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來不只是你,
而是你,加上一大群微生物。
一本讓祖克柏放床頭、比爾.蓋茲撰文推薦
大開你我眼界的微生物解謎之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百大注目好書
●一推出旋即與《自私的基因》共列科普經典
●《經濟學人》、《史密森尼》雜誌、《科學大眾》、《科學》期刊、《衛報》、《泰晤士報》等二十餘家國際媒體推薦及年度科普最佳選書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陳俊堯審訂暨導讀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 侯金堆講座教授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高文媛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楊倍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潘彥宏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老師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薛靜瑩 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生物老師
──齊聲推薦
「長久以來,我們對微生物的想法都太過偏頗,甚至與它為敵,但其實我們需要它。」──艾德.楊
你知道嗎?當你伸手觸摸桌子,微生物會從你的手飄到桌面上;當你開口說話,它們會像吐出的霧氣一樣從嘴裡噴出來。這些看不見的小居民以難以想像的數量住在我們的皮膚、腸道、口腔等各個身體部位裡,既能幫助我們建立免疫系統,但也可能讓我們生病。微生物與動物的互動關係其實就像八點檔,充滿愛恨情仇。自然界中有一種微生物會讓雄性鼠婦漸漸變得「女性化」,而它卻是蚊子重要的營養補充來源;也有一些昆蟲會假借保護之名,把密密麻麻的共生菌囚禁在細胞裡,需要用的時候將它們鬆綁,一旦沒用了就「全數殺光!」;至於人類,母乳中的寡糖是給寶寶腸道共生菌的飼料,乳汁裡的脂肪球更可以打包許多會吃細菌的病毒,讓嬰兒當作第一套共生病毒新手包。
除此之外,微生物也會形塑生物的飲食習慣、身體構造,甚至個性。沙漠的林鼠啃食毒葉子後,竟然意外獲得解毒的能力;當管蟲幼蟲想「轉大人」時,必須倚賴一大群特定的細菌才能順利成年;如果不小心將副鏈渦蟲從中間切成兩半,沒關係,微生物給牠的超能力會讓牠變成兩隻完整的個體。還有,你今天晚餐究竟會選擇漢堡薯條還是健康減脂餐,或許有一部分是因為微生物「操控」了你的腦呢!
幸好,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利用微生物。或許有一天,從診所看病拿回家的「藥包」,將不再裝著一顆顆藥丸,而是由許多種微生物組合而成的個人化處方;消滅登革熱的利器再也不是化學藥劑,而是一群載著共生菌的蚊子自己;添加益生菌的抗屑洗髮精因為效果顯著而大賣;整座建築物,乃至於整座城市都被塑造成充滿對我們有益的微生物,人類因此更加健康……。
這是一個以微生物為中心的未來,這是一本縱橫微生物學研究的著作。作者整理了數百篇的學術論文,為我們徹底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探索體內不可思議的宇宙,了解我們與微生物相依為命的起源,它們如何用超乎意料的方法改變我們的身體、形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為了確保能與它們保持不越界的夥伴關係所使用的各種手段。這本有趣迷人的微生物群落入門書,不僅翻轉我們的認知,明白自己不再只是自己,還能瘋狂想像微生物主演的未來。
▎國內外推薦
有一些學門,是假如沒有人領進門,你一定不會知道它有趣在哪裡、為什麼會讓人深陷於那個領域而無法自拔。由細菌人陳俊堯審訂的這本《我擁群像》就像一本旅遊導覽書,帶領我們走入微生物的世界,認識微生物的好處與壞處、貢獻或破壞、過去和未來,以及現在的進展。
──張東君 科普作家
我很喜歡這本書。人類全身內外布滿細菌,細菌多到數量比我們自己的細胞還多。不只人類,其他動物、植物也全被細菌占滿。而且這個星球上的許多生物還被細菌控制生理、思考和行為。更可怕的是,我們每個細胞裡都有古早古早以前就入住共生的細菌,我們甚至還算是細菌的後人。……書裡每句話背後可能就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支持,內容是禁得起考驗的,觀點全面完整,是本讓人捨不得放下的有趣小書。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一般人是害怕細菌的,基本上這也沒什麼不對,因為大家覺得細菌這個詞直接和髒亂、疾病等連結,總之就是充滿貶義。也因此約莫二十年前,優格、優酪乳在國內的乳製品市場上正要大展身手時,廣告行銷花了好大的力氣告訴大家,細菌也是有好的,你一口一口喝下成千萬上億的細菌,非但不會生病,還能維護你的身體健康。時至今日我們應該都能相信細菌有壞有好,卻沒能意識到細菌跟我們生活的關聯性竟然這麼強,重要性竟有那樣大。等到這本書讀完之後,細菌這個詞仍然有貶義也好,轉變成有褒義也罷,但至少你一定能體會,我們人類這種構造這麼複雜、在演化上這麼晚才出現的物種,其實也沒比細菌厲害到哪。
──潘彥宏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生物科老師
這是我今年,甚至是近幾年以來,讀過最精采的一本科普書。科學界近年在細菌上的發現極為高產且多樣,從應對全球暖化到治療阿茲海默都有細菌的戲份,然而作者不愧為當今最優秀的科學作家之一,既能寫出科學的深度,也能描繪科學家的態度,輕巧細膩地引領我們滑過「微生物很重要」跟「微生物到底為什麼很重要」之間的鴻溝,外行人也能大有收穫。看完本書,你我的肉眼雖然依舊看不見微生物,但卻能開始「見微知著」,察覺微生物如何與萬物共創了這世界,也讓我們知道人類該走的下一步。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本書整理數百篇學術論文,卻絲毫沒有企圖用科學知識壓垮你,隨著書頁,你將跟著作者的文字掉進迷人又令人驚奇的新見解裡,《我擁群像》是艾德.楊的傑出之作。
──比爾.蓋茲
《我擁群像》是本傑出的微生物科普書,栩栩如生的寫法讓你閱讀的同時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充滿熱情的感染魅力。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介紹
艾德.楊Ed Yong
畢業於劍橋大學動物系,並在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得到碩士學位,現為《大西洋》雜誌撰寫報導,也是一位獲獎無數的知名科普作家。二○一○年,他的部落格「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凱克科學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Keck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 ),如今是《國家地理》雜誌的重要科普網站。
二○一六年則榮獲麥可迪貝克生物醫學類報導新聞獎(Michael E. DeBakey Journalism Award for Biomedical Reporting)與沃克斯曼生命科學領域最佳公共傳播獎(Byron H. Waksma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Life Sciences)。在COVID-19期間對於疫情的報導,也讓他獲得了二○二一年普立茲釋義報導獎等諸多重要科學報導獎項。
他的文章散見於《國家地理》雜誌、《連線》雜誌、《紐約時報》、《自然》期刊、BBC、《新科學人》、《科學人》、《衛報》、《時代》雜誌等刊物;二○一四年的 TED 演講影片觀賞人次也逾一百四十萬。本書是他的第一本著作。現居美國華盛頓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