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說:流量時代需要的資訊實踐

前圖紙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去說:流量時代需要的資訊實踐〉2024-05-20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就像過去曾經提到過的,書籍被摘出其中的一篇或甚至半篇,換上網站自己根據SEO或其他原因制定出來的標題,成為網路這本大書的其中一頁。世界角落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也是如此,它因為符合某種特定價值觀所以被帶到我們面前。


  譬如不久前提過的「奈及利亞棋手,為非洲平民窟教育做募款」,它有著很棒的勵志面向、同時符合人們對於第三世界的想像,但這不是事情的全貌,又或者說,事情絕對有其他面向可以被關注,但我們觸及不到,除非我們真的去朝當地主動探索。

 


  另一方面,在流量公司、公關公司、媒體公司、廣告公司等種種在網路風向時代上擁有相關專業的人士的努力下。我們能接觸到什麼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控制的。雖然在民主國家中,多數的言論不至於完全被封鎖,但一些人的手中握著水龍頭的開關,什麼事情要被用最大的管線輸送、什麼事情只被允許一滴一滴地流,一點也不是公正的。

 

  事情的重要程度和它們在網路上瘋傳的程度顯然不該是同一回事,但如今後者卻能強烈地影響前者。公眾人物,無論是網紅、傳統演藝明星還是政治人物,人們被迫跟著流量來說話、跟著輿情擬定自我行銷與政治攻防的策略,甚至樂在其中。

 


  一定程度上,這是無可避免也無傷大雅的事情。就像電視辯論讓長相好看與口才出色的政治人物更容易獲得選票,去借助時代、科技與新媒體的力量無可厚非。然而,當一些本應該對世人呈現真實的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也開始為了流量將內容掐頭去尾、甚至塗抹刪改時,那就無疑是一件道德問題了。

 

  尤其,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別無選擇地只能聽到片面的資訊、別無選擇地不可能看見任何一件足夠大的事情的全貌。我們只能盲人摸象,所以我們需要嚮導。但那些最可惡的人在做的事情是:他先用權謀讓你來相信他是一個好嚮導之後,開始大手大腳地欺騙你。只要你夠盲從,他就能不斷地從你這裡拿到好處,甚至以此增加他的影響力。

 

  這件事可以是無解的,因為摸到尾巴的人無法不相信大象像條繩索,如同摸到耳朵的人「它明明像把扇子」的大聲咆嘯。但另一方面,它是有解的,在民主的制度下,只要我們容許每一種觀點充分表達,我們就能夠一片一片地拼湊出大象的全貌。甚至,有人用的是觸覺、有人用的是聽覺、有人用的是嗅覺。我們能「看」到的,可能甚至比我們一開始想要的還要遠。

 


  不要停止訴說、不要停止談論。只要我們不停地去說那些我們覺得重要的事,那些訴說會形成一股力量,或庸俗一點地說--成為一股流量。當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被談論地足夠多之後,世界就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而活在世界上的其他人,也不知不覺開始對此有新的認識。事情在其他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就這麼地得到了提升,無論它一開始和傳播的程度該不該是同一回事。





延伸閱讀: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News is in the Bin:過剩的、娛樂的、價值隨機的資訊〉

〈起身面對無法可管的網路媒體〉

〈「好好說話」與對更好社會的想像力:關於苗博雅與統神的對談〉

〈Veil of Omniscientia--全知之幕〉

〈奈及利亞棋手的西洋棋馬拉松〉

24會員
334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