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連怎麼複雜都想不到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身為一個幾乎任何空當就會開始聽Podcast的重度使用者,常常會在不同節目或訪談中尋找寫作的靈感。
這次聽了《星箭廣播 EP.145
對網路的幻滅(ft. 李如一)》內容,時間拉回十年之前當時人們是怎麼看待十年之後呢?
一名PTT網友詢問MAC播放CD音樂的軟體,底下某一個留言問『怎麼不直接把CD裡頭音樂轉檔播放就好』
『我只是想麻煩一點,像以前那樣光碟機播放,然後光碟聽就這樣的想法而已』
身為一個80年代出生的小孩,這段成長過程伴隨著大量科技的演進,經歷過卡夾錄音機到CD Player、MP3到串流,因為資訊相關的學經歷,被科技推著走享受著每個時期演進的便利,成為生活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這部分慢慢成為習慣,習慣簡化與便利帶來的頻率迅捷反饋。刻意複雜這件事似乎成為一個反對黨的說詞。
『可不可以說重點?這太複雜了吧?沒有其他簡化一點的方式嗎?』
這讓我回想起十幾年前買來,直到現在卻一直沒看完的書《網路讓我們變笨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想想這十年來讀不完這本書的最大原因,可能是自己就是網路時代下的重度使用者,工作、生活、娛樂、交通,甚至倒個垃圾也要查詢一下幾點?在哪邊?有垃圾車,這種便利又立即得到回覆的日子,不知不覺取代了以前去帶陌生的外縣市得要先去便利超商買份當地地圖的麻煩生活模式。
回到星箭廣播節目中聊到的《Don't Let Me Think》,這本當初我們學習網頁設計奉為圭臬的重要書籍,裡頭不斷的重複一件事『簡單直覺』,可以讓人點一次就解決的,不要讓人點擊兩次。
還記得十年多前Facebook在台灣興起是為了一款種菜偷菜遊戲,當時更勝於Facebook的社群平台反而是界面更加簡單的Plurk。
十年之前簡單直覺設計的觀念還非常新穎,但十年之後的我們已經深陷這種設計帶來的強大制約力,不斷在追求怎樣讓受眾可以在第一層思考就做出選擇,好讓你能多留一點在網站使用上。
瀏覽時間、眼球停留這個觀念,十年之後已經深植到不僅是資訊相關從業人員,到一般民眾、50年代以前的長輩們也能理解這對目前這時代有多重要,只是十年之前我們從部落格、網頁的設計慢慢延伸至十年之後的影音社群時代。
社群媒體、App這些在十年前發酵的網路產品都繼承這想法,像達爾文進化論不斷地演化。
十年之後Youtube帶來的影像自媒體普及,開始了嚴謹設計影音每分每秒的感官回饋,直接又快速的滿足感越來越容易被打到,也一再加強期待,不可否認的我們就想要更多、更快。
不過另一方面,身為人類的我們除了渴求社群與流行的共同連結,相反也渴望與眾不同的優越感、個體努力過程的被肯定,於是創作不僅僅要有簡單、直覺、暴力反饋目的以外,擁有複雜儀式感的相關產業也因應而生。
在Youtube上看廚師處理複雜工序的餐點、極難達到的旅遊Vlog、幾分鐘看完一本書或電影,這一系列需要時間、技巧與經驗養成的紀錄創作越來越受歡迎,似乎透過剪輯、拍攝讓原本觸不可及的知識變得不再艱難異常、耗工費時,在受眾與創作者中建立一個看似簡單直覺卻又複雜卓越的滿足矛盾。
簡單回顧了這十年來受網路影響受眾與創作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後,重新翻閱了這本2010出版的《網路讓我們變笨》,十年之前的學者是怎麼想像、描述十年之後呢?
第五章有提到關於電視收看率與網路使用率的關係,很有趣的在當時網路使用率不斷攀升向上的同時,看電視節目的時間並沒有下滑,反而是持平或跟著一起上升,十年之後很難想像,想想自己有多久沒看電視節目了?
畢竟當時網路雖帶來強大的互動性,但對於共同影音題材的最大來源還是電視公司製作的節目,當時這種高度重疊性讓每個人可分配時間大大改變,相對的紙本閱讀時間是第一個被割捨的。
十年之前數位化帶來的衝擊,先改變了文字媒介,媒介與媒體之間的界線當時就開始模糊甚至漸漸消失;十年之後,我們習慣了閱讀數位文字媒介,緊接著我們也割捨了電台、電視媒介,有了Podcast、Youtube、Netflix、Twitch。

我們用一個全功能的工具取代眾多單一功能的工具。


在發行商眼裡,數位製作、發行的經濟效益幾乎比先前來得更優、消耗的成本卻更少,在資本主義無法遏止的邏輯上看來,所有媒體公司都將透過網路發行數位版本,消費者未來的成長性也都會集中在網路上。
這點十年之前確確實實的預測了現在的趨勢,未來知識與文化存在在萬用媒體的數位檔案裡。

新媒體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他會不停壓迫舊媒體,直到它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型態或定位。

書裡談到的是紙本與報業,記得當時還在唸圖資的我,教授也常常把紙本未來拿出來討論。裡頭聊到紙本裡頭註解這用法,在網路媒體的套用下變成『超連結』呈現,大大的改變我們閱讀時腦袋的體驗。
超連結不只有跟註解這種『指向』說明的功能,更多的是把我們『推向』另外相關文本去;本是單一對瀏覽文本的幫助,卻了帶來了干擾,相互牽連無法分割。
裡頭談到除了超連結以外,還有一點逐漸減弱我們對單一文本的注意力。
『線上資源的便利搜尋性』,我們不只在單一文本的超連結上跳躍,也可以輕易的在各種數位文本之間來去自如,好像奇異博士的傳送門,我們只想到我們想得到的地方去。
不再將注意放在文本傳達的意思,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搜尋強烈的字眼或段落,線上作品也變得有點支離破碎。
十年之後,發覺自己深深受到當時就開始的這種數位文化影響,開始習慣在同一段時間收集多樣的資訊,「分心科技生態」一詞在當時就被科幻作家多克托Cory Doctorow提出,我們開始享受在閱讀、聆聽、觀賞之間來去切換的方便,不必像過去那樣得必須開啟另外一個電器,不必在一堆書籍跟唱片中尋找當下想要的滿足。

容易取得時,我們通常偏好簡短、有甜頭、輕薄的資訊。

這章最後聊到創作方面,十年後在大家頭腦逐漸適應資訊交織的思考模式後,廠商為了迎合顧客的期望、日漸縮短的注意力與搜尋引擎的優化,也開始對內容設計產生質變、分割。
這本書當時提到的是「分別計價」,音樂被拆開單曲販售、報章雜誌文章被單篇購買閱讀。
十年之後看來,分別計價被廣泛應用在一些遊戲跟影音服務上,不過近幾年訂閱制興盛,在想很大的原因是數位化門檻的再次降低與競爭大幅提升,為了能更好吸引與制約顧客產生的變化,或許在往後十年看來訂閱制也會產生變革。
最後聊到十年之前的之前『圖書館』,圖書館是種更早期的科技媒體,公共圖書館可謂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資料伺服器。
社群與科技的發展改變人類看待跟需要資訊的模式,這態度與偏好不僅影響發行商,也會具體的表現在圖書館設計上。
過去自己青少年時期長時間泡在圖書館翻閱各種書籍、吸取各種不同類別的資訊,裡頭提供的電腦也僅供查詢書籍目錄;而十年之前圖書館開始提供免費上網及公用電腦的服務,連線網路電腦居中放置,書籍印刷資料放置在兩旁書櫃。
十年之後圖書館更增添了影音閱覽區,本來規劃上網瀏覽的電腦也如同早期書籍印刷資料,被安置在邊角、樓梯走道旁,圖書館的空間配置強烈體現新媒體帶來的景觀。

需求可立即性地被滿足帶來的創作,十年之間塑造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循環體系。
十年前網際網路似乎並沒有強迫我變更思考習慣,但十年之後我確確實實因為自身使用網路而帶來思維上的變化。












































































































































































































































































































































































































































與貓一起疑惑?一起抱怨?一起莫名其秒的人類觀察日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近突然想把往年幾乎都只放在手帳裡的每日一曲整理成線上串流歌單,比起是為了能想聽就聽,或許是更想看看自己都聽了些什麼,也因為一次整理了連續幾年的記錄,發現有些歌裡真的藏著那些時空切片。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常常覺得現在這世代開直播的人自然而然的做直播這件事,從一開始不明白的這東西誰看,到現在自己只看人開直播,我分析了我這時間的轉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近突然想把往年幾乎都只放在手帳裡的每日一曲整理成線上串流歌單,比起是為了能想聽就聽,或許是更想看看自己都聽了些什麼,也因為一次整理了連續幾年的記錄,發現有些歌裡真的藏著那些時空切片。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常常覺得現在這世代開直播的人自然而然的做直播這件事,從一開始不明白的這東西誰看,到現在自己只看人開直播,我分析了我這時間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