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舞台成為儀式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試評出版品《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

族人耕作的勞動的這片土地,乘載著大量的族群傳統知識,而這一塊塊的田地有如一本本的無字之書,族人透過勞動,以口傳方式閱讀與歌唱著這本書。~高婌娟
世代之聲系列的現場影音紀錄
原住民歌舞從傳統的演出空間進到了現代的劇場,可以推至1993年國家劇院的鄒族舞樂的製作;到了1995年台灣百年音樂『天籟之聲:原住民歌謠』系列音樂會中邀請各種族群的原住民族參與,劇場型態展演甫開始被原住民族認識,因此出現了透過文化再製的概念,以及傳統如何融入大社會環境,又如何獲取商業和政經等相關資源等議題,此時原住民的歌舞正式進入了舞台化的進程。
1998年,《Tsou。伊底帕斯》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力。一方面,節目透過挪用鄒族傳統戰祭儀式歌謠與儀式,共同創造出屬於鄒文化的伊底帕斯人物,是由原住民族與漢人共同將傳統藝術推向了現代劇場的首例。另一方面這場展演是鄒人與漢人共同進行的文化再製與新創作嘗試,因此賦予在復振或保存傳統文化之外,另一層次的美學意義:在傳統表演藝術純粹「藝術性」探索個人意志或命運的終極目標之外,原住民傳統舞樂帶來了對人類本性的思索與人類生存之「群體目標」。
本劇為2017年10月27日於台灣戲曲中心演出,是由杵音文化藝術團與臺灣音樂館的共同合作,將族人在耕作勞動時的口傳音樂,改寫創作為一齣具四幕戲的音樂劇場。全劇除了著重在佈景上展示阿美的「土地場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於馬蘭阿美音樂的再現。劇中的敘事模式以歷時性描述為主,如同說書人說著古老的故事,從楔子中馬蘭阿美的老錄音和老照片回顧,就帶領觀者進入一種象徵古老傳統的氛圍中。第一幕阿美族農耕後的豐收祭,以聲詞為主的歌謠呈現圍圈繞行唱跳的祭祖歌舞,代表祖靈保佑與傳承的文化。第二幕出現日據時代的佈景,並開始出現實詞歌曲,整體凸顯族人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第三幕則進到二戰後,原住民生活回到傳統農耕但科技取代了多數人力,因此人際關係不復從前;最後第四幕則由長輩給予後輩的勸勉,期待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精神長存。
以阿美馬蘭歌謠述說阿美族近代史,除了達到「紀實」的目標之外,舞台表現有幾個不可忽視的特色:
一,全劇幾乎都以素人表演者為主,且在吟唱歌謠時,為了戲劇性而編排了隊形、肢體動作、台步,以及燈光和道具等,然而表演者不自然的動作,代表這些族人並不熟悉劇場與舞台。
二,歌謠形式和歌唱方式皆有編曲與編排的痕跡,例如在歌謠之間由小提琴間奏或更換領唱等變化性做法,但均沒有影響歌謠全曲結構。
三,傳統祭典的儀式部分被搬上舞台,再現傳統祭儀的精神與形式,但侷限於場地的大小而肢體有受限之感。
四,除了無伴奏的歌謠吟唱之外,尚有簡單的對白作為歌謠之間的串接,但都以阿美語進行。
五,戲劇張力都在歌謠與歌謠之間發生,包括個人反思式的獨白,人際之間的肢體動作,以及簡短的小提琴獨奏等。
六,全劇稍微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投影幕並沒有真的和劇情結構緊密的結合,有時有出現讓人不明究理的照片,而有些時候則全面空白沒有影像,使人難以捉模影像到底在述說的內容,最後僅能將他當成一種美感以及歷史影響的展現。
在精緻舞台上,創作者將原住民本應以大地共舞的舞樂,搬到了一個觀者無法直接參與的舞台上,因此觀者能接收到的創作者或阿美族歌謠「真實」的精神,是有待商榷的。事實上,原住民真實的舞樂包含了舞蹈、歌曲、聲詞的吟誦、對唱與答唱的互動、原住民社群間的階級關係、傳承與傳統、男女交合的意象、以及對祖靈或大地的尊重,與信仰的敬虔。另一方面,原始祭場並沒有所謂的觀者,在場的所有人都應參與在祭典儀式中,唯有主動性的參與,才能經歷這一場信仰的洗禮。嚴格說起來,原住民舞樂不是藝術,而是信仰與構通。因此將這些傳統歌謠搬入劇場中,彷彿如神聖內域涉入世俗外域的移動,祭場中原本不分觀者與表演者的型態,成了具有明顯界限的角色;唯獨不變的是,無論表演者或觀眾,都是被動接收者:在祭場土地上,所有人均被動地接收神靈的啟示,而在劇場舞台上,則是所有人皆被動式的接收藝術與美的話語。
節目進行到最後一幕,就展現了這種被動性。當阿美族人吟唱第四幕第二曲的《歡樂歌舞》時,所流露出自然且樂天知命的氣息,影響著觀者產生一股衝動想從觀眾席加入舞台上,加入歡樂舞蹈的行列;此時緊接著《夫妻對唱》一曲,此時表演者從舞台前方進入到觀眾席的走道,滿足了觀者的渴望,也使得舞台和觀眾之間的界線消失了,也使整個廳堂都加入了歡慶儀式的行列中,而觀眾也自然地拍起舞台加入表演中。這說明當傳統儀式空間進到劇場舞台的歌舞活動,仍然有其藝術性。因每一次表演活動應都當下,透過在空間與時間與流動中,觀者與演者(儀式參與者)的互動中,產生了藝術(神靈)自發且主動的「說話」和「揭露」,使觀者演者均接收到無以言喻的訊息。最後,因為這種啟示性,而使得一場表演藝術之後,觀者與演出者都彷彿經過了一場儀式的洗禮,進而重生。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六月底以族語專輯《美感Harateng no Pangcah》榮獲第3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舞思愛釋出收錄曲〈巨美〉MV,邀請一同參與錄製歌曲的原民Cover網紅Ponay卜耐與眾多族人朋友,一起返回舞思愛成長地「基隆奇浩部落」參與MV拍攝。
Thumbnail
舞思愛以母語創作的兩張專輯《那葡萄樹上的女孩》和《美感》,分別於第33屆及第35屆金曲獎奪下「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用歌聲傳遞著家鄉和文化的動人樂章,讓每位聽眾感受到最純粹的愛與感動!
Thumbnail
舞思愛《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專輯設計理念,以紙雕融合阿美族傳統編織手藝為主題,充滿當代阿美族人的生命體悟。透過專輯設計和封底的造型,傳達出代代承傳的概念,呼應舞思愛心中的美,源自於生活的一切。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第35屆流行音樂金曲獎入圍名單於5月16日公布,風潮音樂發行作品總計以六張專輯入圍八個獎項。
Thumbnail
睽違兩年,在去年底推出新專輯《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的舞思愛(Usay Kawlu),承接上一張專輯《那葡萄樹上的女孩》的主題,走入部落的女孩帶領聽者接受文化的洗禮,進一步走入了阿美族生活裡的各種感受。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2024神韻晚會《五千文明再現》介紹以20個精彩節目為主,舞蹈與舞劇節目的場景設置來自神州各地、每個時光。演出團體神韻藝術團,主題復興五千年神傳文化。整個演出內容以中國古典舞為主體,輔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敘述中國一些傳統故事,並融合劇場及表演。觀者對演出呈現技術及劇情詮釋以正面評價。
Thumbnail
「日常」,容易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身邊的無形價值,尤以我開始關注耆老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挖掘歌謠儲存在記憶裡的文化脈絡,是多麼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 「音樂」,究竟與我們的文化有多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我叫馬樂Madal,是一名喜歡學習文化及古調音樂的音樂人、文化人、教育人、社工人等多重身分者,阿美族的音樂是我現階段很重要的生命泉源。本篇透過分享馬樂踏入族語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從古調裡能產出非常多美妙的樂章,跟大家說說我的音樂故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六月底以族語專輯《美感Harateng no Pangcah》榮獲第3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舞思愛釋出收錄曲〈巨美〉MV,邀請一同參與錄製歌曲的原民Cover網紅Ponay卜耐與眾多族人朋友,一起返回舞思愛成長地「基隆奇浩部落」參與MV拍攝。
Thumbnail
舞思愛以母語創作的兩張專輯《那葡萄樹上的女孩》和《美感》,分別於第33屆及第35屆金曲獎奪下「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用歌聲傳遞著家鄉和文化的動人樂章,讓每位聽眾感受到最純粹的愛與感動!
Thumbnail
舞思愛《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專輯設計理念,以紙雕融合阿美族傳統編織手藝為主題,充滿當代阿美族人的生命體悟。透過專輯設計和封底的造型,傳達出代代承傳的概念,呼應舞思愛心中的美,源自於生活的一切。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第35屆流行音樂金曲獎入圍名單於5月16日公布,風潮音樂發行作品總計以六張專輯入圍八個獎項。
Thumbnail
睽違兩年,在去年底推出新專輯《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的舞思愛(Usay Kawlu),承接上一張專輯《那葡萄樹上的女孩》的主題,走入部落的女孩帶領聽者接受文化的洗禮,進一步走入了阿美族生活裡的各種感受。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2024神韻晚會《五千文明再現》介紹以20個精彩節目為主,舞蹈與舞劇節目的場景設置來自神州各地、每個時光。演出團體神韻藝術團,主題復興五千年神傳文化。整個演出內容以中國古典舞為主體,輔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敘述中國一些傳統故事,並融合劇場及表演。觀者對演出呈現技術及劇情詮釋以正面評價。
Thumbnail
「日常」,容易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身邊的無形價值,尤以我開始關注耆老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挖掘歌謠儲存在記憶裡的文化脈絡,是多麼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 「音樂」,究竟與我們的文化有多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我叫馬樂Madal,是一名喜歡學習文化及古調音樂的音樂人、文化人、教育人、社工人等多重身分者,阿美族的音樂是我現階段很重要的生命泉源。本篇透過分享馬樂踏入族語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從古調裡能產出非常多美妙的樂章,跟大家說說我的音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