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給我們的歌是無形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日常」,容易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身邊的無形價值,尤以我開始關注耆老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挖掘歌謠儲存在記憶裡的文化脈絡,是多麼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

這篇作為一個過去我向耆老田調歌謠的心聲,從一個訪談Podcast節目裡節錄一些文字重點,進行傳承部落歌謠的重要性。本篇以「唱Vuvu的歌4」收錄馬樂Madal向耆老採集的歌謠組曲「長者的歌Litengay a radiw」為例,輕鬆聊歌謠、認同、音樂的一些想法。相關文字節錄,可點擊以下照片Podcast連結,就可收聽全部訪談內容唷!

(本篇僅節錄馬樂部分文字,進行一些思考的交流對話。)

*註:以下文字節錄至Podcast「超人醫師加油站 EP142

這首歌叫甚麼名字?

這首歌我給它命名為『長者的歌Litengay a radiw』,其實它是三首部落的生活古調,變成一個組曲,都是過去那些部落耆老們常唱的歌,而且是只有停留在耆老們身上,我們這些小朋友其實是不大會唱,後面田調完之後,我們才一直把它朗朗上口,唱到膩這樣,唱到膩的原因是想要把它非常熟悉之外,就是想要『加長古調的年紀』,所以我們教到更年輕的小朋友身上,只要多一個更年輕的小朋友會唱,其實那首歌的年紀就會變長,這有一些故意的行為在裏面,但其實目的是傳承啦!

傳承的多元途徑

走入學術領域的原因,我有想到一個點是,我們原住民族的音樂,它還可以用什麼形式去做一個表達,當然『說』跟『唱』是其中一個,但是我們好像蠻少自己的族人,在學術界做音樂上的詮釋,所以,我就在想老人家那麼多豐富的智慧財產,在傳唱這件事情上,影像的紀錄其實非常多,文字的紀錄就少了一點點,過去我們也常在音樂的裡面,看到弱化的現象是,他們認為原住民族是沒有文字的,但文字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像是歌詞,或是中文的文字跟族語的文字去做紀錄,我想到了這個點後,就覺得說我就要把這些音樂的東西,想盡辦法帶入到不同的領域去做流動,我所謂的流動是把這個知識流動到不同的場域,當然音樂的場域一定要有,那另外一個音樂學術的場域,我希望是也能在這個領域讓大家看見,多一個眼睛,就會多一個關心,多一個關心,就會讓那傳承的力道再更大一點,當然我們就是透過不同的角度,內部的也做,外部的也做,這個可能就會是比較全面性的文化傳承。

音樂對青年的認同流動

當代的青年身上流著血緣非常多,所以我們不能用單一的一個角度說我是阿美族,我就忘記我另一個族群的身分。這個是當代青年認同的議題上最困難的困境,那音樂是很好認入門認同自我的一個方式,像是音樂我覺得是最溫柔的抗爭,所以,我很喜歡用音樂去表達自己內心對於傳承跟文化的價值的原因是這樣,因為音樂用唱的,看起來好像不是在做任何什麼的行為,但其實它就會渲染到你所有整個身體行走的感覺。

採集歌謠真正的目的

過去10幾年前在採集,那時候在自己的認同上多一點努力的時候,那時找耆老們採集,他們有點畏懼,他們看我們年輕人平常也沒有在唱,但對他們來說習以為常,我們突然變成要去跟他們學的時候,他們就像說我們要幹嘛?我們也沒有特別要幹嘛?我們就只是特別想要學他們的東西,就覺得大家好像就都在講認同,我們自己族群是什麼?怎麼都不會?我們很常聽到這種對我們標籤的話,後來才積極的去學。後來學了第一次、第二次之後,耆老們就想說我們怎麼會唱,怎麼很像唱的也還可以,也還沒有說很好聽喔!就是我們聲音好像也還可以這樣。到後面就開始加入了一群人,來這個部落裡面學習,當下老人家看到一群陌生的人,過去部落都是封閉的,不太有外面的人進來,一進來之後他們就會有點擔心說,都會有很多的心理障礙,就是那種我們的歌被拿走啊!或是什麼的,他們會有這種感覺,然後前面都不太敢唱,大概過了10、15分鐘之後我們先自己唱和練習,然後他們就覺得我們唱的afeas’(阿美語味道很淡,調味不夠的意思),他們本來很縮的坐在旁邊,到後面他們聽到那些音樂是跟他有關,勾起他的回憶的時候,他就想要教我們,他就自動進來了,阿美族本來就有一種習慣,一個人不太敢唱,後來,他就開始cue人家來,旁邊的族人就開始看到怎麼有一群人聚在那裡,就走過去看到有人在唱歌,就越做越多人,然後到後面我們的採集,本來是1首歌,可能就變成10首歌,所以那個在採集音樂的過程我覺得很有趣,是人帶人,以歌引歌,我因為一首歌,就牽起老人家過去的回憶,只要時間、空間、環境都對了,那些回憶全部都會丟回來,所以,到這次我們唱Vuvu的歌,蒙哥就說要不要找我們的耆老們一起來,然後我挑選這次在唱Vuvu的歌的那幾首歌,那時候是一群,但大部分的耆老都已經離開了,所以,我才說我很感動在混完音之後,我是聽到不只我的聲音,我是聽到我過去採集的畫面,它帶給我的是一種記憶、回憶,跟採集當下的感動。

真正的距離,是跟文化的距離

我那時候在內心裡面面對自己的族群文化,還不只有在部落長大這件事情,因為現在的小孩子在部落長大,也跟在外面長大一模一樣,沒有太多差別,現在的小朋友已經到這樣了。那你說都市跟鄉下的小孩差在哪裡?平板就已經打破了那個距離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當代年輕人正在面對文化要去處理的議題,看起來好像有距離,但其實大家的距離好像根本就沒差,最有距離的就是我們跟文化的距離。


「音樂」,究竟與我們的文化有多緊密的關係?這從語言的生成,文化的依附,體感與認知,聽覺習慣的形塑,人的加入,與整體社會的互動,讓音樂成為整個動態的集體呈現,這會與生活有關,更與一個族群的集體文化脈絡有關。

從上述文字節錄Podcast的對話文字為例,重新整理一個我長年走入田野地,與耆老、青年、小朋友接觸的觀察與理解。其實,走在這音樂多元形式的年代,我們如何透過不同的音樂形式表述某個議題或故事,都是音樂本身存在的意義。

包含文化的音樂

過去大家對原住民族人的印象,容易框定在「唱唱跳跳」又樂天知命的想像。但就我的理解,其實,我們的樂天知命是經過長時間的勞動與刻苦耐勞之後,所反饋給自己的態度。尤以阿美族人為例,音樂跟舞蹈往往形影不離,當然也有偏靜態或個人式的歌謠,但這也都跟阿美族人的傳統慣習與身體記憶有關,我們真的可以這麼輕易地認為原住民族的音樂這麼淺層嗎?

回顧自己過去與耆老們的接觸,其實要特別詢問或採集到一些歌謠,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情境、環境、時間都要對,才容易憶起一些特定的歌謠,而這些音樂都跟著特定的事件走,必須要對得上時間,才看得見全貌。我們現在所學的原住民族音樂,許多都是片面而零碎的記憶,但這也是時代變遷的洪流下,難以避免的現況。

在當代的青年,從認同自我開始,藉由音樂認識自我的族群,可能族群不只單一一個,在多元族群身分的狀況下,我們如何在當代談論「文化傳承」的議題,確實難度非常高,因為沒有一定的答案。一種途徑是身體力行的參與學習,慢慢找回自己的文化之路;一種則是透過數位典藏紀錄或科技的媒介,克服地緣、血緣或身分多元的困境,慢慢理析出一套對文化認同的自我理解。當然,還有許多種途徑,這兩種途徑是當代青年在處理認同議題上經常流動的做法。

從音樂裡得到認同,對我來說一直以來是最快、最簡單、最能識別的其一方法。因為音樂裡面有語言、文字、歷史脈絡、文化情境、生命故事和一些知識的紀錄,都能用音樂呈現,也能透過音樂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但首要原因是,這些音樂要能看得到文化。

個人對於原住民族音樂的想像

很感謝蒙哥、磊磊姊和芝安一起上Podcast,讓我吐露了一些長年學習古調的心聲,以及一些文化實務現場的觀察,再透過現代音樂科技與多元音樂風格的融入,將音樂作品盡量包含過去與現在的縮影,溫柔的詮釋於歌曲的表現上,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種唱歌傳遞訊息的方式,更是一種我不刻意改變某些思維,但可以增加不同思考與想法的一種途徑。在當代,這便是我想多點著墨讓音樂更賦予文化意涵的想法,包容不同的音樂型態,也讓自己的音樂不忘過去,滋長出新的知識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jebaw 惹爆-avatar-img
2024/04/16
小日子可以勝過大日子,珍惜這些平凡的小日子,因為每個時刻都很特別
馬樂Madal-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18
ljebaw 惹爆 小日子真的很能雋永 每個時刻都好珍貴
avatar-img
馬樂Madal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文字書寫世界,我喜歡用平易近人的白話文字書寫,不確定文學性高不高,可能偶爾在文章中也會有「原」式語法出現,但我想透過直白的文字書寫真實的情感,這樣或許更能讓讀者直接吸收我所想表達的思想,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文字書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伸張自身觀點的權利,當然音樂也是,它可以遺世獨立、孑然一身,作者孤芳自賞。也能成為傳唱度高的作品,被眾人解讀,站定作品的歷史定位。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伸張自身觀點的權利,當然音樂也是,它可以遺世獨立、孑然一身,作者孤芳自賞。也能成為傳唱度高的作品,被眾人解讀,站定作品的歷史定位。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在台灣這片珍貴的土地上,有著許多不同背景的語言與文化,隨著時間不同地向前走,這些不同語言也與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元又有趣的融合與碰撞。今天,就一起來聽聽看這些音樂人如何將自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曲風交織成一首首動人樂曲吧!   ➤ 曾立馨《轉來的路》:與北管文化交匯的五年光陰 https://w
Thumbnail
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一首歌......一段回憶,並非無情,只是想不起來位和執著,但等到想起來時還來得及嗎?
Thumbnail
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一首歌......一段回憶,並非無情,只是想不起來位和執著,但等到想起來時還來得及嗎?
Thumbnail
我把對屁孩和情緒妖獸的氣化成了一首歌了~要聽歌在這 菜就多練,輸不起就別玩, 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都偷開外掛了,你還真敢講。 差就多練,只要沒掛就再拚, 過去就過去,未來是未來, 聽老師的話,你要記在心上。 我是老師,不是司機老王, 不然就叫老爸,這樣還好聽一點, 我
Thumbnail
我把對屁孩和情緒妖獸的氣化成了一首歌了~要聽歌在這 菜就多練,輸不起就別玩, 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都偷開外掛了,你還真敢講。 差就多練,只要沒掛就再拚, 過去就過去,未來是未來, 聽老師的話,你要記在心上。 我是老師,不是司機老王, 不然就叫老爸,這樣還好聽一點, 我
Thumbnail
小時候與唱歌相關的如夢似真記憶永不褪色,回味這些美好時光,讓我輕鬆自如又充滿歡樂。從童年到成年,唱歌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從過去的比賽與演出壓力,到如今的自在隨內心,唱歌的感動也轉移到另一個層次。哼唱時的自由與歡樂,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Thumbnail
小時候與唱歌相關的如夢似真記憶永不褪色,回味這些美好時光,讓我輕鬆自如又充滿歡樂。從童年到成年,唱歌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從過去的比賽與演出壓力,到如今的自在隨內心,唱歌的感動也轉移到另一個層次。哼唱時的自由與歡樂,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Thumbnail
「日常」,容易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身邊的無形價值,尤以我開始關注耆老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挖掘歌謠儲存在記憶裡的文化脈絡,是多麼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 「音樂」,究竟與我們的文化有多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日常」,容易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身邊的無形價值,尤以我開始關注耆老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挖掘歌謠儲存在記憶裡的文化脈絡,是多麼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 「音樂」,究竟與我們的文化有多緊密的關係?
Thumbnail
在一個偶然之間,我們聽見一首歌,霎時思緒全湧,一時百感交集。不是因為那一首歌有多麽的動聽, 而是它可能連結了一個人、一段感情又或是一場際遇......
Thumbnail
在一個偶然之間,我們聽見一首歌,霎時思緒全湧,一時百感交集。不是因為那一首歌有多麽的動聽, 而是它可能連結了一個人、一段感情又或是一場際遇......
Thumbnail
賊賊覺得農村武裝青年這張專輯雖然是寫給孩子與自己的情書,但也是給正在當父母的朋友們另外一種與小孩相處的角度,以及我們他如何陪伴一個人走出屬於他自己(沒有被逼迫)的人生路。(畢竟前世代的我們大多不是走自己要的路)
Thumbnail
賊賊覺得農村武裝青年這張專輯雖然是寫給孩子與自己的情書,但也是給正在當父母的朋友們另外一種與小孩相處的角度,以及我們他如何陪伴一個人走出屬於他自己(沒有被逼迫)的人生路。(畢竟前世代的我們大多不是走自己要的路)
Thumbnail
致力於推廣母語的公視台語台,自去年(2023)起,改辦理徵選新的「創作童謠」,除了將當代文化注入歌曲外,貼近生活的作品也能鼓勵孩子利用音樂認識母語,培養老師與家庭的母語教育,這樣的舉動宛若開啟了一場「新台語兒歌運動」。
Thumbnail
致力於推廣母語的公視台語台,自去年(2023)起,改辦理徵選新的「創作童謠」,除了將當代文化注入歌曲外,貼近生活的作品也能鼓勵孩子利用音樂認識母語,培養老師與家庭的母語教育,這樣的舉動宛若開啟了一場「新台語兒歌運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