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不被承認的道統:後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司馬為一統。
緊接而來的八王之亂,掀起了再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

以漢為名的匈奴,消滅了西晉。
西晉最後的左右丞相,分別在神州大陸的東西兩側,建立了新的晉國。

而看似勝利的匈奴漢國,也隨即在內部叛亂下分裂成兩個。
大家不再使用「漢」的名稱,而是改為兩個趙國。

以趙為名,要攏絡的就不是單純的「漢人」,而是連「南匈奴人」都包括進去了。
這「南」字不可少。

正牌匈奴是大草原居民,南匈奴才是「趙國人」。

漢人的國名,南匈奴人的居住地。
兩趙的君主,劉曜與石勒的基本國策,是很確定的。

但雙方的發展方向,卻大有不同。
廢話,一個往東一個朝西嘛。

沒有錯但是可以看深一層。
早在漢國時期,劉曜就是親匈奴派,石勒則是親漢系。

特別石勒長年與河北山東晉軍對戰,靠的不是什麼草原血統,騎射高明。
打仗不是玩光榮三國志,主將有騎射技能,徵召來的士兵就會全部變成騎射高手。

用肚臍眼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五胡亂華跟蒙古入侵不一樣,除了鮮卑,這些五胡全部都是華夏居民,沒有準備好數十萬狂野騎兵部隊從大草原殺進來。
內亂靠的不是千千萬萬大草原勇士,更多要「就地取材」,讓這些華頭華腦的農夫們參與戰鬥。

簡單說,石勒的戰場,華人多而胡人少。
更要命的是,石勒必須跟鮮卑鐵騎正面交鋒。

而石勒軍的表現,向來就是打華人摧枯拉朽,撞鮮卑就變成自己又枯又朽。

打不贏鮮卑的原因,正如上所述。
可進來的鮮卑,這時還是少數人。

部分戰役的失敗,不足以動搖石勒龐大的勢力。

石勒一個蠻夷,為什麼能夠吸收大量的華人,在河北建立起不怕鮮卑,無懼匈奴的國度?
這就是我們的標題了:石勒軍的「漢學程度」非常高。

此前長達四百年的時間,這個地方叫漢,這個地方的人們叫漢人。
隨著大漢覆亡,人們的國族認知開始出現混亂。

而中華的概念,也在晉朝統治下逐漸茁壯起來。
正所謂「菜得要命」。

西元300年前後,這個地區的人們,越發的想念「漢」。
以漢為名的革命,遍地開花。

石勒是羯人,但他代表著「漢國」(匈奴的),行漢制,做漢事,興漢學,錄漢士。
跟大單于還是皇帝傻傻分不清,一個首領要娶四個老婆的漢國朝廷不同。

石勒軍,是真正的「漢軍」。
老百姓根本看不見石勒有沒有翹鼻子大眼睛褐頭髮,他們只知道,大漢回來了。

這就是石勒為什麼有能力有本錢,在晉軍最密集最強大的地方,屹立不搖。
笑死,你知道跟著晉軍旗幟底下在打仗的,幾乎都是鮮卑鐵騎嗎?

兩晉之交的幽冀大戰,就是這麼荒謬絕倫又詭異。

以東晉為道統的史料,一邊要批評北方的偽帝們。
一邊又不得不詳實的記下,這些人因為承載著漢文化制度,所以被人民認可。

石勒成為當時最大勝利者。
遼東慕容鮮卑次之。

唯一能作的精神勝利,就是說胡人仰慕我大中華文化,遭到併吞吸收。
鮮卑慕容(燕),鮮卑拓跋(北魏)或許是。

但石勒絕對不是。
他是土生土長的并州人。

就像屏東的排灣族人一樣。
只有奧運拿金牌為國爭光時,才被承認是同一國人。

但石勒舉著大漢之旗,打著晉軍的屁股。
甚至石勒還回過頭檢討匈奴不夠漢,說真的,沒毛病啊。

可惜,在曹操與司馬懿之後,必須連帶子孫的行為,才能夠評價一個人。

石勒就像劉淵,有心為漢。
但底下究竟是八國聯軍。

論政治,講安民,漢人頂呱呱。
說打仗,評戰功,仍是胡人掛帥。

石勒手下的頭號大將,是他羯族的晚輩。
在漢化底下,改名石虎。

就像匈奴漢國分兩派,石勒後趙本身,同樣有胡漢雜處問題。
石虎是胡派的第一人,官拜「單于元輔」,戰功更是彪炳。

這個時代的戰功彪炳,跟三國時代不是同一個概念。

中國歷史上有多次亂世,群雄割據,諸國並立。
春秋戰國,楚漢相爭,新莽大亂,東漢三國。

前四次最可怕的,其實是新莽大亂。
因為當時「國」的概念崩解了。

雖然新朝跟秦朝差不多長,但是從漢武帝開始,就已經在解除漢朝底下的「國」。
而戰國被秦始皇解散掉的時間,要短得多。

「國」,最重要的概念在於土地與人民。
握有土地與人民的主權,是國主。
國主同時肩負保護土地與人民的義務。

這三者的集合,是維持和平最重要的概念。

說得更明白一點:統一是戰亂的根源,分裂是和平的基礎。
哲學上叫做陰生陽,陽生陰。

實務上來說,當一個大國逐漸解除掉地方人民跟地方政府之間的連繫,將會使地方單位失去應變災害的能力。

淹大水了,市長要大家趕快來堆沙包。
但是市民說,我們不能聽你的啊,我們要上班,行政院沒有宣布要放颱風假,不去上班我會餓死啊。

那有沒有市長或者根本不是官員的人,具有強大的魅力或口才,甚至口袋很有錢,本來就是地方老大,說服市民動起來的?
當然有,這種人就會成為「割據群雄」。

新莽大亂跟五胡亂華的時候,成為割據群雄的就是這類型英雄。
秦末一開始也是,但是項梁很快制定了規矩,分封了諸侯,以至於楚漢相爭是諸侯戰,不是大型民亂。

同樣的,黃巾是民亂,可是東漢也馬上給予地方更多的自治權力,讓董卓入京之後直接演變成無爵諸侯戰。

諸侯戰講規矩的,因為大家都有要保護的東西,要爭取的利益。
可民亂沒有,幹就是搶。老子爛命一條不然你拿去。

從一開始就五胡亂華的石勒,他身邊的精兵悍將,就是這樣殺起來的。
就像劉秀一臉聖君,他身邊的第一大將吳漢,也是個燒殺擄掠大隊長。

石虎這個人,是沒有什麼人性的。

即使進入到諸侯戰時期,石虎的對手大多數時間都是鮮卑鐵騎。
就是你死我活。

這邊還是可以論一下草原民族跟農耕民族的人命價值。
農耕民族的主要財富:土地與作物。
草原民族的主要財富:牛羊等經濟動物。

土地你沒辦法帶著走,耕種土地收成作物需要大量人力,在機械文明到來之前,動物取代的勞動力有限。
同時你更需要有大量的人力來保護土地與作物與勞動力。

牛羊馬可以帶著走。
你只需要少量的斥侯,牧羊人,就可以保護相對大量的財產安全。

雙方的人命價值觀落差極大,這是很正常的。
但也從這個時代之後,變化開始加劇。

以原本的民族性來說,草原居民人口少群聚,慾望跟需求也相對低。
好劫掠那是人家要打獵啊,不然大草原上都跪鹿求乳逆?

即使跟漢人混居,其實像石勒他們羯族也還是很簡單的生活。

真正的爆發點就在戰亂。
進入了中國的戰爭模式,你勢必需要一些中式的玩法來驅動。

天不幸,你大中華也不是只有禮義廉恥四維八德。
坑殺士兵,焦土戰術,堅壁清野,這些經典戰例也沒少過。

石虎,或許只是選擇了自己合適的方式,在這個胡漢混合戰場上發光發亮。

戰術不如項羽白起,兇殘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描寫,讓石虎繼劉聰之後,成為了五胡亂華的代言人。
也就此卸去了石勒承自劉淵,繼自劉備的大漢光環。

是的,非常巧合的。
石虎之於後趙,一如劉聰之於前漢。

他們都以親胡派的身分,除去了正統的繼承人,自立為帝,並為新的國家披上了純胡的色彩。

是春秋筆法的抹黑?還是時代的衝擊?
道統都是虛假,強者方能為王。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只能得出跟一千七百年前的人一樣的答案?
因為,那就是自然界的真理?

那麼,人類與動物何異?

後三國時代的人們,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全新道標?
在南北朝展開之前,讓我們再多認識一下戰亂吧。

「統一是戰亂的根源,分裂是和平的基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5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司馬為一統。 緊接而來的八王之亂,掀起了再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 以漢為名的匈奴,消滅了西晉。 西晉最後的左右丞相,分別在神州大陸的東西兩側,建立了新的晉國。 而看似勝利的匈奴漢國,也隨即在內部叛亂下分裂成兩個。 大家不再使用「漢」的名稱,而是改為兩個趙國。 以趙為名,要攏絡
Thumbnail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司馬為一統。 緊接而來的八王之亂,掀起了再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 以漢為名的匈奴,消滅了西晉。 西晉最後的左右丞相,分別在神州大陸的東西兩側,建立了新的晉國。 而看似勝利的匈奴漢國,也隨即在內部叛亂下分裂成兩個。 大家不再使用「漢」的名稱,而是改為兩個趙國。 以趙為名,要攏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