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更新於 2022/04/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
這兩天重讀王陽明(1472-1528)的學行年表,感其一生棲棲遑遑,常被嫉忌、誣陷終其一生。三十五歲那年,因仗義執言,被太監劉瑾下廷杖、囚大牢,後謫放貴州龍場,途中九死一生。四十八歲那年,於福州,時為過境官員,並無兵卒隨行,突聞寧王朱宸濠於南昌謀反,遂自告奮勇起義兵,終生擒宸濠,使明武宗得保帝位。雖立大功,反遭諸佞讒忌,幾獲罪。五十七歲那年,奉詔平定思田之亂,亂雖平,反遭朝中奸佞嫉忌。當時王陽明以抱疾日益嚴重,上疏請告,回鄉養病;惟疏摺被擱,終卒於江西南安之青龍舖。臨終,門人問遺言,陽明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過去在教學上比較少提及這位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學者稱陽明先生。其實,在2005年之前的中三中國語文,收錄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而在1978年的預科也有王陽明的《大學問》,可惜都沒有好好地把陽明先生一生的傳奇向學生交代。在三、四十年前,東西方研究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者甚多,特別是日本、韓國。大家讀到日本1867年明治維新時,史書都提及明治維新乃受王陽明思想所影響,可見其學說的地位。至於在大陸,直至近年才有學者介紹王陽明的傳奇,至於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精粹,迄今仍未廣泛研究,這點實在有「禮失而求諸野」的遺憾啊!(今按:幾年前,浙江大學董平先生正在開講王陽明。)
在大陸,近幾年開始有學者開講《論語》、《易經》、《三字經》等儒家的典籍,甚至邀請台灣的學者主講,幾乎有百家爭鳴的趨勢。如果再推前一點,大約在1985年左右,山東大學哲學系也醞釀著推動當代新儒家學說,其後還讓部分學者與台灣的學者交流,這就逐漸把儒家學說拉開序幕。但,為什麼王陽明的學說在內地迄今仍未廣泛研究呢?那就要看看王陽明學說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王陽明的學說,主要就是「致良知」教。提到「良知」,內地過去幾十年都很少人提,甚至不敢提。雖然不提,可不代表人沒有良知。良知就好像一面鏡子,既可以自照,更可以照射別人。這就是人人都有個內部法庭,可以自我審查,也可以指控別人。但,這面鏡子在內地的確很尷尬,它會觸動人的神經線的。於是什麼倫理道德、什麼知是知非,大家就免了吧。其實,大陸現時最需要的,就是「良知」啊!
「良知」一詞乃出自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15】即是說人是毋須經歷過學習模仿而有的本能,也毋須通過思考分析而有的本知的。舉個例子:人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是會思親、愛親、孝親的,這是良知直覺本然如此,而並非經歷過學習模仿別人的愛親而愛親,亦非通過思考分析才愛親的,人本身就會有愛親的直覺反應的。若有不愛親的人,則只是良知一時受到某些原因所遮蔽而已,就好像有時候不能看到太陽,可太陽仍然存在一樣。至於有個別人士可能多年仍然與親人不和,這是因為他們的良知在愛親上受到梗塞,而無法呈現良知的明覺而已。
大家曾經讀過孟子的《論四端》,筆者每次教授這段《孟子》的時候,都讓全班學生一起大聲朗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什麼叫做「非人」?就是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一個人,如果面對悲天憫人的情景而無動於中者;如果面對羞己之恥、厭惡別人之惡而毫無反應者;如果面對扶老攜幼的時刻而不現辭讓者;如果面對道德是非的批判而顛倒黑白者——對以上的「人」,孟子很嚴肅地批判說:「非人也」,就是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啊!這個四端之心,就是同一個本心,也就是咱們的良知啊。所以,後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乃上承孟子的內聖之學,而提出「致良知」教。什麼叫做「致良知」呢?所謂「致」,就是推盡、擴充的意思,亦即時時刻刻呈現良知,而致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大家都知道,人的思想行為,莫非就是與人與事打交道。究竟我們的思想言行是否合乎天理、合乎道德法則?這就要良知自我反省。
良知一旦呈現,便會引發出一股道德力量,而這股道德力量會相應事態的輕重而有所反應、有所行動。這股道德力量就是「良能」。剛開始的時候,這股力量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當醞釀到相當的程度,它的震撼力,沛然莫之能禦,是不容已的。而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說,其實就是源自孟子所講的「良知」、「良能」。
關於「知」與「行」的關係,陽明先生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咱們的良知,本應知善知惡、知是知非的,而同時又能為善去惡、好是惡非的。前者(知善知惡、知是知非)就是「知」,而後者(為善去惡、好是惡非)就是「行」。當良知知此善此惡的同時,便已油然生發出好此善、惡此惡了,所以說「知是行之始」。反過來說,當咱們表現出為善去惡、好是惡非的同時,這不僅表示知善知惡的知是真知,而且表示這個真知已具體落實而成為真實的行為了,所以說「行是知之成」。
陽明先生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當良知知得是非善惡到真切篤實的時候,在心態上,便自然是其是而非其非、好其善而惡其惡,所以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反過來說,當咱們的視、聽、言、行,乃至意念而達於明覺精察的景況,便自然知是知非、知善知惡,所以說「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總之,知行只是一事。
王陽明提倡「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有這個真誠惻坦的良知,而這個良知是與生俱來,不假外求,同時也是心外無物的。所以,他的人生路儘管如何坎坷顛沛、如何受盡屈辱,他仍然把握一息尚存的機會,不斷講學、不斷追求聖人之道,而把「致良知教」與「知行合一說」,遺留後世。他的人格,真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咱們身為當今的炎黃子孫,能不肅然起敬?
(寫於2012年1月30日)
【後記】本文之寫作目的,旨在以淺白的文字,配合香港中學生過往所曾學習之相關篇章,略略介紹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實乃皮毛之見,拋磚引玉而已矣。讀者如欲深究王陽明的思想學說,可逕參考:蔡仁厚教授《王陽明哲學》。筆者於1977年發表過《王陽明的四有教與王龍溪的四無論》,其後被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收編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內。
下一講:再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據報蔡元培先生安葬於香港仔的墓碑被破壞,實在遺憾。 先生生於1868年,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二十八歲當了翰林院編修。正當開展仕途的那年,甲午中日戰起,國家嘗受失敗之辱。次年戊戌變法運動爆發,先生因同情維新派,毅然棄官歸故里。由此得知,學而優則仕,不難;但學而優卻不仕,難呀! 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這個故事,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 事緣孔子和弟子們呆在衛國多時,一直都得不到衛靈公的任用,理由就是因為南子要孔子先拜見她,藉孔子的德高望重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6】 意譯:要是我有什麼歪念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我的!老天爺會厭棄我的!
    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就是說,當幾個人走在一起的時候,當中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那麼,是在哪方面值得效法呢?不是知識的範疇;而是德性的修養、人格的提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21】 另則《論語》,其主旨相約: 謹此共勉共願!
    提起「吾愛吾師」一語,讀過西洋哲學的人一定會說「我更愛真理」。 以前筆者也曾修讀過西洋哲學史、邏輯學,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與教授爭論不休,他們不是在賭氣,而是學生在爭論自己的觀點。這充份體會到學術的自由,追求學術的真理。這大概就是西方的思維模式——分。
    提到人生的真、善、美的「真」,就想起以前(大概是在2004-5年吧)有位大陸的學者來理大講演,由於他的身分特殊,還有幾個G4隨著。當天的講題是——如何重振中國文化。筆者當時是奉命代表老闆出席的。 的確,人必須要有這一點點的良知,要是在一般環境,完全沒有受到生死的威嚇,都不敢說實話的話,真是非人也。
    (不好意思!昨天漏刊。) 人生世上,或多或少,總會遇上疑惑、誘惑、迷惑、困惑、惶惑。大家看看這個「惑」字的結構,就是心上有個「或」,把持不定,十五十六、七上八下。 國君說:「這是我國最好的酒,你喝吧!這是我國最好聽的音樂,好聽嗎?這是我國最美味的肉,都是給你吃的,快吃吧!」 下一講:殷海光的人與文
    據報蔡元培先生安葬於香港仔的墓碑被破壞,實在遺憾。 先生生於1868年,二十六歲時考取進士,二十八歲當了翰林院編修。正當開展仕途的那年,甲午中日戰起,國家嘗受失敗之辱。次年戊戌變法運動爆發,先生因同情維新派,毅然棄官歸故里。由此得知,學而優則仕,不難;但學而優卻不仕,難呀! 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的:
    孔子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這個故事,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 事緣孔子和弟子們呆在衛國多時,一直都得不到衛靈公的任用,理由就是因為南子要孔子先拜見她,藉孔子的德高望重來抬高自己的聲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6】 意譯:要是我有什麼歪念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我的!老天爺會厭棄我的!
    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就是說,當幾個人走在一起的時候,當中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那麼,是在哪方面值得效法呢?不是知識的範疇;而是德性的修養、人格的提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21】 另則《論語》,其主旨相約: 謹此共勉共願!
    提起「吾愛吾師」一語,讀過西洋哲學的人一定會說「我更愛真理」。 以前筆者也曾修讀過西洋哲學史、邏輯學,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與教授爭論不休,他們不是在賭氣,而是學生在爭論自己的觀點。這充份體會到學術的自由,追求學術的真理。這大概就是西方的思維模式——分。
    提到人生的真、善、美的「真」,就想起以前(大概是在2004-5年吧)有位大陸的學者來理大講演,由於他的身分特殊,還有幾個G4隨著。當天的講題是——如何重振中國文化。筆者當時是奉命代表老闆出席的。 的確,人必須要有這一點點的良知,要是在一般環境,完全沒有受到生死的威嚇,都不敢說實話的話,真是非人也。
    (不好意思!昨天漏刊。) 人生世上,或多或少,總會遇上疑惑、誘惑、迷惑、困惑、惶惑。大家看看這個「惑」字的結構,就是心上有個「或」,把持不定,十五十六、七上八下。 國君說:「這是我國最好的酒,你喝吧!這是我國最好聽的音樂,好聽嗎?這是我國最美味的肉,都是給你吃的,快吃吧!」 下一講:殷海光的人與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