抖一下,就能包容了。這是 Will 的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
台北市景福宮一隅

台北市景福宮一隅

過年,伴隨很多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的事情。我稱呼這些事情叫做儀式感。

包含我昨天想要去走春、走廟,到了家附近的土地公廟—傳統土地公廟也是求財—門庭若市,應該是我過年檔期,目前為止去過人最多的地方。

我以前對於拜廟、走春這件事情,實際上真的是沒有太多的感覺,也不覺得一定要自己去做。可能是因為與十三月亮共時訊息頻率共振,反而對於有種想要為自己做點什麼,這時候就是儀式感出場的好機會。〔大年初一的共時訊息,請參考:今年是適合許願的一年。〕

買供品、納香油、補財庫,在寺廟裡面,各種可能性都存在。人有些時候,總是想要為自己做點什麼 ,那時候走一趟廟,我覺得是很棒的選擇。

家的儀式感

然後,昨天在餐桌上,我看著每天都會有新的菜,伴隨上一餐、上上一餐留下的剩菜,雖然今年年菜採用外購的方式,已經少了很多,但每次都有個兩三盤輪流上場。

我說著:「每次都有新的兩、三盤,然後又伴隨著舊的兩、三盤。這樣要吃到什麼時候?」我爸回應著:「過年本來就是這樣。」

我停了一下,想著這句話,然後悠悠地回覆:「過年其實也可以選擇不要這樣。」

身處一個很傳統的父權、客家文化的家庭之中,爸媽從小到大就提供了很多儀式,小時候都覺得好像應該這樣做,伴隨年紀的增長,忽然覺得怪怪的,然後就要花很多時間去把,釐清怪怪的地方,然後再拿掉這些硬生生被培養起來的習慣。

例如,我們家對於「叫人」這件事情,非常看重。誰回家了,晚輩一定要給長輩一個稱謂,晚輩回家了也要給長輩一個稱謂。總覺得,叫一聲代表我們心裡還有尊親關係,還能理解長幼有序。

我始終不解,尊重不是一種放在心裡,比呈現在外在更加重要的事情嗎?

漸漸的,有點懶得維持這樣的儀式感,久而久之好像也沒有發生什麼事情。

還有許多如果這樣,就該那樣,後面不必然有邏輯。

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我洗好澡頭髮濕濕的時候,拿著包巾裹在頭髮之上,走出浴室。我爸瞬間暴怒,嘶吼:「給我拿掉!」當下我一頭霧水,想著是發生什麼事情,要這樣大怒。

我爸繼續用高分貝的音量解釋:「家裡是有人怎麼了嗎?幹嘛要包白頭巾在頭上!」

無法形容,那個時候我心中的震撼!完全不懂,這兩件事情到底是如何連結一起。

直到現在的每一天,我爸仍堅守許多儀式感,而父權的家庭中,大家多少給予了一定的尊重。

有容乃大

廟內超級多人,讓我回想起有一段時間,對於宗教這件事情,我的心情是充滿複雜跟矛盾的。

一方面加入了一個信仰組織,提醒我們不要亂拜宗教,只能夠拜師父,裡面說了很多理由,我覺得聽起來都非常的合理,充滿了一套邏輯,又能夠帶來希望。

隨著沒有繼續在同個信仰之中,後面幾年自己也還是受著這樣的邏輯影響,直到這兩天,忽然發現「宗教」、「信仰」、「民俗」這件事情,根本不是這種具有排他性的說法。

有容乃大,才是真相吧!

真實的修行、實修應該是不斷拓展我們的彈性,讓人可以有更多的包容力,透過認識,有機會看到不同的面相,產生更多的選擇。

而不是排他的,真實的強大是因為我們對每個情況了然於心,而不是刻意不看、批評那個不在我們掌控的情況。

多年來,傳統的道教信仰,佛教的修行傳達,都在告訴我們這件事情,人間卻出現許多「說法」與派別,來提出不同的觀點。但想想,實際站回到每一個廟宇之中,重新體會,原來「包容」是這的啊!

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邊,歡迎訂閱,下次見!

🏠未來六米主理人👨🏻‍💻Will,我在這裡✏️寫作,您的訂閱📥就是最大的支持:

💰週一:下班後的創富人生【訂閱電子報
☕️週二、五:身心茶水間【訂閱電子報
🍳週六:週末加餐【訂閱電子報
內容創作平台:vocusMattersMed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末冰-avatar-img
2022/02/02
「每次都有新的兩、三盤,然後又伴隨著舊的兩、三盤。這樣要吃到什麼時候?」哈,深有同感,但或許能減少年節吃的慾望,既有儀式感又能不發胖,一年一次而已,就只好「開心」接受了😁
Liu Will-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02
或許可以考慮換點精緻的食物,畢竟吃下去都是自己的身體,要好好對待啊!
avatar-img
韋觀 • Eyewithouts
82會員
109內容數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觀 • Eyewithouts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那是農曆新年的習俗,每年的開始老家附近的廟宇都會搭建平安橋,原先的目的是為了讓小孩子在新的一年能夠受到神明的庇蔭,但是這個習俗在近幾年變得不同,開始讓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 今年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此次由我載著外公去參加,每年都一定會有人帶著家中小孩的衣服來過平安橋,我家也是,但今年只有外
Thumbnail
那是農曆新年的習俗,每年的開始老家附近的廟宇都會搭建平安橋,原先的目的是為了讓小孩子在新的一年能夠受到神明的庇蔭,但是這個習俗在近幾年變得不同,開始讓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 今年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此次由我載著外公去參加,每年都一定會有人帶著家中小孩的衣服來過平安橋,我家也是,但今年只有外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想來記錄一下,每年過年村莊裡的一些日常,再不寫的話,我可能會逐漸忘記這些瑣碎的習俗或者以後年長一代的過世後,和我一樣世代的大家都不太會拜拜了,所以趁現在記得多少,記錄多少,算是一種文化傳承吧,也給後代子孫做個保留和參考(?) 故事要從我的村莊說起,雖然常在文章中提及多次了,避免萬一有新的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想來記錄一下,每年過年村莊裡的一些日常,再不寫的話,我可能會逐漸忘記這些瑣碎的習俗或者以後年長一代的過世後,和我一樣世代的大家都不太會拜拜了,所以趁現在記得多少,記錄多少,算是一種文化傳承吧,也給後代子孫做個保留和參考(?) 故事要從我的村莊說起,雖然常在文章中提及多次了,避免萬一有新的
Thumbnail
容昱平安,是父親這次除夕的新年祈願,取自家裡四個人名字中的一個字。 我喜歡這種新年儀式感,像是告訴自己準備好了來面對新的一年。說到儀式感,過年最有儀式感的事情……
Thumbnail
容昱平安,是父親這次除夕的新年祈願,取自家裡四個人名字中的一個字。 我喜歡這種新年儀式感,像是告訴自己準備好了來面對新的一年。說到儀式感,過年最有儀式感的事情……
Thumbnail
❤這是 Will 的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過年,伴隨很多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的事情。我稱呼這些事情叫做儀式感。包含我昨天想要去走春、走廟,到了家附近的土地公廟—傳統土地公廟也是求財—門庭若市,應該是我過年檔期,目前為止去過人最多的地方。
Thumbnail
❤這是 Will 的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過年,伴隨很多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的事情。我稱呼這些事情叫做儀式感。包含我昨天想要去走春、走廟,到了家附近的土地公廟—傳統土地公廟也是求財—門庭若市,應該是我過年檔期,目前為止去過人最多的地方。
Thumbnail
小時候的過年。​ 在年前,媽媽就會忙著做臘肉與灌香腸,說真的,味道真不好。掛滿兩竹竿在二樓屋裡風乾,有一次饞嘴貓還拖著一串香腸跑了!​ ​ 滿滿的高粱酒加肉味,要風乾一個月吧!這麼多要吃多久?從沒印象到底吃了多久。還要蒸發糕與蘿蔔糕,左右鄰居女人們還會品頭論足來打分數,「今年成功喔!」。​ ​ ​
Thumbnail
小時候的過年。​ 在年前,媽媽就會忙著做臘肉與灌香腸,說真的,味道真不好。掛滿兩竹竿在二樓屋裡風乾,有一次饞嘴貓還拖著一串香腸跑了!​ ​ 滿滿的高粱酒加肉味,要風乾一個月吧!這麼多要吃多久?從沒印象到底吃了多久。還要蒸發糕與蘿蔔糕,左右鄰居女人們還會品頭論足來打分數,「今年成功喔!」。​ ​ ​
Thumbnail
因為這一些小小的刻意為之, 帶來了生活中的美好視覺和感受, 儀式讓我更有耐心的保持了想要養成的習慣, 也在或煩躁或不安的日常,創造了寧靜與美好!
Thumbnail
因為這一些小小的刻意為之, 帶來了生活中的美好視覺和感受, 儀式讓我更有耐心的保持了想要養成的習慣, 也在或煩躁或不安的日常,創造了寧靜與美好!
Thumbnail
        身為"廟婆",我最困擾的就是祭拜後吃不完的供品。當然有部分是客人好意留下與我們分享。有部分是拜完自己都不想吃,直接遺留現場讓我們處理。尤其一到拜拜的旺季,成堆不知如何處理的供品之多,讓我大開眼界
Thumbnail
        身為"廟婆",我最困擾的就是祭拜後吃不完的供品。當然有部分是客人好意留下與我們分享。有部分是拜完自己都不想吃,直接遺留現場讓我們處理。尤其一到拜拜的旺季,成堆不知如何處理的供品之多,讓我大開眼界
Thumbnail
人本來就是很奇怪的生物,如果求生意志還在,什麼繩索都想抓。原本是因為年初太忙、連農曆新年也要工作,被老爸問起的時候就想說三月活動結束後再去處理也不遲呢。結果三月中就因為疫情散播而鎖國限行。如果不是近期發生一堆不可理喻的事,我大概也不會想起太歲爺呢。
Thumbnail
人本來就是很奇怪的生物,如果求生意志還在,什麼繩索都想抓。原本是因為年初太忙、連農曆新年也要工作,被老爸問起的時候就想說三月活動結束後再去處理也不遲呢。結果三月中就因為疫情散播而鎖國限行。如果不是近期發生一堆不可理喻的事,我大概也不會想起太歲爺呢。
Thumbnail
大年初一。 照例,我與哥哥一家人會陪老媽走春拜拜。 媽媽不喜歡去香火鼎盛的大寺大廟,他說去那裡拜拜的人那麼多,神怎麼記得住每個人的名字和住址,沒辦法一個一個照顧到。
Thumbnail
大年初一。 照例,我與哥哥一家人會陪老媽走春拜拜。 媽媽不喜歡去香火鼎盛的大寺大廟,他說去那裡拜拜的人那麼多,神怎麼記得住每個人的名字和住址,沒辦法一個一個照顧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