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你很想問,但是精神科醫師不想回答的30個疑惑 Ch.1 ─ 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疑惑是「該不該到身心科就診?」
或許你會覺得:這有什麼好討論的?看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決定?
殊不知,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與決定,卻是後續許多爭議的來源!以下就讓我們細說分明。

什麼情況下應該到身心科就診?這是許多民眾的最大疑惑。究竟有沒有明確的標準可供判斷?
答案當然是「沒有」。不過這樣的回答實在太敷衍了,所以我會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重點。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到耳鼻喉科就診?


這個問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應該都很容易想像與理解,因此從這個角度思考最是實際。

  1. 症狀很嚴重

    這顯然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咳嗽咳得很厲害、喉嚨痛得受不了、鼻塞到睡不著,所以決定到耳鼻喉科看診,希望藉由服藥緩解症狀,讓自己舒服一點。
    套用到身心科:因為心情低落到無法正常工作、鬱悶到想不開、暴躁到每天和另一半吵架,所以決定到身心科就診,希望透過醫師的建議或藥物治療,讓情緒穩定一些。
  2. 不確定嚴不嚴重

    症狀若有似無,難以確定是否需進一步檢查、治療。
    比方久咳不癒,但又沒有其他多嚴重的症狀,不確定是否有其他不知名的嚴重疾病。你可以說這是為了求心安、得到(沒病的)保證。
    這在身心科診間中其實也很常見,甚至比其他科更常見。主要原因是身心科牽涉到較為「抽象」的情緒、感受,所謂正常、異常的判斷,也不像體溫、血壓、血糖等可以「明確測量」。
    比如:被分手後心情鬱悶,吃不下、睡不著,甚至常有想不開的念頭,但是朋友卻說「每個失戀的人不都是如此?」
    比如:生第一胎以後照顧嬰兒很辛苦,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想拋開一切全都不管,但又不確定這樣算不算有問題?
  3. 想證明自己「夠」嚴重

    乍看之下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其實並不少見。
    在其他科主要目的是為了「請假」: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建議在家休養一日。
    在身心科則除了請假以外(因情緒焦慮無法上班,因情緒低落無法參加期末考),還多了一個「提告」:因遭受言語辱罵、肢體傷害,造成心理創傷,需持續接受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這部分比較複雜,牽涉到好幾個面向,日後會花一個章節專文討論。


以上就是三種前往身心科就診最常見的原因。不過好像還是沒有正面回答,究竟有沒有什麼依據,可以協助自己決定是否該到身心科就診?以下就針對兩個最常被使用的方式進行說明。

自填量表「準」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3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51會員
1.1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20多年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3/15
上一章討論到精神科藥物的成癮性、副作用、減藥、停藥等主題,當時我誤以為已經是「藥物」部份的最後一章,其實還有兩個常見問題沒討論到,所以今天這一章才是最後一章。 ★健保會影響開藥嗎?自費藥會不會比較好?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費藥物? 老子有錢,能不能花錢吃自費藥比較有效?我只是小康家庭,為什麼醫師要我吃自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2/15
本章是「藥物」部份最後一章,也是服用精神科藥物時最常見的幾個疑惑。 ★藥物副作用大、效果又不好,該請醫師換藥嗎? 吃完藥還沒感覺到效果,副作用就很明顯,反而更不舒服,乾脆不吃還比較好! 首先得澄清,「藥物仿單」上列出的副作用有非常多,而且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恐怖,但其實重點應該擺在「發生率」。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2023/01/18
上一章開始進入「藥物治療」的討論,獲得讀者們的廣泛矚目,在此先感謝大家的閱讀與關注。本章將繼續深入探討與身心科藥物有關的幾個主題。 ★為什麼不同醫院、不同醫師可以開的藥不一樣? 為什麼之前看診的醫師開某個藥給我吃,現在的醫師卻告訴我沒辦法開相同的藥物? 以下將幾個常見原因分為三大類別說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第一次看精神科就上手!什麼情況下需要看精神科?是不是看了就要一輩子吃藥?我該如何和醫生說明我的狀況?我是抗壓性不足還是真的生病了?分享給大家我的初次看診經驗和想法~
Thumbnail
第一次看精神科就上手!什麼情況下需要看精神科?是不是看了就要一輩子吃藥?我該如何和醫生說明我的狀況?我是抗壓性不足還是真的生病了?分享給大家我的初次看診經驗和想法~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並非每件事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有些事情甚至沒有原因。當你害怕某件事發生時,請心想「事情不會糟成那樣」,幫助自己度過焦慮的時刻。認清自己絕非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原來這一切都是情緒控制了我,因此把事情給扭曲了......
Thumbnail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Thumbnail
談完「看診過程」中一些基本狀況以後,本章將深入討論與「診斷」相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為什麼醫師不用檢查,光靠問問題就能下診斷? 「身心科醫師真的那麼厲害,問幾個問題就能知道我的診斷?這樣的診斷可以相信嗎?」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國民義務教育真的不太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再加上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更遑論學校會教我們在壓力大時,要怎麼樣去身心科求助,要如何跟精神科醫生溝通了! 這篇文章以「如果你要去身心科看診,你可以怎麼做」的角度出發,列出幾點看診前中後你可以做的事情,提供已有看診經驗或預計未來想要去看診的朋友們做參考。
Thumbnail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Thumbnail
前幾章討論了「看診前」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看診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先說一個與「精神科問診」有關的笑話(不過的確也有幾分真實性): 回答精神科醫師的詢問時,一定要萬分小心。因為不光是回答的「內容」,連回答時的表情、語氣、態度,都會成為醫師觀察、判斷的指標。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上一章討論了如何在大醫院與小診所之間選擇,以及如何在不同醫療院所間選擇。不過現今大部分醫療院所都不只有一位醫師,因此本章將進一步討論「如何選擇醫師」。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