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梁凌杰死因庭】法庭裏的長鏡頭 他和鴿子佇立在那沒再回航的地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自從疫情蔓延,很久沒有進戲院了。那是一段極為平靜卻讓人從腦海中不斷撈取記憶的24分鐘,關於穿起黃雨衣的他,關於那一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是如何開始。

這裏不用買票進場,排隊取籌號就行了,這幾天來的人寥寥可數,不用太早也能輕易地拿得進出的憑證,一張印有編號與日期的橙色小紙。

我身處在西九龍法院大樓8樓,18庭的死因研訊庭內。

這裏的職員工作很嚴謹,在我後頭的男士拿了手機出來偷瞄了幾眼,隨即被喝斥。

我坐在公眾席的最前排位置,距離那台黑邊框的24吋顯示器不到一米。

螢幕上播放著一段從未對外曝光的影像,我翻開了筆記本新的一頁,庭內近乎寂靜無聲,不時會聽到左方的記者席傳來急速的電腦打字聲。

那天沒有陽光,無雲,建築物也顯得陰沉。持機拍攝的人站在太古廣場對面,相隔了幾條行車線,他想把攝像機固定在腳架上,但好像沒有調好,鏡頭常會晃動。他在開始錄製時,先來了一段生硬的自我介紹。

有六名穿著藍色制服的消防員在金鐘道,向中環方向左一、左二的行車線上準備開啟救生氣墊。在這個靜態遠景中,車子熙來攘往,一個方形的鮮黃色東西緩緩漲起,佔了畫面中的一小部份。

鏡頭偶爾會向上移動,在太古廣場高處,有一名穿著黃雨衣的人士站著,身旁有一塊寫有字的帆布橫額。但似乎這人不是被拍攝的重點,持機的人好像不屑一顧,鏡頭焦點很快落在樓下的消防員身上,救生氣墊亦成功展開。

raw-image

車來攘往 沒有焦點的「正義道」

車子依舊在鏡頭前劃過,一輛接一輛,雜音很大,持機的人好像和同僚說了幾句話,但聽不清楚內容。過了一會,他沒有停止拍攝,嘗試移動攝錄機的位置,鏡頭對著用瀝青混凝土鋪成的深灰色路面,白油漆的大字「正義道」映入眼簾,旁邊有一個「前方左轉」的標示,剛好與那名在高處站著的黃雨衣人士面向著相反方向。

在公眾席上,有人邊看邊搖頭,有人睡著了,手上還拿著筆與寫滿了字的簿。

持機的人走到電車路旁,對面有交通警員向上望,消防車在路邊停泊,亮著閃燈。有電車靠著攝錄機徐徐經過,貼得很近,車上的人沒有看過來,也沒有看上去,彼此在忙著各自生活的複雜,他們不知道有人正在默然道別。

直至拍攝中段,我猜想約在十多分鐘左右,鏡頭指向那位黃雨衣男子,拍攝者突然拉近焦距,亦是片中僅有的特寫,只見戴著口罩和雨衣帽的他,轉過身向下方的馬路望了一眼,然後繼續在平台上平靜的站著。

沒有喧嘩,只有短暫的幾秒間,抖動的鏡頭掃過了他手寫的標語橫額,我看到了「反送中」的字樣。一陣輕風拂過,地盤棚架上的紗網悠悠擺晃,鏡頭又拉遠至全景,黃雨衣男子在畫面上再次變回了一個小黃點。

raw-image
這是關於他最長的一次凝視,我無法確定有多少人在認真地看,睡著了的人還是沒醒,負責操控電腦的法庭職員也禁不住查看播放器時間軸,我才猛然驚覺,這裏不是看電影的地方。
沒有人要在意時間賦予這個鏡頭的意義,當最強烈的疾呼與控訴悄然而至,他在等待甚麼。

一輛車子駛過來,一輛車子駛過去,持機的人終究沒有朝著那名男子的方向再拉近。空氣在改變,裏頭的聲音也在改變,「今天是2019年6月15日,下午5時22分,我是警員11038陳思錦,在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就一宗公眾活動進行拍攝,現拍攝完畢。」

那天,我們尚未知道他的名字,只有一隻鴿子在他的不遠處,紋絲不動。在入夜的一聲巨響後,旁人的尖叫劃破了靜謐的長空。

「痛心疾首」的直幡,翌日在廣場的樓下出現,連帶著二百萬的人聲鼎沸,迴響之大,比他生前的吶喊還要響亮。

(案件編號:CCDI-481/2019,2021年5月,曾刊於香港媒體《誌 hkfeature》)

|不定期更新|Instagram:@shit.will.come.tru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屎坑 shitwillcometrue的沙龍
4會員
21內容數
2022/08/02
在這個人人隱身的網絡世代,李威龍的Instagram寫上了自己的中文全名,頭像是身份證的大頭照。 回到兩個月前,相約訪談的那個下午。 我好奇地問他,「不怕被人起底嗎?」 他想了想,「沒有啦,因為感覺真實一點,真實用戶,確保在網上的我和現實的我不是偏差太遠。」 延伸影像|Youtube
Thumbnail
2022/08/02
在這個人人隱身的網絡世代,李威龍的Instagram寫上了自己的中文全名,頭像是身份證的大頭照。 回到兩個月前,相約訪談的那個下午。 我好奇地問他,「不怕被人起底嗎?」 他想了想,「沒有啦,因為感覺真實一點,真實用戶,確保在網上的我和現實的我不是偏差太遠。」 延伸影像|Youtube
Thumbnail
2022/07/16
判刑前一日, 在荔枝角收押所探望阿龍。他拿起聽筒就滔滔不絕,「不用擔心,我不會坐太久的,應該一年多吧!」還高興地說,「在這裏,很多人喜歡我的畫,畫到不想畫了。」 翌日,李威龍被判監3年2個月。 「我不是為了社會做的」 「有什麼心理準備嗎?」網友續問。 「沒有,沒準備就是最好的準備。」他笑著說。
Thumbnail
2022/07/16
判刑前一日, 在荔枝角收押所探望阿龍。他拿起聽筒就滔滔不絕,「不用擔心,我不會坐太久的,應該一年多吧!」還高興地說,「在這裏,很多人喜歡我的畫,畫到不想畫了。」 翌日,李威龍被判監3年2個月。 「我不是為了社會做的」 「有什麼心理準備嗎?」網友續問。 「沒有,沒準備就是最好的準備。」他笑著說。
Thumbnail
2022/07/11
記得在大學讀到關於電影的歷史時,少不免老師總會提及幾個重要的電影宣言。 第二個是1987年,由電影監製詹宏志起草的《台灣電影宣言》(又稱《「另一種電影」宣言》),表達對當時電影政策的強烈質疑。 所有的宣言,不管是在抵抗什麼,有一個必備的共通點,就是有人在對世界大嚷:是時候改變了。
Thumbnail
2022/07/11
記得在大學讀到關於電影的歷史時,少不免老師總會提及幾個重要的電影宣言。 第二個是1987年,由電影監製詹宏志起草的《台灣電影宣言》(又稱《「另一種電影」宣言》),表達對當時電影政策的強烈質疑。 所有的宣言,不管是在抵抗什麼,有一個必備的共通點,就是有人在對世界大嚷:是時候改變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4.7.8的台灣其實有很多政治訊息。一大早名人林士傑要出門運動時,在家門口被雙槍連擊數發子彈,送往永康奇美醫院急救,不致身亡。 聽這名字有點熟悉,原來是2023年涉嫌請方議員上車討論議長選舉事宜的當事人。 (剛剛查新聞才發現,原本議長賄選案今天要開庭!! 因為昨天(開庭前一天)關鍵人物
Thumbnail
2024.7.8的台灣其實有很多政治訊息。一大早名人林士傑要出門運動時,在家門口被雙槍連擊數發子彈,送往永康奇美醫院急救,不致身亡。 聽這名字有點熟悉,原來是2023年涉嫌請方議員上車討論議長選舉事宜的當事人。 (剛剛查新聞才發現,原本議長賄選案今天要開庭!! 因為昨天(開庭前一天)關鍵人物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113年1月17日臺中市警局霧峰分局大里分駐所巡佐林志凱晚上執勤時因身體不適昏迷,消防員獲報到場,林已失去呼吸心跳,經送醫急救,在1月18日上午7時許宣告不治,享年52歲。 霧峰分局指出,52歲林志凱巡佐為警察專科學校專9期畢業,1992年(81年)調派霧峰分局服務至今,從警
Thumbnail
【李婉如/ 報導】113年1月17日臺中市警局霧峰分局大里分駐所巡佐林志凱晚上執勤時因身體不適昏迷,消防員獲報到場,林已失去呼吸心跳,經送醫急救,在1月18日上午7時許宣告不治,享年52歲。 霧峰分局指出,52歲林志凱巡佐為警察專科學校專9期畢業,1992年(81年)調派霧峰分局服務至今,從警
Thumbnail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Thumbnail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Thumbnail
自從疫情蔓延,很久沒有進戲院了。那是一段極為平靜卻讓人從腦海中不斷撈取記憶的24分鐘,關於穿起黃雨衣的他,關於那一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是如何開始。 這裏不用買票進場,排隊取籌號就行了,這幾天來的人寥寥可數,不用太早也能輕易地拿得進出的憑證,一張印有編號與日期的橙色小紙。
Thumbnail
自從疫情蔓延,很久沒有進戲院了。那是一段極為平靜卻讓人從腦海中不斷撈取記憶的24分鐘,關於穿起黃雨衣的他,關於那一年,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是如何開始。 這裏不用買票進場,排隊取籌號就行了,這幾天來的人寥寥可數,不用太早也能輕易地拿得進出的憑證,一張印有編號與日期的橙色小紙。
Thumbnail
2020年8月27日 每當有人對某件事和大部份人既理解不一樣既時候,我地都會覺得係講大話。就好似警方對721既理解一樣,與別於我一向對721嘅理解,我只會覺得班狗只係找惜口去拘捕,想辦法去禁聲,還有既是用扭曲嘅思維,去掩飾佢哋嘅犯錯。
Thumbnail
2020年8月27日 每當有人對某件事和大部份人既理解不一樣既時候,我地都會覺得係講大話。就好似警方對721既理解一樣,與別於我一向對721嘅理解,我只會覺得班狗只係找惜口去拘捕,想辦法去禁聲,還有既是用扭曲嘅思維,去掩飾佢哋嘅犯錯。
Thumbnail
在進入正題前,筆者想先提醒各位,七二一上環一役,警察曾在無預先警示下開了 36 發橡膠子彈,當時抗爭者並無任何衝擊,正在撤離,警方卻用催淚彈的煙霧作掩護,沿水平線向抗爭者頭部蓄意開槍,不少抗爭者被擊中,血流不止。上環信德中心貼近民居,本來不適宜發射催淚彈。加上在場有不少銀髮族,警隊理應克制。奈何事與
Thumbnail
在進入正題前,筆者想先提醒各位,七二一上環一役,警察曾在無預先警示下開了 36 發橡膠子彈,當時抗爭者並無任何衝擊,正在撤離,警方卻用催淚彈的煙霧作掩護,沿水平線向抗爭者頭部蓄意開槍,不少抗爭者被擊中,血流不止。上環信德中心貼近民居,本來不適宜發射催淚彈。加上在場有不少銀髮族,警隊理應克制。奈何事與
Thumbnail
這邊廂,黑警在上環信德中心重演六一二大戲,又催淚彈又橡膠子彈布袋彈 (上環信德中心附近倒是民居,在場更有不少社工及銀髮族)。那邊廂,由黑社會組成的「白衣民團」衝入元朗西鐵站無差別毆打市民。據網上流傳相片所見,議員林卓廷被打至流血,一名老伯伯及前無線新聞主播柳俊江被打至頭破血流,立場女記者遭圍毆,一名
Thumbnail
這邊廂,黑警在上環信德中心重演六一二大戲,又催淚彈又橡膠子彈布袋彈 (上環信德中心附近倒是民居,在場更有不少社工及銀髮族)。那邊廂,由黑社會組成的「白衣民團」衝入元朗西鐵站無差別毆打市民。據網上流傳相片所見,議員林卓廷被打至流血,一名老伯伯及前無線新聞主播柳俊江被打至頭破血流,立場女記者遭圍毆,一名
Thumbnail
2014 年的佔領被稱為「雨傘革命」,是因為其目的乃實現政制改革,爭取雙普選。昨天七一的佔領金鐘立法會,純粹由林鄭無回應五大訴求所蘊釀的民怨激發,此更應被稱為「起義」,「金鐘起義」。 當然,看在中共及其傀儡眼中,他們一定要把整件事抹黑成「暴動」,參與者是「暴徒」。這也不難理解,區徽被噴黑,昔日香港旗
Thumbnail
2014 年的佔領被稱為「雨傘革命」,是因為其目的乃實現政制改革,爭取雙普選。昨天七一的佔領金鐘立法會,純粹由林鄭無回應五大訴求所蘊釀的民怨激發,此更應被稱為「起義」,「金鐘起義」。 當然,看在中共及其傀儡眼中,他們一定要把整件事抹黑成「暴動」,參與者是「暴徒」。這也不難理解,區徽被噴黑,昔日香港旗
Thumbnail
大專學界代表和網民以六月二十日下午 5 時為「死線」,要求港共回應撤回修例、取消暴動定性等訴求,否則抗爭行動將會升級。港共一如預期「睬你有味」。 事實上,從林鄭藐嘴藐舌宣佈暫緩及言不由衷的道歉,到盧偉聰「五個人暴動」、李家超「示威者移動致頭中槍」和「警方別無選擇只好採用適當武力驅散人群」,港共顯然並
Thumbnail
大專學界代表和網民以六月二十日下午 5 時為「死線」,要求港共回應撤回修例、取消暴動定性等訴求,否則抗爭行動將會升級。港共一如預期「睬你有味」。 事實上,從林鄭藐嘴藐舌宣佈暫緩及言不由衷的道歉,到盧偉聰「五個人暴動」、李家超「示威者移動致頭中槍」和「警方別無選擇只好採用適當武力驅散人群」,港共顯然並
Thumbnail
【當年今日】 #10月4日 2014年:【#雨傘革命】——「#佔領行動」第七日:「#旺角大營」#10月3日 激戰之後,本地媒體漸多關注此區「義民」留守抗暴之動態(「#尖沙嘴廣東道佔區」更乏人問津)。
Thumbnail
【當年今日】 #10月4日 2014年:【#雨傘革命】——「#佔領行動」第七日:「#旺角大營」#10月3日 激戰之後,本地媒體漸多關注此區「義民」留守抗暴之動態(「#尖沙嘴廣東道佔區」更乏人問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