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四期】追尋無限的藝術生命──訪小草藝術學院第N號志工秦政德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2017/004《前山報》

◎ 劉羽軒

秦政德高中時代開始爬山,前輩告訴他:「摸到三角點,才是真正攻克了那座山。」。「三角點」是以小豆島花崗岩製成的土地測量標石。19世紀末,日人丈量臺灣領土,立於山頂,作為山嶺的永久標誌。穿越重重困難,去抵達荒涼頂峰,只為找到它的名字,撫摸深深凹陷的刻紋──那或許也像生命的隱喻。
raw-image

小草藝術學院的誕生

1994年,秦政德與文化大學美術系同學成立小草藝術學院。此前,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只會是個純真的藝術家;在此之後,他恐怕難以想像,沒有小草藝術學院的生命景象。

眾人對於系主任長期積累的不滿,在秦政德遭到黑箱退學處分之時,釀成34天集體罷課行動。最終系主任遭到撤換,他復學成功。時光飛逝,夥伴四散了,留下他這名N號志工,沒有第一號,也沒有最後一號,為了感念當年同學恩情,1998年,他印刷第一批明信片,以小草藝術學院之名。

明信片構築的島圖

小草藝術學院明信片,一面是復古圖案,如雜誌封面、卡通圖案、日治時期彩色地圖等,另一面寫有簡短介紹,也許是詩句,也許是短文。全臺獨立書店、藝文相關景點都有小草的蹤影,也可能出現量身打造的盒裝明信片──「島盒」。(例如林語堂故居售有「幽默島」。)

raw-image

當我們談及銷售數字、販賣據點等資料,秦政德總是謙遜地回答:「我不會做生意。大學時候,也沒想到未來會做這份工作。」曾經拓及全臺誠品書店(他笑稱,當時誠品就是衣食父母),也為中正紀念堂「蔣堂」設計多款蔣中正、蔣宋美齡攝像明信片,成為陸客熱門伴手禮。如今,那已是言談中的往事。

打造臺灣圖像基因資料庫

考量圖片解析度、色彩飽和度,結合蒐集古玩的興趣,他大量蒐購原始文件,透過Ebay網競標、託友人自國外帶回等方式,不惜成本,也要將原件色澤,完整再現於世人眼前。例如TIMES雜誌,即便高價標得,仍須忍痛剪下封面,捲入滾筒掃描,才能達到印刷販售的標準。因此,「在外面看到別人用的圖片,我看一眼就知道他有沒有用原件了。」

清領時期地圖、臺灣民主國黃虎旗、日人繪製的草山鳥瞰圖……一張又一張明信片如幻燈片循環播放,足以延展成臺灣的歷史。秦政德說,比起無視某一時代的全部作為,他更傾向於接納包容,相信歷史是層疊累積起來的。明信片利潤微薄,印刷販售的初衷,僅僅是希望象徵臺灣的圖像,可以在更多角落開枝散葉。

測量臺灣的天際線

raw-image

卸下印製明信片的工作,扛起數十公斤水泥、水箱、刻寫山名和海拔高度的花崗岩石碑,登上一座座山頭──這個計劃名為「島穹蒼」,一方面源自他的登山熱忱,幫助山友辨識山名與高度;另一方面,則是操練肉身,試圖在山峰與天空接連之處,描繪天際線的形狀。自2015年設立第一塊石碑「苔隱心徑」,至今已有33塊。

其中,秦政德開心地談起,第一座由當地居民主動聯繫、攜手立成的石碑──「天母山」,海拔176M的小山,是在地人寶愛的家園。2016年暖冬,大人小孩一同著手開挖,在石碑底下,埋入30顆種子、30張寫給未來的明信片。同年仲夏,也由北投醫生贊助,立下象徵當地湯守觀音信仰的「湯守岩」石碑。

草山青常在,雙溪水長流

raw-image

2016年末,經有心人士奔走,岩山里長核可,在復興橋下設立「草山青常在,雙溪水長流」雙面石碑。秦政德並非沒有想過,在自己最熟悉的山坳處立碑,「但是根本不可能嘛!」機緣巧合之下,碑立成了。這是島穹蒼計劃以外,意想不到的果實。

橫跨外雙溪,行經復興橋,銜接仰德大道入山口,就是陽明山的起點。日治時期,人們憑此道上山,赴前山公園泡湯賞櫻;20世紀末,秦政德乘301號公車,沿大道入學。20寒暑忽焉流逝,公車301號已不復見,秦政德仍生活在這座山頭,持續發掘不為人知的覆苔小徑;山也帶領著他,見識藝術行動的有限與無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4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河童喜歡登山,常觀賞MIT台灣誌,劇中曾出現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並不清楚他本業植物學,卻涉獵台灣古蹟古道不同面向的人文歷史調查研究,尤其是他所著的《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一書,替「欽差行臺」驗明正身,值得一提。
Thumbnail
河童喜歡登山,常觀賞MIT台灣誌,劇中曾出現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並不清楚他本業植物學,卻涉獵台灣古蹟古道不同面向的人文歷史調查研究,尤其是他所著的《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一書,替「欽差行臺」驗明正身,值得一提。
Thumbnail
田中是平埔族所建立的漢人聚落,人群聚居在施厝圳,與八堡圳灌溉水「田」區「中」間,就將地名叫「田中央」,日據時期簡化為日本名字「田中」先生的田中。
Thumbnail
田中是平埔族所建立的漢人聚落,人群聚居在施厝圳,與八堡圳灌溉水「田」區「中」間,就將地名叫「田中央」,日據時期簡化為日本名字「田中」先生的田中。
Thumbnail
1994年,秦政德與文化大學美術系同學成立小草藝術學院。此前,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只會是個純真的藝術家;在此之後,他恐怕難以想像,沒有小草藝術學院的生命景象。
Thumbnail
1994年,秦政德與文化大學美術系同學成立小草藝術學院。此前,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只會是個純真的藝術家;在此之後,他恐怕難以想像,沒有小草藝術學院的生命景象。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Thumbnail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從清代關門古道,一窺清朝與日本的原住民治理、中央山脈的百年歷史,與布農族丹社群的古往今來。 《重返關門》,一本以古道為主軸,建構出橫跨百年歲月、堆疊數千呎高的台灣史話;讓我們透過作者的雙腳雙眼,了解國家力量是如何深入山區,看見過去的環境樣貌,並挖掘歷史的真實,認識真正的Taki Vatan。
Thumbnail
從清代關門古道,一窺清朝與日本的原住民治理、中央山脈的百年歷史,與布農族丹社群的古往今來。 《重返關門》,一本以古道為主軸,建構出橫跨百年歲月、堆疊數千呎高的台灣史話;讓我們透過作者的雙腳雙眼,了解國家力量是如何深入山區,看見過去的環境樣貌,並挖掘歷史的真實,認識真正的Taki Vatan。
Thumbnail
豆科木豆屬約有32種,分布舊世界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位在印度,台灣可見蔓蟲豆及亞熱帶作物樹豆。蔓蟲豆全島低海拔常見自生於曠野、荒廢地、路旁、河床地或山坡草叢中,為金門地區一條根藥材重要的來源之一。樹豆是古老的作物,栽培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台灣普遍栽培,並馴化低海拔地區,一起來考古吧!
Thumbnail
豆科木豆屬約有32種,分布舊世界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位在印度,台灣可見蔓蟲豆及亞熱帶作物樹豆。蔓蟲豆全島低海拔常見自生於曠野、荒廢地、路旁、河床地或山坡草叢中,為金門地區一條根藥材重要的來源之一。樹豆是古老的作物,栽培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台灣普遍栽培,並馴化低海拔地區,一起來考古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