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石勒英雄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羯人。
正所謂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

羯,其實是一個過去並不存在的稱呼。

西晉的《三國志》沒有,北魏的《水經注》則現。
夷甫雖體荷俊令,口擅雌黃,汙辱君親,獲罪羯勒。

夷甫,是竹林七賢老么王戎的堂弟,王衍。
而這邊的「羯勒」,其實就是石勒。

關於「羯」的出現,定義,學界多有研究,這裡不做辯論。

單純以《水經注》來看,有個很簡單的答案就是,羯不是大民族,僅僅就是小部族。
氏族。

上黨武鄉位於太原東南方,在魏晉屬并州。
這件事情很無聊,但是不得不一再重複。

漢朝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國,在漢武帝成為東亞霸主之後,漢朝的「國境邊界」就變得很模糊了。
不論西漢還是東漢,不同血統,國籍,文化的人,都居住在這個國家。

根據《晉書》所述,羯這支氏族,出自匈奴羌渠部。
羌渠就是於夫羅、呼廚泉的父親。

匈奴的血統王室本身意義不大,自羌渠所出代表的意義,主要是跟漢人的交流非常深。

是的,石勒不姓石,而是這支「蠻族移民」羯的一份子。
他的祖父,叫做耶奕于。父親乞冀加,這是「胡名」。
乞冀加的漢名則是「周曷朱」,姓周的。

石勒的本名,是㔨,音從背。
由於是洋名字,所以我們無須思考「㔨」的中文意涵是啥。
搞不好只是「bear」呢。

石勒他們家,是這支羯族的領袖。
但乞冀加的脾氣很不好,沒有辦法被族人信服。

部落政治跟國家政治是不同的。
國家的領導人不直接處理政務,即使性格上有多樣缺點,只要整個政府機構不失能,就不會出大錯。
部落族長跟長老則是需要直接出面,擔任法官,警官,和事佬等等。
這時候有性格上的缺點,就相當致命了。

那怎麼辦呢?
年歲已長的阿㔨兒就出來幫忙公斷,一次兩次,族人對阿㔨兒更加信賴,後來乾脆這些拋頭露面的事情,都交給阿㔨兒了。

想當年軻比能也是這樣起家的,沒毛病。
但阿㔨兒沒碰上部族大戰,反而遭遇了并州饑荒。
任憑他再有斡旋能力,族人也是四散離開了。

還好,這是一個劉備神話興起的時代。
就像少年劉備有兩大馬商貴人,阿㔨兒也有兩個貴人。

一個名叫寧驅,另一個則是郭敬。

真貴不是假貴,是出錢贊助他們事業的貴人。
不過阿備有大志,拿來武裝傭兵集團。
阿㔨沒有,阿㔨努力種田想報答人家。

碰到饑荒,阿㔨兒只好回去跟投資者報告,您的錢都打水漂了。

這時候,正是八王之亂,齊王司馬冏被杯葛的時期。
全國各地叛亂蜂起,群雄努力徵兵擁兵自重。

阿㔨兒先去造訪寧驅,又碰上當時官府正在抓捕壯丁。
有匈奴血統虎背熊腰的阿㔨兒,那可是上佳兵源。

原本在兩漢魏晉,有正常國民人權的「胡人」,這時候首先被當成奴隸一樣可以抓捕跟販賣。

寧驅連忙把阿㔨兒藏了起來,躲過一劫。

在寧驅的建議下,阿㔨兒決定主動去找納降都尉李川。
被當成貨物買賣,還不如自己找個好主子。

只是才走沒多久,就遇上了另一個恩人郭敬。
郭敬雖然手頭也不寬裕,仍是贊助了阿㔨兒一些食物與衣服。

阿㔨兒很感激,就跟郭敬說:「面對這樣的大饑荒,坐吃山空不是個方法。現在山西的胡人都沒飯吃,如果可以把他們聚集起來,『賣』給山東……胡人有飯吃,山西有收入,山東也能增加人力,才是兩全其美的好法子。」

郭敬知道阿㔨兒不一般,但沒想過這個羯族小帥見事,竟能以「天下」的角度思考。
事實上,西晉的建威將軍,也正在研究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而負責執行的一個將軍,就是郭敬的堂哥郭陽。

郭敬當時不知道軍事機密,等到阿㔨兒抵達冀州收攏胡人的地方,成為了待售的奴隸,郭敬才曉得情況,請堂兄對阿㔨兒多加關照。
胡奴集中營的待遇不是很好,我是說對胡人。

晉人對胡人多所折辱打罵,加上胡人數量太多,索性每兩個胡人共用一個腳枷。
兩人三腳,行動起居不便,要管制起來也容易得多。

可以說擬定這套「賣胡計劃」執行細節的人,並不是個笨蛋。
同樣的,隊伍中的阿㔨兒,也有著相同的智慧……

隊伍中大多數的胡人,仍是不能飽食,生病也得不到治療。
還好阿㔨兒有郭陽的關照,也算平安無事,而且很早就找到了買家。

阿㔨兒在這裡沒有工作太久,因為一些神異的現象,讓主人有點不敢繼續養他。
剛好,這個主人家的隔壁,是善於養馬賣馬的「牧民」所在。

這個「牧」其實應該也是一個部族。
因為他們也有個牧帥,名叫汲桑。

被主人「放生」的阿㔨兒,就前去拜訪汲桑,表示自己善於相馬。
對於牧民來說,這就是個基本技能,倒也沒甚麼特別。

汲桑當時正在往冀州拓展勢力,就讓阿㔨兒去前線養馬打雜。
差不多就是當年項羽與秦軍進行決戰的那一帶。

前線不是有一定風險,而是一定有風險。

阿㔨兒等人就被附近的遊軍打敗擒獲。
然而,不知道從哪裡突然跑出了鹿群,遊軍們紛紛逐鹿而去,阿㔨兒連忙趁機逃跑。

走不多時,阿㔨兒碰到了一個阿伯,跟他說:「鹿是我放的,你有天子命格,所以我非救你不可。」

這已經是石勒傳第四次的異象了,前面我能跳過就跳過。
但這次不行,這次就跟劉秀的人生一樣,阿㔨兒決定要跟天下挑戰。

阿㔨兒前後召集了十八個人,一起當強盜,搶奪珍寶,好馬,去送給汲桑。
在中國,人們靠著行政成績,學習名聲,戰場功績,逐漸進入政府核心,當上高官大爵。

在大草原,人們憑著財富跟勇猛,進入部落核心。

阿㔨兒沒有自己的部族,但驍勇善戰,來去如風的十八騎,已經足以讓他贏得汲桑的信賴。

這段時間,八王之亂仍在持續著。
王浚引鮮卑鐵騎入關,匈奴挾劉淵為王。

成都王司馬穎從神壇跌落的同時,河北又興起了一股支持司馬穎的勢力。

當然,這只是政治上的藉口。
那個名為公師藩的男人自然知道,朝廷不可能還政於司馬穎。
正所謂想鬧事,就要喊出不可能被達成的願望。

在鮮卑鐵騎跟公師藩之間,汲桑必須做出選擇。
牧人的領地,就在兗冀青徐之交。

夾縫中即將不能再生存,西瓜,總要挑一顆大的。

汲桑選擇了公師藩。帶著阿㔨兒,率領數百精銳騎兵前往輸誠。
公師藩絕對不是當時最強大的勢力,但絕對是烏合之眾中的烏合之眾。

要取得公師藩的信任,並取而代之,要比其他任何一支勢力都容易。

汲桑不是沒想過的。
甚至,他要阿㔨兒自承為漢人,姓石,名勒。

石家是西晉開國九公一族,更同樣是成都王司馬穎手下能征善戰,忠心耿耿的部下。
汲桑準備了「石勒」這個棋子,正是要公師藩不能拒絕。

果然,公師藩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並將悍勇的石勒與十八騎任命為前鋒,對鄴城展開了進攻。
可沒想到,鄴城派出的將軍馮嵩,輕易的就擊潰了公師軍前鋒,公師藩倉皇南下逃亡,為濮陽太守苟晞收斬。

原來石勒根本不在前鋒軍中。

勒與桑亡潛苑中,桑以勒為伏夜牙門,帥牧人劫掠郡縣繫囚,又招山澤亡命,多附勒,勒率以應之。桑乃自號大將軍。

稍微說明一下,「苑」通常是指皇家圍獵,養動物的地方。
石勒剛崛起的時候,就是去赤龍苑,騄驥苑等地搶奪「苑馬」。

有時候容易誤解的就是,苑一定在京城附近。
沒有,這東西其實就像離宮一樣,到處都是。

西漢就有匈奴寇邊奪苑馬的記錄。

石勒專門以苑馬為目標,再次體現了他過人的思維角度。
八王之亂期間,西晉的皇權仍然是「被假裝維持」的重點項目。

要知道過去其實不是說,你的年薪有三十萬,朝廷轉到銀行給你提領。
而是朝廷會給你,「通常」年產出價值三十萬的土地。

同樣的,「苑」的員工,非但不是領朝廷發下來的薪水,他們更必須提供「苑」的產出給皇宮。

說到這裡,不知道是否能理解:「苑」就是一種皇家直屬的特別領地。
不是行政單位,也不是軍事單位。

而是受到行政單位跟軍事單位保護的生產單位。

但這個時候,生產沒有停止。
實用價值已經消失:晉惠帝在被挾的情況下,出巡離宮的機會等於零。

當然,越偏遠的地方,資源越少,防衛越薄弱。
可鄴城是陪都。

需要趁著鄴城打仗,趁隙潛入的「苑中」,其收益跟十八騎過去能來去自如的苑,恐怕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藉由假意幫助公師藩,獲得物資跟馬匹的汲桑軍,需要更多人力。
汲桑跟石勒去劫囚犯,招募亡命之徒。

欠收的年代,囚犯跟亡命之徒,不見得特別兇暴。
大家都是混一口飯吃。

但你施恩於這些人,效果自然特別好。

石勒處事公正,更多人更喜歡他。
不過汲桑也不在意,石勒的,就是他的。

汲桑穩定了實力,再次舉起公師藩的大旗,要站在司馬穎這邊與東海王對幹。
再一次,以石勒為先鋒,與鄴城馮嵩對壘。

這回,石勒沒跑,打得馮嵩潰不成軍。
長驅直入鄴城的石勒,首先殺了負責鎮守的東嬴公司馬騰。

當年把石勒抓去賣的晉軍,就是司馬騰的部下。
更準確一點說,司馬騰本身就是「在冀州假意收攏胡人」計劃的執行單位。

石勒在鄴城展開了擄掠跟屠殺,緊接著南下攻打兗州。
東海王立刻調兵遣將迎戰,但不料石勒只是虛晃一招,實際的行動卻是去會合汲桑,先去對付來支援的幽州刺史。

晉軍雖然沒反應過來,司馬騰的另一支民間武裝力量「乞活軍」卻搶先趕來。

乞活軍就是那年并州饑荒,司馬騰派往冀州「乞求活路」的部隊。
到這裡不解釋一下司馬騰是誰不行了。

他是東海的弟弟,也是跟王浚與鮮卑鐵騎合作的勢力。
所以才能在晉惠帝死後,負責鎮守鄴城。

說得更白一點,司馬騰就是想要扳倒司馬穎的一員。
所以不論是派出乞活軍,還是誘拐胡人加以販賣,很可能都是「好大一盤棋」的部分。

簡單梳理,司馬穎不幫助乞活軍,又拐賣胡人,對他在北方的名聲,將會有很大的打擊。
讓北方不論漢胡,都開始敵視西晉第一親王。
其他人的機會,才會浮現。

這些人雖然拉下了司馬穎,卻想不到會養出在當年奴隸中的英雄。

雖然消滅西晉的「國家元首」,是匈奴劉聰。
但真正在八王之亂後,把這個國家打到趴在地上,甚至帶兵攻陷洛陽,把西晉結束掉的「英雄」,就是石勒。

不過,石勒跟汲桑雖然打敗了幽州刺史與乞活軍,但司馬越調來的大將,恰恰就是河北軍的剋星。
打敗公師藩的濮陽太守苟晞,再一次打敗了汲桑與石勒。

晉軍持續追擊,終至擊殺汲桑。

逃出生天的石勒,決定前去投向劉淵的漢國。
但在這之前,石勒要再準備一些「禮物」……

石勒的崛起,暫且到此打住。
這個人的豐功偉業長得很,基本上就是晉末群雄中的「曹操」。

是傳奇,也是南北將要分裂的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主角。
很有趣的是,石勒原本只是一個快樂在西晉長大的外籍少年。

但隨著胡漢意識的逐漸出現,以及八王之亂的互相傾軋,讓石勒的人生破碎了。
他失去了家庭,部族,成為了奴隸。

最終,命運讓他成為了復仇的怪物,回來加入這場戰爭。

在政治遊戲中,為誰復仇永遠是藉口,是笑話。
但石勒不是為了誰,只是為了他自己。
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過程。

英雄,也只是一個過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2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鮮卑人的族群龐大繁雜。土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可能跟某些支系的鮮卑有一定的淵源。 移居中原的鮮卑人在北朝時期開始逐漸改漢姓紛紛融入漢族,今散於全國東南西北各地,以陝甘以及魯遼等地最為集中。其餘則演化為吐穀渾、柔然、契丹等部落。吐穀渾支系後融入吐蕃,成為藏族先民之一。
Thumbnail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Thumbnail
爾朱榮,姓爾朱,不是漢人。就魏晉南北朝的分類,應該是「胡人」。 我們以北魏為核心的角度來說,當時中國地區主要有幾種人。 代人,嚴格說是代國鮮卑人,是北魏族姓的主幹。 漢人,西晉以前就住在北方,以中國傳統哲學為信仰的人們。 可以無限上綱到西域胡人。 不過前面沒加西域的,基本上就是中國胡人。
Thumbnail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司馬為一統。 緊接而來的八王之亂,掀起了再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 以漢為名的匈奴,消滅了西晉。 西晉最後的左右丞相,分別在神州大陸的東西兩側,建立了新的晉國。 而看似勝利的匈奴漢國,也隨即在內部叛亂下分裂成兩個。 大家不再使用「漢」的名稱,而是改為兩個趙國。 以趙為名,要攏絡
Thumbnail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司馬為一統。 緊接而來的八王之亂,掀起了再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 以漢為名的匈奴,消滅了西晉。 西晉最後的左右丞相,分別在神州大陸的東西兩側,建立了新的晉國。 而看似勝利的匈奴漢國,也隨即在內部叛亂下分裂成兩個。 大家不再使用「漢」的名稱,而是改為兩個趙國。 以趙為名,要攏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