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前一陣子老是跟某幾位同事過不去,主要是看不慣他們做事拖拖拉拉,令人心生不滿;同樣的,在高速公路內線車道已開到最高限速,但後方來車還是不斷逼車,非叫你閃開不可,也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這些心裡的不愉快會悶著,進而影響到胃腸跟身體,實在是得不償失。腦中的小劇場不斷地幫對方解釋,其實沒意義,因為自己不是對方,千猜萬想也無法理解對方的難處。與其這樣,倒不如先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一段時間後,或許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當後方不斷對你閃燈、惡意逼車時,不要特別去回應,很快的,對方也就沒耐性的離開了。倘若當下採取報復閃燈的行動,搞不好也會把自己帶入險境。那一次下交流道後,突然見到一起車禍,當下也就釋懷,慶幸沒有生起報復心。
對自己好一點真的很重要,不要鑽牛角尖,也不要期待身邊都是和藹的天使!先求自己心安理得的過每一天,才是自己能掌握的。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不要把人想得太美好,但也不要把人想得太糟糕;與人相處要有智慧,但也要慈悲包容。」對自己幽默一點、樂觀一點,才有機會與人多溝通。與其先把每個人都當壞人,倒不如先學會理解對方的恐懼與害怕,再從中找到著力處來幫忙別人。隨緣,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
分享二
近期唸誦《六祖壇經》,過去不好的習氣流出甚多,這是好事,但在習氣流出時,心念很容易不受控制。比較明顯的反應,就是容易受小事影響,就無法忍受,例如開車在路上的時候。
馬路上的駕駛人百百種,有的快如風,在他前面開車的壓力很大,只得趕緊讓路給他;有的駕駛人慢如龜,尤其在單一車道,開車在後方的我,心裡真的很難熬!每每遇到這樣的狀況,不好的習氣總會展露無遺。此時一旁的太座就會跟我說:「你總是這樣,或許人家只是新手駕駛啊!你就慢慢地開在後面就好!」確實,她說得沒錯,我們都當過新手,有時也會有想要悠閒開車,好好欣賞風景,但自己習氣流露時,總是把這些好的心念拋到九霄雲外。
前陣子看《六祖壇經》,明白世間是一個整體。我早到五分鐘,晚到五分鐘有差嗎?我一樣處在這個空間,心還是在這裡。為了快五分鐘而開快車,需要集中精神,搞得身體很累,自制力降低,還需要花更多時間休息,這才是吃虧。
為什麼說自制力降低?《六祖壇經》:「懷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引用完畢)這段話點明心念的重要。修行未到位的人,會被外在環境影響自我的克制力,當身體倦了、累了,或是負能量強了,自制力就會大打折扣,佛性便「污染即不得」。真的要好好珍惜這個「說似一物即不中」、「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唸《金剛經》、《六祖壇經》真是好處多多,這些經文洗滌心性,流出的無明習氣,會讓您看到自身的問題在哪裡;經文的智慧,會教您如何對治這些問題,一步步地處理掉這些無明。怪不得精舍請大家每天唸《金剛經》或《六祖壇經》,我是每天都唸,每天好好排毒。
(分享完畢)
高僧大德說:「人成即佛成」,想要成佛,先得把人當好!所謂的把人當好,並不是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不是當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人,那要當什麼人呢?
還沒步入修行的人,得要貫徹仁義禮智,就是貫徹中國固有的倫理節義,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以小編自身為例,小編在學校工作,看到各種不同導師的領導風格,經過幾年後,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無論經過幾屆,同一位老師帶出來的班級風格,大概都一樣。
有些老師要求學生守法制、懂尊重,班級上過幾屆都是這個樣子;有些老師不管事、放任法治,再怎麼上,班級學生都是調皮搗蛋,這是校園內有目共睹的事實,原因在於帶班政策與導師心念。若從國家層級來看,有施行仁義禮智的國家,風情就完全不一樣。甚至從行為舉止判斷,就可能可以猜出是哪一個國家。
若針對修行人,則要求更高一級!淨空法師說:「我年輕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遇到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裡頭有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們很快成就,契入佛境界?大師告訴我六個字,有,『看得破,放得下』,就入佛境界。看破是什麼?真正明白了,這叫看破。明白之後你才會知道,哪些該放下,哪些不該放下。對大乘來說,統統要放下,一樣放不下就不能成就。」
看得破,放得下那些東西呢?以下再引述自淨空法師〈我們身上被多少根繩子綁住?〉:「我們在娑婆世界時間久,久到什麼程度?無量劫又無量劫,無量劫個無量劫,我們在六道裡頭搞輪迴,時間太長了。生生世世跟這些眾生有恩有怨,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為什麼不能往生?牽掛家親眷屬。家親眷屬是你的親人,家親眷屬也是你的魔障,為什麼?他不讓你去往生,他還讓你繼續搞輪迴,還叫你搞三惡道。
你沒有把它看破,你還要粘著不肯放下。親情要放下,財產要放下,田地要放下,地位要放下,怨恨要放下,樣樣都要放下,你才能去。有一樁放不下就把你纏住了,就好像一根繩子把你綁住,你跑不掉。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身上多少根繩子?數不清,只要放不下的,全是障礙。」(引用完畢)這裡的放下,並沒有要我們放下「仁義禮智」,而是在仁義禮智裡,再加上「看破、放下」。
道理都寫在書本與經文中,但實踐還是靠自己。若每日唸經,只是唸在嘴邊而無實踐,碰到上述的逼車或是龜速車,或者遇到他人言語觸刺的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等,也是與經文要義兩相違背,真可謂誦經、唸佛心不行,喊破喉嚨也枉然。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善護念,把握每個當下「看破、放下」,就是真修行。
蔡師兄:
唸經妙處在轉心,
心若能轉身不苦,
天天自在常知足,
處處無憂真幸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