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系列》兒時的第一部電影

2022/03/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還記得第一部進電影院看的電影是什麼嗎?
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台灣上映,那年我國小,它是我第一部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當時最熱門議題就是恐龍,各種事物都可以和牠扯上邊。去各大賣場都會看見賣恐龍玩具的專櫃,衣服上都是恐龍的圖案,恐龍小百科和相關圖鑑更是琳琅滿目。
而在學校裡最潮的事,就是討論侏羅紀公園的劇情。班上同學幾乎有一半以上看過,下課時間大家都在熱烈的討論劇情,即使沒看過的同學,也會湊過來聽,一點都不怕被「劇透」。
連任課老師都想趕上這股熱度,作文題目也出「我最喜歡的電影」。印象中,大概只有不到5位同學「沒」寫侏羅紀公園,可見這部片在當時是多麼的狂熱。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多次回頭看這部片,愈看愈覺得劇情並非如當年國小所想的,以前好像誤會了它想表達的重點。甚至很多當年覺得無聊想跳過的地方,現在看來特別有意義。
因此,以下是我對《侏羅紀公園》的再次體會,會有一點微微的劇情,如果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可以先看完電影再回來閱讀,才不會被劇透到。

長大才發現的誤會

首先對於公園毀滅的原因,我對它誤會了很久。
一個用現代科技建立起來的公園,連古生物都可以再生,怎麼會一下子就瓦解了呢?
對於公園是如何被毀滅,是兒時最常拿出來討論的話題。而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後,身為孩子王的我就會跳出來,把矛頭指向是颶風造成的,是它襲擊了公園,造成設備壞掉而讓恐龍四處流竄。
然而底下的同學,似乎也就接受了我的說法。因為我看到很多人在作文裡都是寫「公園是被颶風弄壞的」。
但是長大後才看懂,事實並非如此。
公園怎麼可能會禁不起一場颶風。真相是電影裡一位名叫丹尼斯電腦程序員,受了公司競爭對手的賄賂,密謀將公園裡稀有恐龍的胚胎偷出來,運用自己的職權來關閉園區所有的安全系統,利用時間差開車走遊覽區的捷徑前往東碼頭將胚胎送出。
沒想到他在途中出了意外,被雙脊龍吃掉。而被它關閉的安全系統也沒有人能再開啟,結果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所有高壓防護電網均失效,最終造成人員的死亡和公園的毀滅。
建立在人心上的科技,看似天衣無縫,但說崩解就崩解。
原來,人心比颶風還可怕。

長大才看見的深度

當年在小學生心中,包含我在內,最喜歡有恐龍出現的畫面。暴龍從圍欄中走出來襲擊主角們,雙脊龍向人噴射毒液,以及迅猛龍和小朋友在廚房的躲迷藏。
這些畫面的任何細節,都會被我們拿出來描繪,甚至模仿。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已不追求刺激的口味,反而會喜歡令人回甘的情節,而主角們在餐桌上,各自說明對侏羅紀公園看法的這一幕,正是我長大後最喜歡的。
主角們認為企圖用基因科技去找回被「大自然淘汰」的生物,這是一種對於自然的冒犯。恐龍和人類相差了6500萬年,突然間被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
這種玩弄基因,顛覆大自然,試圖把自己當成上帝造物者的議題,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透過三分鐘的對話,充份表達出對於「人失去對大自然敬意」的害怕。
也提醒著後世的人們,對於科技態度:
不要只在乎「做不做的到」,而是要先想著「應不應該做」。
這些帶給觀眾們的反思,小時候覺得超級無聊,現在卻發現是整部電影含金量最高的部份。

對我未來的影響

能親眼看到活的恐龍,是我小時候的心願。
因為透過電影情節,我知道可以從琥珀裡的蚊子取出恐龍的血,重新複製出完整的恐龍。雖然我還是個國小生,但對於DNA、基因和染色體這些名詞非常嚮往,心中打定主意未來想朝這方向發展。
不過,愈是對生物科技瞭解,就發現理想離我們有段距離。因為在許多的科普雜誌或電視節目中,都指出「把恐龍復活」這件事只會在科幻片中出現。
據目前的技術,要把恐龍復活的難度,就好像蒐集了一台車子所需要的零件,接著把它們從二樓丟下去,然後就可以看到一台完整的車子一般。
即使如此,在高中選類組時,我仍然填有生物的第三類組,繼續往生命科學研究,最後也如願唸了相關科系,成為生物老師。天天和DNA、細胞以及各種生物的知識相處。
既然沒辦法復活恐龍,那就讓恐龍永遠活在我的生活中吧。
正如同電影的經典台詞:Life finds a way. 「生命會找出路」。
我找到了我的出路。
結語
侏羅紀系列一共出了五集,恐龍出現的時間一集比一集多,特效也一集比一集還要炫,雖然如此,我還是最喜歡第一集。
因為第一集的驚奇度和深度,都是五集之最,即使恐龍出現的時間最少,卻能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侏羅紀系列的五集,你最喜歡哪一集呢?歡迎你和我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凱彥
林凱彥
我是一位國中老師,過去一直以為只要當一個知識的生產者,但發現除了教學外,班級的管理和溝通輔導也要與時並進。於是針對不足,我開始學習,溝通,寫作,說故事和易經, 我相信:「大人若健康,孩子的成長就會健全」 希望透過文字和演說帶來正向力量,在紛亂的社會中做到安定人心的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