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大家會不會和我一樣,常常一部劇追著追著,就追到了演員身上;演員追著追著,就開始重視起演技呢?不只追劇的眼光變得犀利,更會希望欣賞的演員用實力演活更多角色。
我也是最近看了比較多陸劇後,才漸漸摸索出一套判斷演技的方法,大概知道演員演得好不好。雖然今天說的只是些個人觀察,但還是希望能給有疑惑的讀者參考看看!
▌什麼叫「演得好」?
評斷演技可以從很多地方切入,而我在判斷時,通常會著眼於兩個指標:表演深度和表演廣度。
表演深度,指的是演員對「單一角色」的詮釋完整度,這個角色立不立體、真不真實?能否讓你相信他是真的存在於另一個世界,而非只是被演員演出來的樣子?
至於表演廣度,則是他對「不同角色」的區隔程度,會不會所有角色演起來都一個樣,或是每個人看起來都和演員本人差不多。
單以文字表述可能有點抽象,以下我就來逐一舉例說明。
▸ 表演深度
要判斷演員的表演深度是否及格,其實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倘若你看到某張劇照,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角色的名字,而非演員是誰,那就代表這個角色被塑造得非常成功。像《瑯琊榜》的梅長蘇、《延禧攻略》的富察皇后、《步步驚心》的若曦、《後宮甄嬛傳》的一眾嬪妃等,相信大家都能馬上喊出他們的名字。
能讓觀眾看完劇後,清楚記住角色的輪廓,卻一時半會說不出演員是誰,這便代表他的表演深度是很足夠的。

那這樣的完整度,要如何演出來呢?主要有兩個面向可以參考:
▫ 複雜性
第一個面向是「複雜性」。很多新人演員演戲時,都會直接照著劇本演出喜怒哀樂,該笑就笑、該哭就哭,每次笑起來,嘴角揚起的弧度都差不多;哭起來,就是死命地仰天長號。這種未經消化的表演方式,其實很容易導致角色流於扁平,沒什麼深度。
反觀一個專業的演員,則會透過自己對角色的理解,演出情緒的差異性,或許同樣是笑,有的天真,有的邪惡;同樣是哭,有的平靜,有的激烈。他們會先分析角色所處的境遇後,再來思考自己如何表達,將角色的層次演出來。
關於這部分,我腦中有一個特別經典的案例,那就是在《如懿傳》飾演如懿的周迅。我知道她在這部劇的評價滿兩極的,不過永琪薨逝的那場戲,我卻對她的表演方式相當印象深刻!
當她面對視如己出的兒子的死、真心相許的夫君的指責,卻沒有掉一滴眼淚,只是步伐堅定地走向床邊,好好地再看孩子一眼。

她沒有用很激烈的表演去詮釋這場戲,反倒將重點放在如懿的心如死灰上。因為歷經這麼多年的爾虞我詐、知己身亡、夫妻離心後,如懿早已懶得理會皇上的質疑,只是想把兒子最後的身影清楚記在腦海裡,而這正是那個待在深宮好幾年的女子會有的反應。
除了周迅以外,最近也有一個更好理解的案例,那就是在《長歌行》飾演皓都而為人熟知的劉宇寧。
他在拍攝《安樂傳》時,曾表示他沒有因為洛銘西設定上是位病弱公子,而演出一個步履蹣跚的模樣,因為他認為一個生病的人,並不會想讓別人看出自己生病,反倒會拼命撐著病體,不被人看出異狀。
這樣的理解很真實,也很簡單,但還是有很多演員接演類似角色時,都只演出劇本賦予的「病弱」而已,好像這些角色就只是個單薄的標籤,絲毫沒有身而為人的層次感。
▫ 渲染力
另一個影響表演深度的面向,則是角色的「情緒渲染力」,這應該就比較好理解了!
演員演戲時,是否能活用自己的肢體表情,傳達出角色應有的情緒,不會過於浮誇,也不會流於薄弱。張力大的場面能在震撼觀眾的同時,控制好神態,不至於用力過猛;張力小的場面也能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透過眉眼的細節,傳遞出角色的思考。
比如《錦衣之下》中經典的陸繹搶親戲中,譚松韻飾演的今夏從反抗、無助,到最後向陸繹求援流下的一滴淚水,整場戲沒有一句台詞,卻能讓人深深體會到她的害怕。

還有《甄嬛傳》裡,孫儷飾演的甄嬛第一次滑胎,從剛醒時的無助、知道孩子沒了的呆滯、撕心裂肺的痛哭、看著華妃的恨意……層層遞進的情緒轉折,光是單看片段都會覺得很痛心,是非常完美的一場爆發性哭戲。


很多人誤以為「爆發性哭戲」只要隨便擠眉弄眼就演得出來,實際上,所有震撼人心的哭戲,都需奠基於演員對角色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肢體的精準控制,唯有做到這兩點,演員的表演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情緒。
也因為哭戲最能看出演員的渲染力是否足夠,所以只要他的哭戲能使我共情,基本上這個指標都會過關,像楊紫的佟年、趙露思的李樂嫣、高偉光的東華帝君,也是近年哭戲演得很不錯的案例。



▸ 表演廣度
聊完考驗角色完整性的表演深度,再來就是考驗角色多元性的表演廣度了。
如果一位演員的表演廣度足夠,即使他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也不會讓觀眾串戲;即使這個角色的性格,可能和本人落差很大,也不會受其影響,能自然而然區隔出角色與演員的不同。
以下就快速舉幾個我看過的作品中,角色多元性令我驚豔的演員們!比如曾在《射鵰英雄傳》飾演郭靖、在《瑯琊榜》飾演梅長蘇的胡歌;
在《射鵰英雄傳》飾演楊康、在《步步驚心》飾演十三爺的袁弘;
在《枕上書》飾演東華、在《鬼吹燈》飾演鷓鴣哨的高偉光;
在《延禧攻略》飾演爾晴、在《美人心計》飾演張嫣的蘇青;
還有在《延禧攻略》飾演富察容音、在《怪你過分美麗》飾演莫向晚的秦嵐。
這些演員都能將不同氣質的角色演出各自的風味,並且角色間完全不會相互干擾,這便足以證明他們的表演廣度相當足夠。
除此之外,在《變成你的那一天》中把靈魂交換的女主角演得有聲有色的張新成,以及在《旗袍美探》裡將浮誇小作精演得活潑可愛的馬伊琍,也是很好的例子!雖然我沒看過他們其他作品,但兩人在戲裡的印象,都徹底顛覆了我的想像。

張新成演女主角對男主角發花癡的樣子,真的很好笑 XD

▌誰是好演員?
簡單介紹完「表演深度」和「表演廣度」的概念後,接下來就用這兩個指標,來評判幾位演員的表現吧!待會分析時,我會盡量抓大家比較有印象、具代表性的作品討論,也會以他們近年的表演水平為準,就不列入那些太久或太冷門的角色了。
① 深度、廣度盡皆優秀的「專業演員」
首先,就是表演深度和廣度都很優秀的「專業演員」們,像《瑯琊榜》的胡歌、王凱,《甄嬛傳》的孫儷、蔣欣,還有年紀輕輕就演出不少經典的張新成、吳磊、張雪迎等,其實都是我心中的實力派演員!他們能把各式各樣的角色演得深入人心,表演上幾乎沒什麼缺點,所以只要是他們的劇,基本上都不太需要擔心演技的問題。
由於篇幅有限,這裡我就拿胡歌在《瑯琊榜》的表現,說明一位專業演員應該具備的能力。
要說《瑯琊榜》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劇本本身就足夠優秀以外,整個劇組的細心雕琢也是關鍵之一。我記得在幕後花絮中,胡歌曾憑藉自己對劇情的熟稔,大幅改動了台詞的順序,選擇先讓梅長蘇說出「靜妃應該察覺自己身分」的結論,再由黎綱、甄平的提問補充脈絡給觀眾知道。
如此一來,既能凸顯梅長蘇的思慮深遠,也使劇情能在短短兩分鐘內,將脈絡交代清楚。

先下結論

再補脈絡
說實話,我覺得「由演員調整劇本」的風險很高,除非他對故事有透徹理解,否則看起來就會像拼裝車一樣,然而胡歌提出的意見卻成功昇華了這段劇情,讓整體觀感更加流暢。
而且,像梅長蘇這樣從地獄裡爬回來的角色,表演難度本就不低,那些劇本沒寫明的恩怨傷情,全須依靠演員透過細節釋放出來。



想必大家還記得這段梅長蘇碰觸炭火的劇情。這場戲裡,從他反常地觸碰炭火,被火灼傷而痛呼,痛過之後的苦笑,到最後探出一口長氣、吃力起身道出往事,沒有任何痛哭和嘶吼,卻能讓人感覺到梅長蘇的不甘和無奈。我們能看出他有多懷念當初在戰場上的自己,多無力於如今體弱多病的模樣,而他不惜承受挫骨之痛,也要變成如今這個模樣,就知道他有多迫切於為赤焰軍的亡魂洗雪沉冤。
能在成為角色後,引領觀眾一起進入角色,體會他的悲痛、認可他的執著,其實就是每位專業演員最該做到的事。
② 深度足夠,廣度不足的「成就型演員」
說完深度廣度都 hold 得很好的演員,接著就談一些偏科專精的演員們,也就是專精於深度和廣度其一,另一項稍嫌不足的案例。
第一種是專精於表演深度的「成就型演員」,這些演員能夠很好地理解角色,並用足夠的渲染力將其演活,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因《錦衣之下》受到關注的任嘉倫和譚松韻。
看過這部作品的觀眾應該知道,他們幾乎是靠著卓越的演技和超強 CP 感,彌補了劇本的不足,讓這部劇成為當年的黑馬之一,而且不止這部,包括後來的李尖尖、十一娘、周生辰等,也都是非常討喜的主角,可見他們的角色塑造有多成功。

《錦心似玉》

《周生如故》
不過目前看起來,感覺任嘉倫和譚松韻都缺乏了點角色辨識度,就算角色之間的性格稍有不同,但表演方式和扮相都太相似了,很難將角色區隔出來。
其實目前陸劇市場中,有滿多這樣的「成就型演員」,比如因《琉璃》爆紅的成毅、因《香蜜》為人所知的羅雲熙、在《周生如故》中表演令人驚艷的白鹿等,都是曾經演活幾個經典,卻也面臨角色性質類似、缺乏突破的演員們。
③ 廣度足夠,深度不足的「劇拋型演員」
再來要提的,就是與上述演員相反的「劇拋型演員」,也就是表演廣度足夠,演起戲來不容易讓人串戲,但偶爾會在某些情緒場面衝過頭,表演不夠細膩的演員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面提過的高偉光和蘇青。
他們都屬於可塑性極強,能輕易演活各種角色,卻容易在某些場面用力過猛的案例。

《三生三世枕上書》

《天龍八部》
和「成就型演員」相比,「劇拋型演員」現在比較少見,畢竟要做到劇拋,就必須得有跳出舒適圈的勇氣。他們沒辦法一直演偶像劇賺快錢,而要冒險嘗試不同風格的角色,在一次次嘗試中拓展自己的演技,不過也因為更容易接觸到複雜的角色,這些演員也最容易躋身專業演員的行列。
④ 比起演員,更像明星的「明星演員」
最後要聊的,就是在偶像劇當道的時代,最常見的「明星演員」們。這些演員無論表演深度或廣度都不到優秀,又常在偶像劇市場打滾,角色缺乏突破,因此特別容易遭受質疑,像最近因為《你是我的榮耀》再度火起來的楊洋和熱巴,我覺得都算在這裡。
楊洋表演上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平淡」,他的情緒渲染力非常弱,所以觀眾看到的從來不是他的演技,而是帥氣。像《微微一笑很傾城》的肖奈和《全職高手》的葉修,就是靠著一張臉打天下,我們幾乎無法從他的詮釋裡,感受到角色的立體感。
相較之下,《你是我的榮耀》裡的于途雖然設定上更貼近現實,但楊洋的情緒渲染力依然很弱,無法單靠表演來牽引出觀眾的情緒。

熱巴也類似,不過她的問題倒不是表演平淡,而是表演痕跡比較明顯,一些重情緒的哭戲她都會演不出張力,像《枕上書》和《長歌行》裡的哭戲都滿有瑕疵的,比較優秀的,大概只有《榮耀》中被于途拒絕後、那場偏內斂的哭戲,有很好地演出喬晶晶的心傷。

另外,楊洋和熱巴還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表演廣度非常不足,簡單來說,就是演什麼都像自己。熱巴飾演的喬晶晶,確實設定上很適合她,可我常會無法分辨眼前的人究竟是喬晶晶,還是熱巴本人,就如同網路上一位觀眾的評論:不知道是熱巴演活了喬晶晶,還是喬晶晶成為了熱巴。
也就是說,這類明星演員在表演上最大的阻礙,就是個人特色過於鮮明的自己,就像鞠婧禕在不同戲裡演的都像同個人一樣,很難區隔出角色和演員的不同。
就如前面所說,這類明星演員其實占了市場的多數,而且不乏已經出道好幾年、身具代表作的演員,例如楊冪和劉詩詩。
我覺得楊冪早期的演技是不錯的,像《神鵰俠侶》的郭襄、《美人心計》的雪鳶、《宮》的晴川都是很經典的角色,然而自從《十里桃花》的白淺再創神話後,我就幾乎看不到她飾演角色的差異,甚至連情緒渲染力都退步了很多,有些可惜。
而劉詩詩打從一開始,表演的深度和廣度就不是很高,《步步驚心》的若曦可說是她生涯的最高峰,但此後她也是怎麼演都一個樣子,難以再塑造出若曦那樣令人難忘的角色。
⑤ 未來可期的「潛力型演員」
最後的最後,我也想聊一下看了《長歌行》後,被徹底圈粉的趙露思和劉宇寧!雖然他們目前的演技尚未成熟,但我都滿看好未來發展的,想說特別聊一下。
趙露思普遍被認為是 95 後女明星中,最有潛力成為新晉流量的藝人。作為演員,她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能把古靈精怪演得既自然又討喜,《傳聞中的陳芊芊》的陳芊芊、《我,喜歡你》的顧勝男都相當經典。
不過露思最一開始打動我的,是她的情緒渲染力真的很強!像《長歌行》有一幕樂嫣與長歌衝突的戲,她當時的眼神表現就比熱巴好很多。

只是露思在角色理解這塊還是略為不足,像樂嫣性格中較文靜、優雅的一面沒有呈現出來,特別是驚訝時的瞪大眼睛,真的很容易讓人出戲。
可若單就她勇於跳出舒適圈、嘗試不同角色這點,還是很值得肯定的!況且她也把李樂嫣這個怯懦卻富有成長曲線的公主演得很好,讓人無法聯想到那些古靈精怪的角色。我看到她在《且試天下》裡也顛覆了過往的印象,演了率性的俠女白風夕,很期待她到時候的表現!
至於劉宇寧,大概是我有關注的演員裡,最新人(?)的一個了。單就目前發展來看,他也屬於表演廣度足夠、深度不足的類型,黑眼鏡(嘴碎搞笑)跟皓都(冷漠嚴肅)就算是兩個極值,加上他本人的性格也很反差,因此角色間還算有辨識度。
至於表演深度不足,並不是說他的理解膚淺,就像我前面提的,他其實很用心在描摹角色的深度,像洛銘西的姿態,他就有下過一番功夫鑽研。我覺得他表演上最大的問題,是情緒渲染不夠細膩,比如皓都前後期的轉變過於倉促,沒什麼脈絡;還有像告白這類高張力場面,他也會控制不了自己的表情,有點可惜。
不過同樣的,我也很看好他未來的表現,並不是看好他的實力或背景,而是他對演戲的態度。從他的直播中,我能感覺出他很敬重「演員」這個職業,比如他清楚非科班出身的自己還不適合演男主角,因而選擇飾演配角來累積經驗;他也知道表演中重要的是眼神、呼吸,而不是一味用臉去演戲。
能做到這樣的自我覺察,就代表他起碼有認真在對待演戲,而不是仗著自己有流量、有粉絲,就隨隨便便亂演一通。
雖然「潛力型演員」我只先挑了近期熟悉的趙露思跟劉宇寧舉例,不過像《御賜小仵作》裡飾演王爺的王子奇、《長安十二時辰》裡飾演李必的易烊千璽也是我很看好的新生代演員們,或許他們的演技都還尚待琢磨,但至少對待演戲的態度都是謙遜、認真的。
我一直認為無論什麼工作,唯有抱持謙卑的心去學習,才能攀得越高、走得越遠,真心期待這些新星未來能發光發熱,一步步走向專業演員的道路!
▌後記
洋洋灑灑寫了六千字,可我還是想提醒一下,以上說的都只是我的主觀想法而已,不具任何專業性,若要感受演員演技的優劣,建議大家還是直接找劇來品味,親身感受還是最準確的。
另外,由於我也不是每個演員每部劇都有涉足,如果有哪些精湛的演出被我忽略了,也歡迎留言或 mail 通知我一聲!只要是理性建議,我都會欣然接受。
更多【聊演技】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