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 讀後心得

2022/04/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The world is rich in small wonders - but so poor in eyes to see them. ~ Glenn Wiggins

前言

  這本書是我在HyRead APP上的學校圖書館發現的,一開始我只是被它美麗的外表所吸引,結果沒想到讀第一章時就讓我欲罷不能、沉醉其中。之後,正好在博客來看到【昆蟲學家的自然探索套書】打66折活動,我立刻訂購,把這位挪威保育生物學家的另一本自然科普書給一齊收藏起來!
兩本書我都看完了!非常推薦給各位~

在開始之前,先來介紹作者!

安 · 史韋卓普-泰格松 (圖片來自Elementa)
  安 · 史韋卓普-泰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是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保育生物學教授,而她的主要研究為昆蟲生態學。安從小就是個會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即使如今身為挪威最受歡迎的科學家, 依然保持強烈好奇心,不僅在校園做研究和教學,更致力於寫作科普文章。最棒的是,閱讀她筆下的大自然真的很有趣,除了她的寫作風格十分幽默以外,整本書充滿了最新研究及文獻(書在最後所列的參考資料足足有24頁之多!)這是我認為她的作品最特別的地方。歡迎各位來認識認識這位學者,我在這裡附上她在TED的演講連結(Insects Are Extraordinary)。

誰是2010「搞笑諾貝爾運輸規劃獎」的得主?

  首先,我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2010年「搞笑諾貝爾運輸規劃獎」的得主——黏菌啦!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黏菌先生能夠榮登搞笑諾貝爾的頒獎舞台呢?答案就是他只花了26小時就完成東京地鐵的路線規劃圖。(???)
  在設計交通網路時,政府部門一定會考慮成本與效率,此時就是演算法中的「最佳化問題」。在解決最佳化問題時,我們會根據評估的內容,有時選擇效率高但容錯能力相對較低的Steiner Tree Problem(史坦納樹問題),而有時則選擇我們耳熟能詳的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旅行銷售員問題)。由於規劃交通網路本來就是個超級複雜的工程(還要考慮地形等等因素),很難想像黏菌先生竟然只要伸出他的絲線然後掐指一算就能輕鬆指出東京地區的簡易版地鐵路線並與實際鐵路系統的相似度相當高!
  這項實驗是這麼進行的:日本黏菌科學家Toshiyuki Nakagaki首先製作了一個東京地區的微型地圖,在最大的幾個城市放上燕麥片,再透過改變光線達到山脈、河川等物理障礙。最後黏菌先生經過他的神機妙算,找到花最少力氣吃到燕麥片的最佳路徑,達成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多頭絨毛菌構成的鐵路路線系統
多頭絨毛菌:
◆ 黏菌的一種
◆ 單細胞生物
◆ 兼有動物與植物特性的原生生物
◆ 最喜歡吃燕麥片
◆ 覓食時會向四面八方伸出絲線,直到形成一個食物網脈

當孩子想要讓你嘔吐時

  以前,我媽在和其他家長聊天時,我偶爾會聽到,「XXX,竟然....,我真的快氣到吐血了。」我每次聽了都覺得好生動,殊不知,地球上就是有這麼一種生物,真的會為了孩子吐!牠的名字叫作「胃育蛙」。
  從名字大概就猜得出來蛙媽媽們都吐了什麼些出來吧?來自澳洲的胃育蛙會吞下受精卵,把胃當成子宮直到卵發育成蝌蚪再變成小青蛙,才會將小青蛙們一一吐出來。這段期間,蛙媽媽們不會吃任何東西,就這樣餓了一個半月,(很偉大吧!)感慨的是,目前此種生物已經被宣告滅絕,可能的原因為過度伐木和外來種入侵,因此,我們現在只能期待「拉撒路復活計劃」成功了。另外,科學家也從胃育蛙身上發想:倘若我們能夠研究出人類如何自行控制胃液分泌,或許就可以改善許多腸胃有關的疾病,而這些研究目前都還在進行中。

幫助刑警偵破案件的功臣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孢粉學」(palynology,希臘文意思是「灰塵的研究」)?為什麼要特別研究這種微粒呢?因為它容易保存,不僅能夠作為研究歷史植被分布的資料來源,甚至還能夠作為警察辦案子時的物證!在書中,作者舉了兩個案子,其中之一讓我十分印象深刻,所以我就在此描述故事內容:
  西元2008年,紐西蘭發生一起可怕的兇殺案,警方當時一直無法找出線索,於是他們請來一位花粉專家。這位專家發現受害者的鼻子裡有花粉微粒,由於這個微粒很特殊,因此在專家的鑑定下認為是因為除草劑造成花粉微粒的突變。而有趣的是,這類除草劑用於離犯罪現場不遠的一間俱樂部門口的花圃。警方最後利用這些細節成功讓俱樂部的幫派成員主動認罪了。"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進一步去閱讀《花粉知道誰是兇手:FBI法醫生態學家破案手記》這本書喔!

蔬菜心理學 v.s. 植物盲

  你知道植物能夠知覺外在環境到什麼程度嗎?其實,植物比我們想像的還更像人類。
  1. 聽得到:引用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植物就像你和我的孩子一樣,他們只聽自己想聽的。」(很實在吧?這就是我這麼喜歡安 · 史韋卓普-泰格松的原因之一。)植物能夠分辨毛毛蟲咀嚼葉子的聲音、風聲或蟲鳴聲的差別,如果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它會做出反應——產出更多花蜜。但是至今我們還不知道花朵是透過什麼構造還有方式接收聲波。
  2. 看得到:大眾比較容易接受植物對光有反應這件事,畢竟眾所皆知的「光反應」就是光合作用的第一個程序。植物透過生長素的分布控制莖的方向,爭取更多光照,除此之外,植物也能夠透過紅光的反射間接看到「植物鄰居」的模樣!
  3. 聞得到:植物對於感知氣體形式的化學成分也相當在行,不信的話,你大可以把蘋果與香蕉放在一起,你就會發現香蕉總是熟得特別快!這是因為蘋果會散發「乙烯」,這種物質是蘋果樹演化來加速果實成熟吸引生物吃蘋果,並順便幫忙傳播種子用的。有些狡猾的植物也會利用吸收鄰近食物的香氣,再散發出來騙過即將被它寄生的可憐植物們。
  4. 吃得出味道:植物的味覺是以液態形式呈現,當植物感知土壤裡的化學物質並做出適當反應時,就屬於此。舉個例子,植物能夠朝向最多水或分辨其他植物的根。
  5. 感受得到: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含羞草。這種生物的生存法則就是當它感應到有生物觸碰到它時,它能立即開啟防禦模式——縮起來阻止被吃掉。其實含羞草還有很多有趣的實驗,像是有科學家認為它有學習與記憶的能力。(我在這裡放上連結,有興趣的自己來看喔!)
  早在19世紀末,英國博物學家Darwin即提出「植物的幼根與根尖就像是低等動物的大腦」,而日後其他科學家也開始提出「蔬菜心理學」相關的論述。這些理論通常不受到科學界的歡迎,然而,究竟是不願接受這個事實的人們有「植物盲」,還是「蔬菜心理學」真的是門偽科學呢?

結語:人其實比想像中更倚賴自然

  美國昆蟲學家Edward Wilson曾提出一個假說稱作"Biophilia" (親生命假說),說明「人類擁有與其他生命型式相接觸的欲望」。一旦我們接觸到生命時,我們更加感到快樂,身心也會比較健康。而在Netflix紀錄片《活在我們的星球》David Attenborough也說道,「如果人們繼續短視近利破壞生態,不反省人類的狂妄自大,終有一天我們會自取滅亡。而地球,仍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星球。」地球從來不需要人類,那人類真的可以沒有地球嗎?沒有地球的我們會感到開心嗎?
  從接觸自然、認識自然、到熱愛自然,珍惜自然,是一個循環,也是這麼多自然學家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寫科普文章給大眾閱讀,藉此讓更多人關懷生態、重視永續、珍視我們所擁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原因。最後,用安 · 史韋卓普-泰格松的話總結:
自然是支撐著我們與萬物生息的巨人,沒有自然高高舉起我們,人類的文明就會衰落。

書籍資訊:
  • 書名: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看自然如何將我們高高舉起,支撐萬物生息
  • 作者:安 · 史韋卓普-泰格松(Anne Sverdrup-Thygeson)
  • 譯者:王曼璇
  • ISBN:9789864895441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曹靖婕
曹靖婕
1999年生,板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