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革命運動中的孫中山計功程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對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孫中山是革命運動的領導者。我們不妨從三個具體角度說明這一個角色。其一,建立革命組織。1894年底,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起成立興中會,次年於香港設立總部,並與輔仁文社合併,成員多為廣東人。至1905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和光復會,於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打破地區形式,凝聚分散的革命力量,成為全國性的革命團體,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

其二,提出革命口號。孫中山在興中會時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至同盟會時期,口號修訂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其後在「民報」把口號整理為「民族、民權、民生」,成為三民主義的雛型。孫中山提倡民主政體,為革命訂立清晰的目標,這些簡明的口號有助民眾對革命的理解與認同。

其三,發動武裝起義。興中會成立不久,孫中山以香港為後援地,發動廣州起義,五年後又發動惠州起義,加上同盟會時期,孫中山先後於南方發動十次起義,其中以1911年初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最震撼,犧牲甚大。孫中山組織多次武裝起義,雖然都是失敗告終,但產生宣傳效果,漸被國民所認同,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奠立基礎。

孫中山手書的同盟會口號

孫中山手書的同盟會口號

或說孫中山只是革命領袖的其中一位,他們所發揮的領袖角色其實大同小異。以黃興為例,黃興組織華興會,提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口號,發起長沙起義。同盟會成立時,其地位僅次於孫中山。孫中山長期在外地,總是遙距指揮,但黃興卻長期留在國內,負起實際的指揮工作,黃花崗起義由他在場領導。

當然,革命運動的成功,不能由孫中山一人獨佔功勞,而是眾多革命領袖的努力的成果。除了孫中山與黃興外,宋教仁、蔡元培、秋謹、徐錫麟、孫武等都功不可沒。然而,孫中山作為公認的革命領袖,不是後世給予的虛榮,而是反映在當時革命派的表現裡。其一,同盟會成立時,黃興推薦孫中山為首領,沒有受到很大的異議,其二,一些不是由同盟會發動的起義,起事者也會高舉孫中山的名義,其三,武昌起義後,革命派等候孫中山從外地回國主持大局。

孫中山在那個時代,是最具名氣的革命領袖,除了他在領導革命的角色外,還有他的「海外」角色,這正是他較其他領袖更獨特的貢獻。孫中山在香港及美國接受教育,能以英語演講及遊說,加上1896的「倫敦蒙難」經歷,孫中山被西方傳媒報導而被廣泛認識,成為革命的象徵,有不可取替的重要性。

孫中山奔走於海外各地,足跡遍及歐美及東南亞,透過演講及辦報等,宣傳革命,又為革命籌募經費,喚起華僑的支持,又招募志士,吸納留學生加入革命行列,又積極爭取列強對革命的諒解。這都成為革命活動的堅強後盾。或許孫中山被指責只靠「一張咀」,但那份政治魅力,卻真實地有助他凝聚不同革命力量,平衡各派利益,成為共同領袖。

raw-image
香港有不少地方樹立了孫中山銅像
上排從左至右: 香港大學, 嶺南大學, 中文大學,
下排從左至右: 教育大學, 孫中山紀念館, 中山紀念公園

討論孫中山對革命運動的貢獻,有一項是值得商榷的。或說孫中山能放下個人利益,把權力交給袁世凱,以交換宣統退位,以和平手段完成革命。從客觀的描述,孫中山的決定的確完成了革命的目標,屬於「貢獻」,但這個「貢獻」似乎是審時度勢的被動結果,一則,袁世凱是擁有軍力的實權派人物,孫中山沒有說「不」的條件,二則,當時革命黨人的確對袁世凱寄予厚望,認為他有能力帶領中國從帝制走進民主政權,把袁氏描繪成大奸角,是袁氏稱帝被顯見後的改變。

從前,即十多二十年前,香港的中學生每有甚麼「最欣賞的歷史人物」,「最崇拜的偉人領袖」之類的選舉,孫中山總會居於首席,高票當選。時代變了,孫中山的「容貌」已漸漸模糊。這種走下「神壇」的過程,如果沒有走進鐘擺的另一端,以挖苦「威權人物」為樂,這也未必不是好事,讓我們可以更公允地評論一位歷史人物,不隨便扼殺孫中山的貢獻,同時毋須忽略其他人來襯托出他的偉大貢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2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Wai S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時代的歷史背景,正是清末民初留洋軍事菁英們的報國時機,但他們留學所受知識分子與現代專業軍人的雙重教育訓練,以及他們所恪守的「軍隊國家化」現代軍人信念,使他們與當時仍保有封建舊習的軍閥體制產生衝突。
Thumbnail
大時代的歷史背景,正是清末民初留洋軍事菁英們的報國時機,但他們留學所受知識分子與現代專業軍人的雙重教育訓練,以及他們所恪守的「軍隊國家化」現代軍人信念,使他們與當時仍保有封建舊習的軍閥體制產生衝突。
Thumbnail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Thumbnail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其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Thumbnail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每當我們聽到中華民國國歌時,大家腦袋裏頭想到的,通常是孫中山。但殊不知,這國歌的歌詞背後卻藏了一個人的影子,那就是汪精衛啊!
Thumbnail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每當我們聽到中華民國國歌時,大家腦袋裏頭想到的,通常是孫中山。但殊不知,這國歌的歌詞背後卻藏了一個人的影子,那就是汪精衛啊!
Thumbnail
歷史文獻  #中華民國是建立政權不是建國 (歡迎自由取用♡ 圖片依序說明如下) 1. 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示的誓詞。第一句話是「顛覆滿清專制政府」,這是顛覆政府而不是消滅國家喔!然後第二行說「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兩百餘年」,說的就是孫文清楚知道清帝國就是中國且專制政府實施了兩百餘年喔!國
Thumbnail
歷史文獻  #中華民國是建立政權不是建國 (歡迎自由取用♡ 圖片依序說明如下) 1. 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示的誓詞。第一句話是「顛覆滿清專制政府」,這是顛覆政府而不是消滅國家喔!然後第二行說「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兩百餘年」,說的就是孫文清楚知道清帝國就是中國且專制政府實施了兩百餘年喔!國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共產黨奪權之路  Ⅱ  1927年 潛伏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北伐軍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國民黨展開清黨行動前夕,決定孤注一擲在江西南昌發起武裝叛變,9月下旬被擊潰,這支叛變隊伍是中共第1支武裝力量,中共將這場失敗的叛變稱為「南昌起義」,並將8月1日訂為中共人民解放軍「81建軍節」。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共產黨奪權之路  Ⅱ  1927年 潛伏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北伐軍內部的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國民黨展開清黨行動前夕,決定孤注一擲在江西南昌發起武裝叛變,9月下旬被擊潰,這支叛變隊伍是中共第1支武裝力量,中共將這場失敗的叛變稱為「南昌起義」,並將8月1日訂為中共人民解放軍「81建軍節」。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冒險?去冒原本不需要冒的險呢? 在別人眼裡,是危險、是不理性,做了會死。 在個人心裡,是召喚、不能理性,不做白活。 理性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不理性的人偏要讓世界適應它,而世界的進步取決於不理性的人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人會冒險?去冒原本不需要冒的險呢? 在別人眼裡,是危險、是不理性,做了會死。 在個人心裡,是召喚、不能理性,不做白活。 理性的人讓自己適應世界,不理性的人偏要讓世界適應它,而世界的進步取決於不理性的人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隨著國共合作的開展,國民黨跟著改組,讓國民黨變成「有蘇聯特色」的近代政黨。當中包括政治與軍事一體化,建立中央集權。改組後,原先盤據於廣東的國民黨,逐漸向外擴展。新生的共產黨也藉機拓展勢力。雖然改組令國民黨狀大,但同時令出國民黨出現獨裁性格,排斥其他勢力,國共兩黨皆有此特色,這後來演變成為國共內戰。
Thumbnail
隨著國共合作的開展,國民黨跟著改組,讓國民黨變成「有蘇聯特色」的近代政黨。當中包括政治與軍事一體化,建立中央集權。改組後,原先盤據於廣東的國民黨,逐漸向外擴展。新生的共產黨也藉機拓展勢力。雖然改組令國民黨狀大,但同時令出國民黨出現獨裁性格,排斥其他勢力,國共兩黨皆有此特色,這後來演變成為國共內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