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
桐壺去見皇上的路上,必須經過許多嬪妃的宮室,嬪妃因為眼紅而設計她,例如將走廊兩頭封鎖,諸如此類。皇上看到後,更加憐憫,乾脆直接接她同住,不必再勞頓往反。
如此似乎解決了問題,然而皇上是遷走自己所住的清涼殿的女僕去往別處,以此騰出一個房間。那位女僕自然懷恨在心,桐壺又增加了一個敵人。作者雖然只說了女僕的恨,但我們實在可以聯想到,其他嬪妃想必妒意又更深了吧。
皇上對桐壺的愛,也表現在小皇子身上,小皇子三歲的穿裙儀式,排場不亞於大皇子,這在講究階級分明的時代是有所逾舉的,因此惹來了種種非難。但在非難的同時,凡是見過小皇子的人,看到他的容貌、儀態之美,竟又不忍非難了!這種反差帶來了很有趣的閱讀效果。此外,從開篇到第三頁,都沒有描寫過桐壺的模樣,只說她「品格高貴」,然而藉由描寫小皇子的儀容之美,讀著竟也覺得:「桐壺大概也是這樣的美人吧!」比起直白地描寫,作者這樣的手法似乎顯得更高明了。
在這裡存在一個時間問題,小皇子三歲那年舉行穿裙儀式爾後下一段說:「這一年夏天」,這指的是小皇子三歲那年嗎?
這一年夏天,桐壺覺得身子不好,想回娘家休養,皇上卻不允許。從這裡可以看出皇上儘管憐愛桐壺,但更像是對「所有物」的愛,而不是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愛的。其實桐壺近幾年常生病,雖然文本沒有說,似乎是這一次才提出「回娘家」的要求,可見這次較不一般。果然,沒幾日,衰弱得特別快。如此,皇上竟然也不快讓她回家,而直到桐壺母親哭哭啼啼乞求,才準放行,但皇上打算把小皇子留在身邊,桐壺自己回家。
讀到這裡,似乎要放下一顆為桐壺擔憂的心了。豈知桐壺來不及出宮,已病重得「不能答話,兩眼失神,四肢癱瘓」,這突如其來的噩耗,真地帶來戲劇性的效果。
直到這個時候,作者才第一次描寫桐壺的外貌:是個花容月貌的美人。作者大概是為了加強桐壺病重的強烈反差。
皇上看此情狀,竟又不忍放她回娘家。皇上提到兩人曾立下的「大限若至,雙雙同行」的盟誓。桐壺似乎也覺得沒有回家的希望了,作者寫她「深感隆情」,但我們讀者總感到有些無奈的意涵。
很奇怪的是,前面說桐壺病重得「不能答話」,此刻竟能給皇上吟詩,莫不是迴光返照,用盡生命的最後一點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