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1 ─ 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2022/03/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什麼情況下應該到身心科就診?這是許多民眾的最大疑惑。究竟有沒有明確的標準可供判斷?
答案當然是「沒有」。不過這樣的回答實在太敷衍了,所以我會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重點。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到耳鼻喉科就診?


這個問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應該都很容易想像與理解,因此從這個角度思考最是實際。
  1. 症狀很嚴重

    這顯然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咳嗽咳得很厲害、喉嚨痛得受不了、鼻塞到睡不著,所以決定到耳鼻喉科看診,希望藉由服藥緩解症狀,讓自己舒服一點。
    套用到身心科:因為心情低落到無法正常工作、鬱悶到想不開、暴躁到每天和另一半吵架,所以決定到身心科就診,希望透過醫師的建議或藥物治療,讓情緒穩定一些。
  2. 不確定嚴不嚴重

    症狀若有似無,難以確定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治療。
    比方久咳不癒,但又沒有其他多嚴重的症狀,不確定是否有其他不知名的嚴重疾病。你可以說這是為了求心安、得到(沒病的)保證。
    這在身心科診間中其實也很常見,甚至比其他科更常見。主要原因是身心科牽涉到較為「抽象」的情緒、感受,所謂正常、異常的判斷,也不像體溫、血壓、血糖等可以「明確測量」。
    比如:被分手後心情鬱悶,吃不下、睡不著,甚至常有想不開的念頭,但是朋友卻說「每個失戀的人不都是如此?」
    比如:生第一胎以後照顧嬰兒很辛苦,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想拋開一切全都不管,但又不確定這樣算不算有問題?
  3. 想證明自己「夠」嚴重

    乍看之下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其實並不少見。
    在其他科主要目的是為了「請假」: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建議在家休養一日。
    在身心科則除了請假以外(因情緒焦慮無法上班,因情緒低落無法參加期末考),還多了一個「提告」:因遭受言語辱罵、肢體傷害,造成心理創傷,需持續接受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這部分比較複雜,牽涉到好幾個面向,日後會花一個章節專文討論。

以上就是三種前往身心科就診最常見的原因。不過好像還是沒有正面回答,究竟有沒有什麼依據,可以協助自己決定是否該到身心科就診?以下就針對兩個最常被使用的方式進行說明。

自填量表「準」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6會員
84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