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福助(三)———劉福助與許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臉書貼文:2020.3.1


前面我說劉福助「曾跟許石問學,大概受許石的影響不小」。我這樣介紹主要是根據「維基百科」的記載,不過總覺得劉福助與許石根本就是不搭調的兩個人,所以前文用「問學」一語帶過。何況「維基」介紹劉福助的文章,應該是許由的兒子許朝欽寫的(參見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426473)。

我說劉福助與許石不搭調的原因,一是學經歷不同,二是對台灣傳統歌樂的理解和做法不同。

許石比劉福助大21歲。在台灣「三十年代流行」高潮的1935年,17歲的許石就去日本,進「日本歌謠學院」,跟著名的流行歌名家秋月等人學習聲樂、作曲和演歌,10年後才回台灣。這種學經歷,可見他的興趣與目標,是想擠身「三十年代流行歌」的行列。

許石與三十年代作曲家不同的是,據維基百科的說法,他受「日本歌謠學院」老師的影響,回台灣後熱衷於搜集台灣民謠並予以改編,並在他經營的唱片公司發行——想師法日本的演歌也就罷了,在對傳統音樂不曾下功夫了解的人,如何可以想改編台灣歌謠?我認為這是他最大的敗行。

台灣歌謠的特色,是詩、樂一體不可分。舉例說,童謠「天烏烏」三字唱為「3 2 3」,有它一定的歌唱原理(就是所謂「詩樂諧合」的美感觀念),可以把「天烏烏」,改為「做田人」來唱嗎?再說,台灣的歌謠,受台語的牽挽,台語的特色自然就是台灣音樂特有的風格特色,隨便改變他的唱法,必也喪失台灣音樂特有的韻味。

近代洋派音樂家,常犯相同的錯誤,原因在於不知詩、樂一體的毛病。記得洪惟仁兄有一次提到,史惟亮搜集台灣民謠的時候,語言學家自居的他向史惟亮自我推薦,表示願意為他紀錄台語字,不想史惟亮拒絕,理由是「我們只要音樂,不記述語言」。

1986年我在「枕流論樂」中,就提過洋音樂家常污染台灣傳統歌樂,呼籲文建會防治這種音樂污染:

https://keep.line.me/....../RAIGsFt......

文內所舉的例子,正是許石的編曲,許丙丁填的新詞,成為很多人尊崇的「台灣民謠」。

在「西化去」的壓力下,台灣社會有點精神分裂,變成崇尚「現代」的一國,傳統的另一國,崇尚「現代」的人喜歡像許石改變的「牛犁歌」,傳統社會的人照樣喜歡搬弄他們的傳統,兩國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中隔著的只是一種情緒作用,無關是非美醜的價值判斷。

我在楊秀卿哪裡學「歌仔」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媽媽退休無事,也來一起學歌仔,她說她兒子以前很討厭歌仔戲,現在說歌仔戲很好,歌仔調很好聽。兩種心態差別在哪裡?差別不在理性認知,不在藝術價值或美感的判斷,只在一「心之所囑」的情緒而已。

牛犁歌陣南部比較流行,許石、許丙丁都是臺南人,它的存在別說五六十年前,就是現在南部還有不少熱騰騰的牛犁歌陣存在。

底下我們先來聽聽許石改編、許丙丁填詞的「牛犁歌」。

原曲1969年許石經營的天王唱片發行,男(劉福助)女(名字忘了)對唱,一時找不到這原版唱法,就聽鳳飛飛唱的吧。按,此曲編曲者只是改變伴奏。



https://youtu.be/mNOyAa6GkvY

接著聽聽台南西港東竹林的牛犁歌,老的在教小的:



https://youtu.be/KHgq2nQJV54

兩種唱法天差地遠,可能搞不清有什麼淵源關係。你適應哪一種唱法,喜歡濃妝豔服或喜歡血鮮紅的鄉下姑娘?

王振義 2020.2.2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振義的沙龍
4會員
38內容數
王振義倒騎驢子
王振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6
寫於2020.8.25 至於訪談用什麼語言就更不用問了,邱教授應該瞭解我的「毛病」,以前即使去文建會等單位開會,一向都用台語。心中抱定,即使他用北京話發問,我照樣說我的台語。 訪談節目如何我不很關心,何時播出也不經心。倒是昨天女兒把第一單元節目內容轉寄給我,我就把它轉po出去,並寫下一些感想。
2022/02/06
寫於2020.8.25 至於訪談用什麼語言就更不用問了,邱教授應該瞭解我的「毛病」,以前即使去文建會等單位開會,一向都用台語。心中抱定,即使他用北京話發問,我照樣說我的台語。 訪談節目如何我不很關心,何時播出也不經心。倒是昨天女兒把第一單元節目內容轉寄給我,我就把它轉po出去,並寫下一些感想。
2022/02/06
寫於2018.10.4 中國方言確實有把「蛙」叫作「雞」的情形,如蘇州說是「田雞」, 揚州說為「水雞」,我戴眼鏡,常有人說我是「四眼田雞」。不過,別人「指鹿為馬」 我們沒必要跟著說「水鹿」為「水馬」吧! 其實,教典有不少用字讓我「直覺」的反彈。 對「互」字的造字原理,講解最爽心的是「象形字典」:
2022/02/06
寫於2018.10.4 中國方言確實有把「蛙」叫作「雞」的情形,如蘇州說是「田雞」, 揚州說為「水雞」,我戴眼鏡,常有人說我是「四眼田雞」。不過,別人「指鹿為馬」 我們沒必要跟著說「水鹿」為「水馬」吧! 其實,教典有不少用字讓我「直覺」的反彈。 對「互」字的造字原理,講解最爽心的是「象形字典」:
2022/02/06
寫於2020.9.4 昨天(9.3.)文章,是看臉書顯示我四年前9.2寫的「給上街的軍公教」(他們隔天9.3要上街抗議年改)後引發的感想。但原來的「給上街的軍公教」文章卻反而不見啦。失去話頭,就不知我說「愛因斯坦的年金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啦。 ::::::::: ::::::::::
2022/02/06
寫於2020.9.4 昨天(9.3.)文章,是看臉書顯示我四年前9.2寫的「給上街的軍公教」(他們隔天9.3要上街抗議年改)後引發的感想。但原來的「給上街的軍公教」文章卻反而不見啦。失去話頭,就不知我說「愛因斯坦的年金問題」是怎麼一回事啦。 ::::::::: ::::::::::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大家聽過{南都之夜}、{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夜半路燈}這些歌曲嗎?知道作曲者是誰嗎? 在我幼年時,這些歌曲便經常從電台廣播中傳出,逐漸深印腦海。然而彼時歌手才是焦點,而詞、曲作者則不太被注意,電台主持人通常只播報演唱者,於是我對作曲者完全沒概念。過了很久才逐漸清楚,原來這些歌謠都是[許石]
Thumbnail
大家聽過{南都之夜}、{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夜半路燈}這些歌曲嗎?知道作曲者是誰嗎? 在我幼年時,這些歌曲便經常從電台廣播中傳出,逐漸深印腦海。然而彼時歌手才是焦點,而詞、曲作者則不太被注意,電台主持人通常只播報演唱者,於是我對作曲者完全沒概念。過了很久才逐漸清楚,原來這些歌謠都是[許石]
Thumbnail
每次提及90年代在唱片公司工作的經驗,熱愛音樂的年輕朋友即刻充滿艷羨的語氣,說:「啊,飛碟和滾石,那可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呢!」嗯,是的,那是王傑、小虎隊、張雨生、羅大佑、林強、陳昇、周華健、杜德偉最紅的時代……
Thumbnail
每次提及90年代在唱片公司工作的經驗,熱愛音樂的年輕朋友即刻充滿艷羨的語氣,說:「啊,飛碟和滾石,那可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呢!」嗯,是的,那是王傑、小虎隊、張雨生、羅大佑、林強、陳昇、周華健、杜德偉最紅的時代……
Thumbnail
客家音樂的豐富多元,超乎你我的想像,樂手們不斷用創意雕塑出前所未有的姿態,有時成為音樂主流,有時走在流行音樂之外,自成一格。善變的容顏,讓你的耳目永遠閒不下來。
Thumbnail
客家音樂的豐富多元,超乎你我的想像,樂手們不斷用創意雕塑出前所未有的姿態,有時成為音樂主流,有時走在流行音樂之外,自成一格。善變的容顏,讓你的耳目永遠閒不下來。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的,是比日治時期還要再往後推一些的#台灣音樂家——#許石。 #黃裕元、#朱英韶《#百年追想曲_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 |古都的餵養:寶美樓、普濟殿、福住町 1919年,許石在「福住町」誕生,父親是漢醫師,母親是受驚婆,這樣的他小時候最喜歡在遶境的時候跟著迎熱鬧,在戲台下看廟會的歌
Thumbnail
今天要來介紹的,是比日治時期還要再往後推一些的#台灣音樂家——#許石。 #黃裕元、#朱英韶《#百年追想曲_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 |古都的餵養:寶美樓、普濟殿、福住町 1919年,許石在「福住町」誕生,父親是漢醫師,母親是受驚婆,這樣的他小時候最喜歡在遶境的時候跟著迎熱鬧,在戲台下看廟會的歌
Thumbnail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專輯當中,蒐錄泰國翻唱歌《抓狂》。 今 (2019) 年金曲獎一公布,要將特別貢獻獎頒給黑名單工作室,身邊認識的幾位音樂人順勢發文回應此事;好比林生祥就在臉書點出沒這團體,不會走上母語創作之路。 換作是筆者,要是沒他們在 1989 年發起的「新台語歌運動」,後續難有人寫起新奇
Thumbnail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專輯當中,蒐錄泰國翻唱歌《抓狂》。 今 (2019) 年金曲獎一公布,要將特別貢獻獎頒給黑名單工作室,身邊認識的幾位音樂人順勢發文回應此事;好比林生祥就在臉書點出沒這團體,不會走上母語創作之路。 換作是筆者,要是沒他們在 1989 年發起的「新台語歌運動」,後續難有人寫起新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