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紮實研究知識:《菌菇博物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動物博物館》、《植物博物館》系列名家
凱蒂.史考特的精細畫筆
勾勒出神祕奇特、深邃豐富的謎樣菌菇世界

繼植物界、動物界後,歡迎來到菌菇博物館,了解神祕又迷人的真菌與蕈菇!

真菌堪稱世界上人類誤解最多、了解最少的物種,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大約有220萬到380萬種真菌,但迄今已辨識出的種類只有5%。即使如此,真菌的世界也已經有太多值得挖掘、了解的神奇知識,在這座精巧的博物館裡,你會看見:

構造大觀園

真菌其實和動物是親戚,和植物關係疏遠。真菌的細胞壁,成分就和人類的皮膚和昆蟲的外骨骼一樣。

放大兩千多倍的顯微圖,畫出孢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長得像豆莢、蝌蚪和星星,有的孢子成熟時還可以把自己噴射出去。

柔軟的菌絲也能穿透堅硬的石頭表面,還能協助科學家判斷物品的歷史有多久遠。

樣貌百百種

真菌的外形多變,有的真菌小到需用顯微鏡才看得見,但也有許多菌菇鮮艷美麗,如同彩虹一樣引人注目。

有一類盤菌演化出套索,會伸出黏黏的「小手」捕捉昆蟲。還有一種木蹄層孔菌,人類曾拿來當帽子。牛排菌屬的真菌,外觀看起來像生肉,嘗起來口感像牛肉,切開還會流出紅色的汁液!

植物、動物和人類,與菌菇的親密關係

沒有了青黴菌,人類早就因為細菌感染而消滅大半。

少了幾種擔子菌門的真菌,漂亮蘭花的種子根本無法發芽。

但親密關係有時候也會致命,被「殭屍真菌」操控腦部的昆蟲會爬上樹木,將孢子散播出去,再感染其他昆蟲。

精彩的菌菇故事,隨著精細的外觀圖、構造圖、剖面圖,還有演化的「生命樹」一起展現,在這間奧秘無窮的博物館裡,你就能探索地球上最迷人也謎樣的生物群。

序—伊斯特.蓋亞(Ester Gaya)博士

現在學校裡很少提到真菌的事(甚至大學也是),真菌對許多人而言,仍然充滿未知。我們建構了一座專門的博物館,讓你探索神祕的真菌王國。在這本書裡,你會看到放大的微型真菌、進入動物體內、爬上山岳,也能一窺真菌居住的地下世界。

請來參觀展示室,了解為什麼真菌和動物的關係比較近,反而和植物比較遠。你能發掘真菌演化之謎,見識真菌超級多樣化的形狀和顏色:有些宛如外星人,近乎龐然大物,臭不可聞,但也有些美得不可思議。真菌的大小相差太多,所以本書的插圖並沒有按照比例尺繪製。有些真菌用顯微鏡才能看見,有些則大得驚人──英國皇家植物園有一株榆生黑孔菌的菌蓋周長大約五公尺(見26頁)!

你聽過可以控制昆蟲身體的「僵屍真菌」嗎?中藥材會用到的冬蟲夏草呢?在這間博物館裡,你可以發掘來自真菌最重要的救命藥物,其中有些藥物讓人類移植手術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此外,這裡也會介紹食用真菌和一些堪稱世間珍饈的真菌,在西方生鮮超市裡找不到的種類可多了!不過可要小心,別忘了有些蕈菇可能要人命。

讓真菌博物館帶你認識菌根網路的地下世界,它們可是陸地生態系的關鍵角色。

當你在真菌博物館遊歷,進一步見識到真菌精巧的形態、生活方式、棲地,以及真菌對我們與這世界的重要性時,相信你一定會和我們一樣受到吸引,興奮著迷。

序—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得主,大衛.L.霍克斯沃斯教授

真菌恐怕是地球上我們了解最少、誤解最多的生物。真菌和動物的關係比和植物更近,這類生物是維繫我們食物來源、健康、生態系和全球大氣化學的關鍵。真菌的生活方式和形態五花八門,有的小到只能從顯微鏡中窺見,有的則超級古怪。

真菌影響了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層面,而且無所不在。在你閱讀這段文字時,你也正在吸進空氣中的一些微型真菌孢子。少了真菌,我們所知的生命會是另一個模樣。森林和作物需要真菌才能欣欣向榮──少了真菌,枯木和落葉會一年年堆積,永遠不會完全腐化。牛羊和其他反芻動物的胃裡,都需要一些真菌來分解牠們吃的草。少了真菌,商店裡就沒有咖啡、茶和巧克力、各種乳酪、所有酒類和許多氣泡飲料、生物清潔劑、醬油、醋、各種菇和菇類製品等等。少了抗生素和其他真菌製造的藥品,我們的壽命也會縮短。但真菌也有缺點,有些真菌可能長在我們身體內外,殺死作物和樹木,讓食物腐敗,入侵我們的家園,甚至害我們中毒。

全球有220萬至380萬種真菌,人類已知的真菌種類僅占5%,到處都可能找到過去人類不曾知道的真菌──甚至在你家後院也可能找到。現在人們仍持續發現科學上的新物種,而且不只在遙遠的熱帶森林,在英國也一樣。過去幾年由於分子生物學研究,我們才發現真菌有多普遍。研究顯示,世上前所未見的真菌種類多得驚人,這些真菌是靠著DNA才為人所知。


raw-image
  • 書名:《菌菇博物館》(台灣獨家封面版)
  • 作者:凱蒂.史考特(Katie Scott)、伊斯特.蓋亞(Ester Gaya)、勞拉.M.蘇斯(Laura M. Suz)、佩平.W.科艾(Pepijn W. Kooij)、凱爾.利瑪坦南(Kare Liimatainen)、湯姆.普萊斯考特(Tom Prescott)、李.戴維斯(Lee Davies)
  • 譯者:周沛郁
  •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出版日期:2021/06/0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家出版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大家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21
結合實務經驗和科學佐證,康崔拉斯不遺餘力的倡導臀推,讓臀推慢慢為肌力與體能訓練業界所接納,甚至成為標準配備。不論是想塑造體態或是提升運動表現,不論是影視明星或運動選手,越來越多人開始練臀推。康崔拉斯也從對自己屁股感到自卑的少年,成了健身領域中名聞遐邇的臀肌狂人。​
Thumbnail
2022/06/21
結合實務經驗和科學佐證,康崔拉斯不遺餘力的倡導臀推,讓臀推慢慢為肌力與體能訓練業界所接納,甚至成為標準配備。不論是想塑造體態或是提升運動表現,不論是影視明星或運動選手,越來越多人開始練臀推。康崔拉斯也從對自己屁股感到自卑的少年,成了健身領域中名聞遐邇的臀肌狂人。​
Thumbnail
2021/07/16
決定是否簽下這本書時,出版社方對自己的第一個追問便是:臺灣人真的需要讀這本書嗎?關於選舉,我們在台灣聽到、看到的討論還不夠多嗎?更何況,身為選民,我們本來就是決定總統選舉結果的最終依歸,我們為何還需要看別人的、日本人學者的研究?
Thumbnail
2021/07/16
決定是否簽下這本書時,出版社方對自己的第一個追問便是:臺灣人真的需要讀這本書嗎?關於選舉,我們在台灣聽到、看到的討論還不夠多嗎?更何況,身為選民,我們本來就是決定總統選舉結果的最終依歸,我們為何還需要看別人的、日本人學者的研究?
Thumbnail
2021/07/16
多次精準預測選舉結果,神人級學者二十五年研究成果之作!​ 國內外學界唯一臺灣總統選舉專書​,中譯本全新增訂二O二O總統大選篇章​
Thumbnail
2021/07/16
多次精準預測選舉結果,神人級學者二十五年研究成果之作!​ 國內外學界唯一臺灣總統選舉專書​,中譯本全新增訂二O二O總統大選篇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擁群像》是科普作家艾德•楊(Ed Yong)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在書中相當稱職地引用許多微生物相關研究,拓展一般讀者對於微生物的認識。整本書架構清晰、作者頗有文采,加上譯文流暢、編輯合宜,審訂者更相當盡責地適時補充審訂註,因此即使是非專業讀者,閱讀時仍能獲得相當的樂趣。
Thumbnail
《我擁群像》是科普作家艾德•楊(Ed Yong)的第一本著作。作者在書中相當稱職地引用許多微生物相關研究,拓展一般讀者對於微生物的認識。整本書架構清晰、作者頗有文采,加上譯文流暢、編輯合宜,審訂者更相當盡責地適時補充審訂註,因此即使是非專業讀者,閱讀時仍能獲得相當的樂趣。
Thumbnail
你,從來不只是你, 而是你,加上一大群微生物。 一本讓祖克柏放床頭、比爾.蓋茲撰文推薦 大開你我眼界的微生物解謎之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百大注目好書 ●一推出旋即與《自私的基因》共列科普經典 ●《經濟學人》、《史密森尼》雜誌、《科學大眾》、《科學》期刊、《衛報》、《泰晤士報》等二十餘家國際
Thumbnail
你,從來不只是你, 而是你,加上一大群微生物。 一本讓祖克柏放床頭、比爾.蓋茲撰文推薦 大開你我眼界的微生物解謎之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度百大注目好書 ●一推出旋即與《自私的基因》共列科普經典 ●《經濟學人》、《史密森尼》雜誌、《科學大眾》、《科學》期刊、《衛報》、《泰晤士報》等二十餘家國際
Thumbnail
★韓國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優秀圖書★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陳彥榮審訂★ 不愛洗手的小孩和怪獸的奇幻探險,就此展開! 進入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世界,見識細菌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韓國世宗圖書文化體育觀光部優秀圖書★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陳彥榮審訂★ 不愛洗手的小孩和怪獸的奇幻探險,就此展開! 進入肉眼看不見的細菌世界,見識細菌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最近在專題討論課上聽到一個相當有趣的演講,主題在說「會吃肉的真菌」。食蟲植物諸如捕蠅草、毛氈苔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補充所需養分,這些生物雖然不會動,卻會設下致命陷阱誘捕昆蟲,而包含香菇、金針菇、秀珍菇這些好吃食材的真菌家族,竟也存在這種狠角色?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最近在專題討論課上聽到一個相當有趣的演講,主題在說「會吃肉的真菌」。食蟲植物諸如捕蠅草、毛氈苔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補充所需養分,這些生物雖然不會動,卻會設下致命陷阱誘捕昆蟲,而包含香菇、金針菇、秀珍菇這些好吃食材的真菌家族,竟也存在這種狠角色?
Thumbnail
勾勒出神祕奇特、深邃豐富的謎樣菌菇世界。繼植物界、動物界後,歡迎來到菌菇博物館,了解神祕又迷人的真菌與蕈菇!真菌堪稱世界上人類誤解最多、了解最少的物種,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大約有220萬到380萬種真菌,但迄今已辨識出的種類只有5%。
Thumbnail
勾勒出神祕奇特、深邃豐富的謎樣菌菇世界。繼植物界、動物界後,歡迎來到菌菇博物館,了解神祕又迷人的真菌與蕈菇!真菌堪稱世界上人類誤解最多、了解最少的物種,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大約有220萬到380萬種真菌,但迄今已辨識出的種類只有5%。
Thumbnail
在談改良土壤之前, 先想想怎麼不傷害土壤。 有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 健康的作物才有能力對抗病蟲害。
Thumbnail
在談改良土壤之前, 先想想怎麼不傷害土壤。 有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 健康的作物才有能力對抗病蟲害。
Thumbnail
在微生物之間,人類應該如何求生?好菌和壞菌之間、一消一長,形成免疫系統的失調。認識壞菌的集中點,開發好菌的接觸點,才是人類與微生物和平相處的長久之策。
Thumbnail
在微生物之間,人類應該如何求生?好菌和壞菌之間、一消一長,形成免疫系統的失調。認識壞菌的集中點,開發好菌的接觸點,才是人類與微生物和平相處的長久之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