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如果戲院成為坦克的軀殼

2022/02/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黎巴嫩》的反戰意象
《黎巴嫩》(Lebenon)電影是黎巴嫩內戰的背景故事,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的中東戰爭背景一樣往往可能要藉電影了解「國際情勢」,可是卻幾乎因為電影特別的呈現形式轉移觀看的焦點。
相對《與巴席爾跳華爾滋》的動畫紀錄片概念,《黎巴嫩》則是完全在「坦克中」的拍攝,讓人想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救生艇》,從頭到尾完全是「在船上」拍攝的電影,都是以唯一空間為出發點,進而因應出的電影特別的場面調度,因為空間有限時常會有的廣角鏡頭、和很近的特寫。

「戰爭的身體」-坦克,必須靠著聲音和特效的運用來達成一種不存在的戰爭電影,甚至連許多戰爭的表演也可以用聲音來取代,也就是說坦克內的主角和外在的空間都必須經由「中介」的蒙太奇來進行串聯。反過來說,我也可以經由更改剪接、對白、聲音和視覺特效來「提示」坦克車內其實是在山洞裡面或是其他地方,就像是時常被惡搞的《帝國毀滅》(Downfall)中的希特勒那樣。
坦克中油漬黏膩如嘔吐物屎坑般的視覺感,那種幽暗、煩噪、悶熱都讓我遙想起當兵時軍中的封閉場域。
劇情中坦克被攻擊,我們聽到隨之而來是一陣十分精彩的聲音特效,說是「特效」是因為,在坦克裡面根本看不到畫面,或不需要畫面,所以只要利用聲音就可以讓觀者產生一種置身在坦克車裡面的感覺了。但坦克的「軀殼感」似乎不太像電影院「方盒」的感知模式?也就是說照實際狀況喇叭發出來的聲音應該是「軀殼外面」的所遭受的襲擊,但實際上卻是電影「軀殼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如果抬頭看看喇叭發出聲音來源應該更會有「幻覺解除」的感覺。
利用音效和瞄準鏡建構在角色在坦克中向外感受的畫面,並與上圖,在「坦克中」畫面,主客體不斷切換。
《黎巴嫩》從觀看一群軍人在坦克中,又好像自己置身在坦克中,這樣常常主客體不斷切換,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源自於這部片豐富的戲劇性可能會帶來某種程度「沉浸」感知的干擾。電影置在坦克中搭配上充滿叨絮對話和大量人物特寫,這樣的安排企圖是要表現置身「坦克中」的創意,並且同時要交代電影的劇情,所以當電影大量著墨,血與汗還有泥濘等等映照出坦克內恐懼、憤怒、悲傷等等戲劇情緒,以及坦克中油漬黏膩如嘔吐物屎坑般的視覺感,那種幽暗、煩噪、悶熱都讓我遙想起當兵時軍中的封閉場域,一種身體髒了不能洗澡演變成男人眷戀的體臭,這些「再現」的感覺,比較像是一般女性同胞不用服兵役,卻時常從男性們口中「愛講當兵」所得知的從旁觀察與體會。
同時因為電影過於立體的聲音,轟炸聲的轟炸「模擬」出坦克軀殼的「單薄」,因為電影不像現實中是透過厚重的坦克軀殼聽到悶悶的轟炸聲,而造成某種虛擬偏差的「感同身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