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歷史》:人永遠無法從歷史汲取教訓嗎?
方格精選

《為什麼要學歷史》:人永遠無法從歷史汲取教訓嗎?

Kuan-avatar-img
發佈於冠廷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要學歷史》

遺忘歷史的代價

上週,在唐山書店遇見這本書,封面上的提問立刻引起我的好奇:「為什麼要學歷史?」

是啊,相較於其他書籍教你累積財富、職涯起飛或療癒心靈,學習歷史似乎無法為當下的你帶來任何效用、CP 值很低,但歷史卻不曾在通識或博雅教育的課表中缺席,那麼,學習歷史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唯有桑塔亞那的一句名言能為我們解答:

「遺忘歷史的人,註定會重蹈覆徹。」

遺忘歷史的人,會懷念極權政府的統治,認為每個人都能發表高見的社會實在太吵雜,同時卻也忘了,在不受限制的權力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被噤聲的族群。

遺忘歷史的人,會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用族裔,甚至是種族來將他者歸類為資源的爭奪者,卻忘了上次說要為雅利安人爭取生存空間的人,最後造出迫害無數無辜生命的國家機器。


歷史的回音

「以史為鑒」雖然已是大家熟知的陳腔濫調,但對於繁忙的現代人而言,要閱讀、萃取並記憶歷史,得花上不少時間。

然而,我們需要汲取前人的經驗,提醒我們哪些思想是來自過去的危險幽靈,曾經蹂躪他們的世界,至今仍在現代作祟,只是隨著科技與制度的不同,這些幽靈有了新的宿主、新的解釋,以及新的代言人

2022 年 2 月 21 日,普丁發表對烏事件談話

2022 年 2 月 21 日,普丁發表對烏事件談話

只要我們細細探究,便能找到藏匿在當代事件下的歷史痕跡,比方說:上個月普丁發表對烏克蘭軍事行動的演說時,說道:

「自古以來,居住在曾是俄羅斯西南部領土(指烏克蘭)的人,都會認為自己是俄羅斯人。」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時,他也說過差不多的話)

或是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說:

「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若我們將視線轉向一百多年前的歐洲,便會發現上面那兩個人的演說,不過就是歷史的回音而已。

1871 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要求法國割讓亞爾薩斯洛林兩個地方(同樣是「歷史上的」德意志領土),德國民族主義者海因里希.馮.特賴里克曾說:

「這些省份 ⋯⋯ 我們擁有更高的權利統治他們,我們憑藉德意志民族的權利統治他們,以防止德意志帝國與她走失的孩子變得疏遠。」

以前的人講話雖然比較直白,但在帝國擴張這方面,普丁、習近平和海因里希雖然活在不同時空,卻是相同的論調,在 19 世紀,帝國們的擴張與爭端是一場不斷膨脹的零和遊戲,最後釀成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兩場災禍

到了現在,經過 20 世紀後半的混亂、重建與嘗試,人們已經承認國際規則下的合作與競爭,遠勝於戰爭帶來的益處,戰爭失去了它在過去被看重的正當性,或被視為解決爭端的有效方式。

因此,可以說人類經歷的長年歲月是不斷試誤的過程嗎?

回到這本書

《為什麼要學歷史?》透過兩種方向來做出回答:

一是爬梳當代制度的歷史,如何從部分人的「啟蒙」發展到「普世價值」,包括性別權益、民主參與、經濟自由與國際秩序,為了爭取權利的落實,中間發生過哪些衝突、思想轉變,甚至是開倒車的過程?

接著,作者連結到讀者比較熟悉的現代問題:民粹主義、宗教干預政治,與地緣政治的衝突。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十分擔憂人會重踏歷史的過錯——畢竟不是沒有發生過,因此時常提及忽視歷史經驗可能帶來的後果,也呼籲讀者要學習挖掘躲在現代問題下的歷史禍根。

若我們直譯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歷史給當代的十堂課」,裡頭的每個章節絕對都能開一張落落長的書單,但作者擅於理清脈絡、摘除細節,對歐洲史不熟的讀者也能專注在制度的興替上。

雖然敘述範圍大多鎖定在德國歷史,應與作者的研究領域有關,但不影響他要表達的主旨:記住歷史、觀察當下,不要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

(書裡用了很多祈使句跟驚嘆號,讓作者在我腦中的形象變成一個總是大聲嚷嚷的老教授 XD)

最後,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紀錄片——BBC 的《納粹的崛起》(Rise of the nazis),內容是納粹黨從一個邊緣政黨到摧毀民主體制、全權掌控德國的過程,影片結尾的一段話,非常適合作為這本書的註腳:

「納粹的崛起並不是無法阻止的,過程中有許多危險的跡象,但在當時,人們對於民主這種新體制很陌生,人們不知道民主是非常、非常脆弱的,民主無時無刻都需要有人捍衛。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值得被一再講述,因為這是一個警告世人『別將民主視為理所當然』的故事,為保存它,人們必定得大力反抗極權。」



avatar-img
桌遊拌飯 Boardgame Podcast
116會員
58內容數
五位玩家用聲音跟你聊桌遊。 近期開始努力經營 YouTube, 希望我們的內容可以為你帶來歡樂, 歡迎一同入席,享受遊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由,手一放就沒了,下次再緊握不知該付出多少代價,希望在自由世界的我們能夠更珍惜,採取行動與關注,不再置身事外,也期待香港人獲得自由的那天,它一定會到來。
數世紀以前,維梅爾手中畫筆捕捉的生活一景變成了永恆,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裡被困在琥珀裡的蚊子,讓未來的史家能藉其 DNA,重新描繪出畫中人物未曾理解的龐大世界。
在看《漢彌爾頓》之前,我看過的音樂劇並不多,卻深深沈浸在這部歷史主題的嘻哈音樂劇裡,而它的故事回應了這個時代亟欲被解答的問題:「誰是美國人?這道『美國人』與『他者』的界線從何而來?」
當初從書架拿出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補完《漢米爾頓》的歷史背景,沒想到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和阿龍.伯爾這兩位主角在書中只被提到一次(查爾斯.李將軍出現的次數還比較多),但那些革命初期發生的關鍵歷史,透過作者繪聲繪影的敘事,仍讓我更加沉浸在這部音樂劇裡。
《犬山記》反轉了過去西部電影的許多元素,卻不違反其精神——信念使人得救,而非子彈、良駒或火藥。在故事之外,它細細描繪出一個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體制,身在其中的每個角色——即使是權力的行使者——都深受其害,難以脫身。
給像我一樣被上一部《自殺突擊隊》傷害到罹患 PTSD 的朋友:「不用擔心,大膽地買票吧,James Gunn 終於拍出我們想要的自殺突擊隊了!」
自由,手一放就沒了,下次再緊握不知該付出多少代價,希望在自由世界的我們能夠更珍惜,採取行動與關注,不再置身事外,也期待香港人獲得自由的那天,它一定會到來。
數世紀以前,維梅爾手中畫筆捕捉的生活一景變成了永恆,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裡被困在琥珀裡的蚊子,讓未來的史家能藉其 DNA,重新描繪出畫中人物未曾理解的龐大世界。
在看《漢彌爾頓》之前,我看過的音樂劇並不多,卻深深沈浸在這部歷史主題的嘻哈音樂劇裡,而它的故事回應了這個時代亟欲被解答的問題:「誰是美國人?這道『美國人』與『他者』的界線從何而來?」
當初從書架拿出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補完《漢米爾頓》的歷史背景,沒想到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和阿龍.伯爾這兩位主角在書中只被提到一次(查爾斯.李將軍出現的次數還比較多),但那些革命初期發生的關鍵歷史,透過作者繪聲繪影的敘事,仍讓我更加沉浸在這部音樂劇裡。
《犬山記》反轉了過去西部電影的許多元素,卻不違反其精神——信念使人得救,而非子彈、良駒或火藥。在故事之外,它細細描繪出一個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體制,身在其中的每個角色——即使是權力的行使者——都深受其害,難以脫身。
給像我一樣被上一部《自殺突擊隊》傷害到罹患 PTSD 的朋友:「不用擔心,大膽地買票吧,James Gunn 終於拍出我們想要的自殺突擊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