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內容
你該找一個「視病猶親」的醫師看診嗎?

2021/02/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長久以來,「視病猶親」被認為是醫師的「美德」,甚至被視為篩選一個「好醫師」的必備條件。
身為與病患互動、對話機會較多的身心精神科醫師,在踏入這一行19年半以後,我認為自己有資格、也有必要對此提出看法。
撰寫此文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隨著我退休的日子接近,越來越多診所個案焦急的詢問:「我該如何找到一個好的身心科醫師繼續看診?」
以下提出我所認為「理想」的身心科醫師該具備的三個條件,並藉此勾勒出我對「視病猶親」的想法。此外,雖然每個科別的醫病互動不盡相同,但我相信其中仍有不少共通點值得參考。

對你說「理」,而非說「教」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43 字、2 則留言,收錄於此專題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歷:國泰醫院身心科醫師,敦南心診所院長。 *專長:橫向及跳躍思考,全面性整合思考。兼具心理學、精神醫學背景,看診超過萬人實務經驗。廣泛涉獵身心靈理論,如整合理論、奇蹟課程、奧修、賽斯等。 *寫作內容:心理學、精神醫學、感情、婚姻、教養、旅遊、財經、小說。 *夢想:提升人類心靈層次、進而改變世界。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Magin Lu
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註冊會員
打造你的創作天地
在這裡尋找共鳴,與方格子的 35 萬格友分享觀點與生活。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