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些我們習慣的用品或是服務,基於替換的不適應或帶來的不方便,甚至是因為美觀的考量,所以只要獲得水準之上的服務,就不太會更換。無論是常用的手機品牌、化妝品,甚至是美容或髮型師,都是屬於這樣的類別。
以前還在唸書時,我習慣到學校附近的一家美髮沙龍剪頭髮,也在就學期間跟著那位髮型設計師K培養了一定的默契,也習慣了時間一到就到那邊去報到。後來即便出社會工作搬家了,也會從城市的一端大老遠跑回去給K剪頭髮。
然而,因為有次時間對不上沒約到,就到家裡附近一間看起來窗明几淨的美髮沙龍剪頭髮,也因為是隨機挑選也沒指定設計師,就讓剛好有空的A提供服務,卻也在一次服務後就變成了常客了。後來自己偶爾想到,也會好奇自己為什麼可以在一次消費後就捨棄已經習慣多年的服務呢?仔細想想,這或許都跟完整的服務體驗與環節有關。
在K的店,K是資深的髮型設計師,手腳俐落也通常不需要太多溝通,但往往也因為他非常忙碌,同一時間內會安排做不同類別服務的客人一起入店,或是在同一段預約時間負責不同客人的剪髮,強調效率、最大化客人數的結果,往往是每次剪完頭髮後,即便有幫忙清理,臉上總會留下剪下的頭髮殘跡。或是每一次,總會被店裡的工作人員推銷各式各樣的加值服務,無論是頭皮護理還是其他項目,在想說試試看或是不好意思不做業績給K的情況下,往往花費了比預期還要多的費用和時間。
然而,在A的店裡,或許是公司的體驗流程更為精細安排,或是店主本身的堅持,從入店的第一刻開始,就會感受到店家的用心,無論是洗頭時的水溫、洗頭時貼在額頭上的防潑水紙、消毒過剪髮罩袍、額頭上防剪髮落髮刺進眼睛或掉在臉上的透明貼紙,加上沒有過度的推銷和同一時段超過2位以上的客人的擁擠,都是明顯感受到差異之處。A的體貼細心也是一大特點,無論是洗頭時水溫調配、適時詢問或是剪髮時沒有趕時間的急躁,即便到了櫃檯結帳了,他看到有些小地方沒處理好也馬上拿著工具處理。
此外,最讓我在意的是每一次走出店門後,自己的臉上是不是還有頭髮的問題也在店家細心的收尾後解決了。讓每一次的消費,都感覺是真的有被服務到的感覺,也不會帶著自己是不是沒有幫助髮型設計師衝業績的愧疚感離開。
後來想想,自己是默默地用腳投票離開K的店的客人,之前偶而會收到的促銷訊息這一兩年也沒再收到了,但或許K本身也不會知道,到底為什麼這個客人就突然消失了,而身為客人的我,或許也不知道該怎麼樣跟K開口,也覺得沒必要。
其實職場上也是這樣,最有益於我們成長的真話,往往不會來自我們直接提供服務的人,而是接收服務的人,對於第三人講述我們時的評價。
畢竟要當著任何人的面說出或許真實但不中聽的話,這似乎都違反人天生希望尋求同儕肯定與接納的原始動機。或許我們的直屬主管會願意說,但換作是其他部門的主管、同事或外部客戶就不見得了。
那些在過去職涯中跟過的主管,我特別仰慕那些願意在公開的場合把專案的成果歸功給團隊,卻也願意在私底下細細地跟專案成員說明哪些可以優化、還有哪些技能應該持續加強的主管,而不是有功自己搶,出包團隊成員扛的那種。
對工作夥伴講真話這件事與其說是人格特質,倒不如說是,你所面對的人(無論是主管或同事)是否看重你的成長,寧可拋下自己是否討人喜歡的執念,把你的成長機會放在自己的面子前面,而在你成功時比誰都替你高興的人。
我們的職涯中都需要這樣的友伴,而也必須要在心裡騰出足夠大且能懷抱其他可能的空間,去接受那些當下或許不太中聽,但直指未來成長的那些養分。
Photo by 愚木混株 cdd20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