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味道,脆弱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有一個案例,鄒族因為原本居住的土地,已經不屬於他們,被發展成觀光景點。他們每年要祭拜祖靈的時候,還沒被觀光客驅趕,認為阻礙交通。政府每年給他們補助,也希望他們搬走。但部落耆老,寧願不要錢,也不肯讓步。

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搬家是困難的事?不祭拜祖靈為什麼不行?或是,為什麼一定要在那個地方祭拜?向不同民族的人解釋文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如同我們無法了解希伯來人為什麼橫跨百里也要到哭牆,傳說中的應許之地。那不就是一面牆嗎...

我們透過自己的文化來去思考看看。大家常常說年味越來越淡了,歸根究底的原因,卻很難描述一二。可能是,因為環境鞭炮變少了?可能是,因為塞車不太回家了?可能是很多很多的細節遺失了。所以...味道變了。

文化是一種味道,你無法用言語來去說明什麼叫這個文化,什麼是那個文化。可是正因如此,文化特別容易在一次次,很有道理的妥協中,逐漸消失與淡化。鞭炮減少很合理、塞車沒必要大老遠回去,平常也可以回去很合理。文化就是這麼脆弱,原住民文化亦是。

水田部落,因為土地被外地人使用,種植作物使用農藥,導致水源無法直接飲用。現在人,使用自來水,使用煮過的水就好了啊,這件事有這麼嚴重嗎?水田部落在他們的族語中,代表水源豐沛的地方。他們的生活圍繞著那條河,洗衣服、飲用水,嬉鬧、談笑。這些東西換地方,不行嗎?可以,但是,味道不一樣。

我沒有老家的概念,因為我生活在北部,工作也在北部。可是,我有很多朋友有老家的概念。他們會想家,回到老家的精神狀態都不一樣。都在台灣,生活有差很多嗎?其實沒有,但是會什麼會想回家?很難清晰得給出標準答案。

那條以前上學都會走的路、那班學生時代都在等的公車、那家曾經和朋友一起打鬧混時間的商店。

我想,是,味道吧。

所以對於水田部落來說,不在那條溪生活,沒有不行,也活得下去。但,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寫到最後,老實說,我依然很難完全感同身受。但,我希望有些人能夠感同身受。希望鄒族無法祭拜祖靈,寧願不要錢也要捍衛的文化與回憶。或是那是他兒時的記憶,曾一起祭祀的快樂。或許那是構建他的價值觀、人格。那些許許多多,細微卻彌足珍貴的回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麋鹿林-avatar-img
2024/05/08
喜歡這篇文章對文化的珍視。味道失去了,很難再複製回來,即便複製了,總感覺少一味。
David Tai-avatar-img
2024/05/08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殖民地生長,無根的一代,只有世界觀,自稱地球人,從不執著於「土地」。曾幾何時有些事情不明白,經由您的介紹,才終於解開這謎團,「文化是一種味道」,在您的闡述中,味道是由土地衍生出來的,就因為「我們香港人」從來跟土地無關,沒有文化的味道,所以名正言順是「文化沙漠」。但,我們很多人為自己的「地球人」身份感到自豪。
許恒綜-avatar-img
2024/06/22
「那是構建他的價值觀、人格。那些許許多多,細微卻彌足珍貴的回憶。」這亦是造就如今的自己得以繼續存在的根和源。
有些地方被發展成一次性的觀光景點,覺得很可惜。
avatar-img
Samuel的沙龍
90會員
115內容數
除了翻譯各國新聞以外,會將過去演講的一些主題內容放上來。閒暇之餘,分享一些PM心得,歡迎參訪。
Samue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3
探討理性優越感如何偽裝成教導,並提出避免陷入高傲陷阱的方法,包含反思自身動機、多方提問等,以及如何分辨真誠教導與展現優越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1/13
探討理性優越感如何偽裝成教導,並提出避免陷入高傲陷阱的方法,包含反思自身動機、多方提問等,以及如何分辨真誠教導與展現優越的差異。
Thumbnail
2024/06/22
人生有許多的不幸,有些悲傷,你找不到,也沒必要硬加上道理。但你心裡至少,要為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感謝過去一切發生的悲劇。 這篇文想談談「如果」與「覆盤」,我之前一直在想,他們兩者的區別。
Thumbnail
2024/06/22
人生有許多的不幸,有些悲傷,你找不到,也沒必要硬加上道理。但你心裡至少,要為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感謝過去一切發生的悲劇。 這篇文想談談「如果」與「覆盤」,我之前一直在想,他們兩者的區別。
Thumbnail
2024/04/20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2024/04/20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2006年,一場921地震把部落族人給換回部落,而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長林建治,也是當中一員。從零開始,決定留在部落,短期能幫助部落從耆老到年輕族群達到自給自足,長期希望藉由祖先留下來的智慧,建立人和土地的可能性,以永續概念,找到發展和土地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用在一些影響民生的基礎建設,像是道路、鐵路、公園等,或是整片的森林綠意,為民眾保留一塊難得的世外桃源,多虧了前人的高瞻遠矚,後人得以享受前人辛苦耕耘的成果,更有甚者,在既有的基礎上再行發揚光大,把這份成果得以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
Thumbnail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用在一些影響民生的基礎建設,像是道路、鐵路、公園等,或是整片的森林綠意,為民眾保留一塊難得的世外桃源,多虧了前人的高瞻遠矚,後人得以享受前人辛苦耕耘的成果,更有甚者,在既有的基礎上再行發揚光大,把這份成果得以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