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海嘯與加薪時代,你是不可或缺的那個人嗎?

缺工海嘯與加薪時代,你是不可或缺的那個人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兩大台灣商業雜誌的封面主題分別是「缺工海嘯襲台」與「全面加薪時代來了」,彷彿暗示著在近兩年的疫情催化之下,從一開始討論供應鏈移轉如何不斷鏈、遠端工作的配套,更因為邊境出入境的限制,反而更加深了許多產業,特別是現場作業的產業無法「實體」獲得勞動力的困境。

於是有許多疆界不斷被打破,無論是以前非前段大學畢業生不用的企業,開始往以前未開發的學校廣納賢才,也有些人甚至是第一天上班就從未進過辦公室,工作完全遠端化,還有人在檢疫所裡面就面試到工作機會,也有人在自己務農的老家上班,領著都市水準的薪水。

於是不靠資歷靠實力、在地工作國際競爭甚至是多元職涯(多重專業、多元收入)等職涯選項紛紛出線,甚至有些蔚為企業招聘人才的主打項目,這一切轉變,似乎在兩年前看起來是難以想像的光景。

從疫情開始,除了身邊的朋友很多就開始遠端工作一直到現在外,也有聽說有些人的公司,開始推動行動空間,每個人沒有固定座位,如果有需要進公司再預約座位,節省了許多租賃與維護辦公室空間與設備的開銷。更重要的是,這種趨勢體現了每個工作者,更像是為了特定目的而集結的任務型團體,每個人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只有貢獻才是。

在求職網站上,也看到越來越多混合型(遠端+實體)或遠端的工作出現,也具體地打破了以往雇主招聘和工作者提供服務限於某地域疆界的限制,也更打破了工作者只與自己在地同儕競爭的樣態,而將求職和經營職涯更往另一個量級和空間推升。

這對於專業工作者或是求職者來說,或許是機會大於挑戰。機會在於現在求職的機會已經不限於所處城市、國家,而可能來自自己從來沒去過的地方跟從未謀面的人,而具備市場稀缺能力的工作者(無論是程式設計、專案管理或是管理跨國虛擬團隊),甚至具備更高的議價與決定自己在哪裡工作與何時工作的能力。

挑戰也在於以往靠著肩並肩作戰、培養默契甚至是進行團隊溝通的團隊,必須要以更細緻且更有彈性的方式,去因應當團隊成員組成多元,甚至來自不同時區和文化,更需要投資時間進行的溝通、協調,甚至是遠端提供身為工作夥伴的彼此心理上的支持,而這往往是許多階層性或權威式領導組織所不具備的彈性。

然而,回歸組織的組成都還是每一個個人,每個乘載著不同生命經驗、文化甚至是喜怒哀樂的人,如何在每次對話、交流甚至是合作中,時時把對方身為個人的需求、渴望與恐懼放在心中,或許反而是更需要日日鍛鍊與培養的能力。

raw-image


avatar-img
公關人生相談室的沙龍
275會員
215內容數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記得在唸翻譯研究所的時候,每個人的譯文都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審閱甚至給予建議,有時候甚至是在放公開的資料夾裡讓大家參閱,而在口譯箱裡的練習更是如此。在一段15-20分鐘的同步口譯練習,往往台下有好幾個同學和老師戴著耳機聽著自己的譯文,而在結束練習後還會互相講評給予可以改善的建議。
最近因為接種疫苗,到了一家從沒去過的診所,在去之前還特別上了Google地圖看看診所的評價,想不到看到的是低於三顆星的評價。而觀看使用者留下的評論,多是近期去接種疫苗的人所留下,而非到該診所就醫的民眾。 然而,「外行領導內行」是職場的常態嗎?或許真是如此。
在報章媒體上,我們常看到許多早慧的孩子,因為某些契機或是父母親有意培養,開始接觸了音樂、藝術、體育等坊間常稱的才藝項目,後來因為得到名師或是貴人發掘,或是孩子持續的投入,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即站上舞台與運動場上,成為在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些我們習慣的用品或是服務,基於替換的不適應或帶來的不方便,甚至是因為美觀的考量,所以只要獲得水準之上的服務,就不太會更換。無論是常用的手機品牌、化妝品,甚至是美容或髮型師,都是屬於這樣的類別。
跨越歲末年初之際,社群媒體上除了賀年文外也有不少回顧文,檢視自己過去一年多來無論是經營工作、事業或是家庭的成果或是反思,也有許多人選擇轉換工作或跑道。在每個轉換背後的考量,除了最外顯的企業品牌、工作內容、職位、薪水外,有更多的是對於工作與自己當下生活樣態適配度的調整,以及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泡麵包裝上看起來料多味美的圖片,事實上透過熱水現形後,只是少少的肉片和少到不能再少乾燥蔬菜,包裝上的一小行小到不能再小的字寫著:圖片僅供參考。或是看到院線片電影的前導片很受吸引,進到戲院後才發現最精華的部分都在前導片了。
記得在唸翻譯研究所的時候,每個人的譯文都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審閱甚至給予建議,有時候甚至是在放公開的資料夾裡讓大家參閱,而在口譯箱裡的練習更是如此。在一段15-20分鐘的同步口譯練習,往往台下有好幾個同學和老師戴著耳機聽著自己的譯文,而在結束練習後還會互相講評給予可以改善的建議。
最近因為接種疫苗,到了一家從沒去過的診所,在去之前還特別上了Google地圖看看診所的評價,想不到看到的是低於三顆星的評價。而觀看使用者留下的評論,多是近期去接種疫苗的人所留下,而非到該診所就醫的民眾。 然而,「外行領導內行」是職場的常態嗎?或許真是如此。
在報章媒體上,我們常看到許多早慧的孩子,因為某些契機或是父母親有意培養,開始接觸了音樂、藝術、體育等坊間常稱的才藝項目,後來因為得到名師或是貴人發掘,或是孩子持續的投入,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即站上舞台與運動場上,成為在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些我們習慣的用品或是服務,基於替換的不適應或帶來的不方便,甚至是因為美觀的考量,所以只要獲得水準之上的服務,就不太會更換。無論是常用的手機品牌、化妝品,甚至是美容或髮型師,都是屬於這樣的類別。
跨越歲末年初之際,社群媒體上除了賀年文外也有不少回顧文,檢視自己過去一年多來無論是經營工作、事業或是家庭的成果或是反思,也有許多人選擇轉換工作或跑道。在每個轉換背後的考量,除了最外顯的企業品牌、工作內容、職位、薪水外,有更多的是對於工作與自己當下生活樣態適配度的調整,以及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泡麵包裝上看起來料多味美的圖片,事實上透過熱水現形後,只是少少的肉片和少到不能再少乾燥蔬菜,包裝上的一小行小到不能再小的字寫著:圖片僅供參考。或是看到院線片電影的前導片很受吸引,進到戲院後才發現最精華的部分都在前導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