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跟某位來自美國的學生聊到新年的話題,也聊到了家庭成員。
對於他這一位出生自西方國家,娶了台灣妻子的男子來說,每逢新年要面對妻子家庭的親朋好友,就會面臨到「稱呼」的困難。
別說他,即便我出生自華人家庭,我也常常不知道要怎麼稱呼一些親戚。尤其是當面對輩份的落差,或是那些平日不見,佳節期間才碰面的遠房親戚。
「我太太的哥哥比我年紀小,我覺得他是我的弟弟,可是大家都跟我說,我應該叫他『哥哥』,這樣是對的嗎?」他問我。
我愣住,因為我也不確定。就連太太的哥哥要怎麼稱呼,我也毫無頭緒。最後只能告訴他:「別人叫你怎麼說,你就跟著說就對了。」
華人家庭的輩份關係很複雜,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此我也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他。
我的策略:大聲疾呼祝福語就對了!
每當新年,奶奶家就會出現各種一年只見一次的親戚,所以正確的稱呼我也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或是有些我完全沒見過的遠房親戚,更不知道對方是何方神聖。但在我們家還蠻重視「稱呼」的。雖然叫錯不至於被指責,但會被糾正,所以不太可能用「叔叔」、「阿姨」等簡稱蒙混過去。
於是,在我們家三兄弟踏入奶奶家門之前,就會趕快先向父母探聽那些親戚是誰。若父母救不了我們,那也只能自救。或許在重視輩份禮儀的家庭中,走直接放棄什麼都不做的擺爛路線是活不下去的,最終也發展出我們的生存策略。
在踩入門口的剎那,可能連親戚們的長相都還沒看清,立即大聲疾呼:「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各種腦海中可以想得出的新年祝福語,毫無保留地通通派上用場。
三兄弟表面看似充滿愉悅,實質上超沒誠意超敷衍的祝福聲此起彼落,刻意營造出一種很熱鬧歡騰的氛圍,試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好讓親戚們完全忽略我們沒有「正確地稱呼」他們的這一回事。
這種虛偽的演技是很耗能的,而且持續使出同樣的招數很容易被看穿,基本上是撐不了太久的。因此,接下來要嘛就臉皮厚一點,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繼續做自己的事;要嘛就趕快躲到親戚們看不到的地方,趕快找其他我們熟悉的親戚求助,搞清楚那些陌生的親戚到底是何方神聖。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再度無法返國慶祝新年,雖然覺得蠻可惜的,但暫時不用受一些蠻煩人的親戚打擾,也算是不幸中的小確幸吧!
完稿於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