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福助(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臉書貼文:2020.2.28

「三十年代台語流行歌」,藉唱片、廣播電台風行幾年後,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皇民化運動的施行,開始遭受壓制。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放棄台灣主權,中國國民黨來,台灣人創作的台語流行歌更逐漸消沉。

中國國民黨1940年代後期統治台灣,一直缺乏法理正當性,因此很忌諱「台灣」這兩個字,台灣文化就這樣呈現虛無的無政府狀態,尤其美國為對抗中共和蘇聯的紅色勢力,不得不穩住蔣介石政權,使得台灣進入以美國文化為主的「全盤西化」時代。

台灣「全盤西化」是劉福助出道(1950年代末期)的背景,這背景影響下,台灣人的藝術品味能力普遍遭受扭曲,其中一個現象是以怪味美,如同一個「台語詩歌班」的一個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在學會期刊寫的酸文「聽不懂的才是藝術?」。在這種扭曲的社會風氣下,為了唱片銷路,劉福助不得不擴大歌曲範圍,唱了不少投合「喜新厭舊」者的歌曲的原因。台灣歌仔學會開設的「台語歌謠班」曾請劉先生來講課,從他的講課內容,可知劉先生對台灣人「詩樂諧合」的歌唱觀念有很深的體會(雖然他沒說到「倒字」或「詩樂諧合」的名詞)。

這也就是說,劉福助的知音,主要在與現代化教育絕緣的社會中下階層。

大約二十年前,我在瑞濱海水浴場戲水,隔街商店的老闆一直播放劉福助的「詩樂諧合」歌曲,喇叭開得很大聲,好像在「傳播福音」,令我印象深刻。

::::::::::::::

2018年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主辦單位請嘻哈(Hip-hop,其實用「rap饒舌」一詞更明白)歌手表演,還請劉福助來助塲。劉福助說:「美國玩嘻哈,我五十年前就在唱」。當場劉福助表演1969年華聲唱片出版的「行行出狀元」:(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8PrqoTEtI



這種以「誦唸」為主體的體裁,歌仔戲也常用,叫「喀仔板」。記者和年輕人不知來龍,也不知去脈,大驚小怪,說什麼原來「台灣早就有嘻哈」、「台灣嘻哈有救了」,「嘻哈祖師爺降臨」。

::::::::::

2013年民進黨發起倒馬運動,遊行隊伍在北平東路匯集前,在馬路中央搭台,請Rap歌手表演。我只聽出在用「台灣北京話」表演,但一直聽不懂他在「叫」什麼,當場直起雞母皮,感嘆這就是民進黨的文化水平!

「喀仔板」雖然通常不唱,只依語言聲韻和節奏頌念,不僅要呈現詩詞美,讓人聽懂詩詞內容更是前提條件。

這場倒馬遊行,屏東隊伍還表演出殯的牽亡歌:



https://youtu.be/Ho4RBZY6VyY

讀友有沒有聽出,這「牽亡歌」是「詩樂諧合」的。

台灣人很有文化,不僅「牽亡歌」「詩樂諧合」,其他道士、乩童誦經說法也是「詩樂諧合」,連乞丐歌唱也是「詩樂諧合」——求賞也需有一技之長,不能只伸手要啊。

王振義2020.2.2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振義的沙龍
4會員
38內容數
王振義倒騎驢子
王振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6
寫於2020.8.25 至於訪談用什麼語言就更不用問了,邱教授應該瞭解我的「毛病」,以前即使去文建會等單位開會,一向都用台語。心中抱定,即使他用北京話發問,我照樣說我的台語。 訪談節目如何我不很關心,何時播出也不經心。倒是昨天女兒把第一單元節目內容轉寄給我,我就把它轉po出去,並寫下一些感想。
2022/02/06
寫於2020.8.25 至於訪談用什麼語言就更不用問了,邱教授應該瞭解我的「毛病」,以前即使去文建會等單位開會,一向都用台語。心中抱定,即使他用北京話發問,我照樣說我的台語。 訪談節目如何我不很關心,何時播出也不經心。倒是昨天女兒把第一單元節目內容轉寄給我,我就把它轉po出去,並寫下一些感想。
2022/02/06
寫於2018.10.4 中國方言確實有把「蛙」叫作「雞」的情形,如蘇州說是「田雞」, 揚州說為「水雞」,我戴眼鏡,常有人說我是「四眼田雞」。不過,別人「指鹿為馬」 我們沒必要跟著說「水鹿」為「水馬」吧! 其實,教典有不少用字讓我「直覺」的反彈。 對「互」字的造字原理,講解最爽心的是「象形字典」:
2022/02/06
寫於2018.10.4 中國方言確實有把「蛙」叫作「雞」的情形,如蘇州說是「田雞」, 揚州說為「水雞」,我戴眼鏡,常有人說我是「四眼田雞」。不過,別人「指鹿為馬」 我們沒必要跟著說「水鹿」為「水馬」吧! 其實,教典有不少用字讓我「直覺」的反彈。 對「互」字的造字原理,講解最爽心的是「象形字典」:
2022/02/06
寫於2020.9.4 昨天(9.3.)文章,是看臉書顯示我四年前9.2寫的「給上街的軍公教」(他們隔天9.3要上街抗議年改)後引發的感想。但原來的「給上街的軍公教」文章卻反而不見啦。失去話頭,就不知我說「愛因斯坦的年金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啦。 ::::::::: ::::::::::
2022/02/06
寫於2020.9.4 昨天(9.3.)文章,是看臉書顯示我四年前9.2寫的「給上街的軍公教」(他們隔天9.3要上街抗議年改)後引發的感想。但原來的「給上街的軍公教」文章卻反而不見啦。失去話頭,就不知我說「愛因斯坦的年金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啦。 ::::::::: ::::::::::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用歌曲直接面對政治現實,是一次「靠邊站」、與香港人認同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
Thumbnail
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用歌曲直接面對政治現實,是一次「靠邊站」、與香港人認同的本色化/本土化行動!
Thumbnail
本文為作者在觀賞完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結合自身在流行音樂領域所學之臺灣流行音樂史,所作之短篇文章。  
Thumbnail
本文為作者在觀賞完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結合自身在流行音樂領域所學之臺灣流行音樂史,所作之短篇文章。  
Thumbnail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開展,實際走訪發現這是台灣難得的流行音樂展,無論在展區設計、展品規模、科技結合皆有上等的品質。此文章與大家分享展覽資訊,以及台灣流行音樂史的概覽。
Thumbnail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開展,實際走訪發現這是台灣難得的流行音樂展,無論在展區設計、展品規模、科技結合皆有上等的品質。此文章與大家分享展覽資訊,以及台灣流行音樂史的概覽。
Thumbnail
    唱片只是一種模式,現在它可能已經沒落了,但是它的內涵、智慧、精神才是永存的,不論是那一種方式傳遞出來,其中只有一個目標,我們要用音樂傳達:情感、回憶、愛和快樂,讓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因為音樂會越來越接近」[1]—引用自第27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獎人黃鶯鶯女士得獎感言。         
Thumbnail
    唱片只是一種模式,現在它可能已經沒落了,但是它的內涵、智慧、精神才是永存的,不論是那一種方式傳遞出來,其中只有一個目標,我們要用音樂傳達:情感、回憶、愛和快樂,讓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因為音樂會越來越接近」[1]—引用自第27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獎人黃鶯鶯女士得獎感言。         
Thumbnail
人不輕狂枉少年,還記得少年十五, 二十時青春年少的時期,那些年大家正受到台灣盛行一時的民歌洗禮著,五/六年級生的我們,根本就是民歌時期的善男信女們,當年的每個人對民歌總都能哼上好幾首,那個時期大家對於能夠揹上一把吉他,彈著輕快的民歌旋律,唱著悅耳動人的歌聲的人總是抱著無比崇高的敬佩與羡慕。
Thumbnail
人不輕狂枉少年,還記得少年十五, 二十時青春年少的時期,那些年大家正受到台灣盛行一時的民歌洗禮著,五/六年級生的我們,根本就是民歌時期的善男信女們,當年的每個人對民歌總都能哼上好幾首,那個時期大家對於能夠揹上一把吉他,彈著輕快的民歌旋律,唱著悅耳動人的歌聲的人總是抱著無比崇高的敬佩與羡慕。
Thumbnail
說到〈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你腦中響起的版本是鄧麗君的聲音?還是周璇 1937 年的原始版本?或者,是 1939 年李香蘭的版本。1930 年代是中國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的轉捩點,但同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卻紅遍兩國,甚至跨越到戰後的臺灣。 先把時間往前推更早,看看戰前的日本吸納中國文化的野心。
Thumbnail
說到〈何日君再來〉這首歌,你腦中響起的版本是鄧麗君的聲音?還是周璇 1937 年的原始版本?或者,是 1939 年李香蘭的版本。1930 年代是中國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的轉捩點,但同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卻紅遍兩國,甚至跨越到戰後的臺灣。 先把時間往前推更早,看看戰前的日本吸納中國文化的野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