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畫筆來一場世界史之旅,讀《維梅爾的帽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美術館裡的一幅畫,能說出什麼樣的故事?
《維梅爾的帽子》封面
數世紀以前,維梅爾手中畫筆捕捉的生活一景變成了永恆,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被困在琥珀裡的蚊子,讓未來的史家能藉其 DNA,重新描繪出畫中人物未曾理解的龐大世界。
約翰尼斯.維梅爾生活在十七世紀的荷蘭城市台夫特,和同時期的林布蘭或魯本斯比起來,維梅爾傳世的畫作不算多,僅有 34 幅,包括廣為人知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卜正民選出五幅維梅爾的畫作,以畫中出現的物件與景物為媒介,它可能是盛裝水果的碗盤、壁掛的地圖,或出現在城市風景邊角的東印度公司建築,帶讀者回到過去的台夫特,然後將鏡頭縮小到歐洲與美洲,再穿過好望角、乘著季風到東亞。你會發現當時的世界並不是僅有幾處綠洲的廣大行星,而是經由帆船與馬車相互連結的網。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的作品,現存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維梅爾的帽子》每章節都緊扣著一個主題:十七世紀的貿易、探險和殖民行為大大縮短了過去各地區因為距離而產生的隔閡,即是現代所稱的全球化,無論自願與否,越來越少人能夠獨立於世界之外
商品透過商人之手傳遞到世界各地:荷蘭人餐桌上使用的,是中國景德鎮的陶工特地為出口製造的彩釉瓷盤,甚至為了迎合歐洲人的飲食習慣而改變設計;中國人抽著維吉尼亞殖民地種植的菸草,不只是器物的更替,更是文化移轉的現象,《抽菸學校》一章就敘述了歐洲人和中國人如何對待菸草這種新玩意兒,並將其納入自己的文化中
讀《梅維爾的帽子》時,我時常會打從心底發出「啊,原來如此」的讚嘆。卜正民寫道:
⋯⋯十七世紀的世界⋯⋯有如蜘蛛網一般,時時刻刻都在變大。網上每個結都拉出新線,觸及新的點,線就附著在點上,往左右橫向連結,每條新拉出的線都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只要有人員移動、征服或貿易的地方,這張網就會變大,而十七世紀初的人就在做這樣的事,其速度之快、次數之頻繁是前所未見的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展,不只是國家內部的影響,或一國之君的決策,將它放到更大的框架檢視時,就能看到更多相互影響的因子,將這些因子連結起來,組成一道「脈絡」,是閱讀歷史時非常有趣的探索過程,讀《維梅爾的帽子》即是如此。雖然書中描述的地理範圍很大,不熟悉背景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名詞有點多,但作者生動的筆觸彌補了這個斷層,即使不是為了研究本書副標題「十七世紀全球貿易」而來的讀者,依然能夠讀到許多精彩的故事。
五位玩家用聲音跟你聊桌遊。 近期開始努力經營 YouTube, 希望我們的內容可以為你帶來歡樂, 歡迎一同入席,享受遊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看《漢彌爾頓》之前,我看過的音樂劇並不多,卻深深沈浸在這部歷史主題的嘻哈音樂劇裡,而它的故事回應了這個時代亟欲被解答的問題:「誰是美國人?這道『美國人』與『他者』的界線從何而來?」
當初從書架拿出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補完《漢米爾頓》的歷史背景,沒想到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和阿龍.伯爾這兩位主角在書中只被提到一次(查爾斯.李將軍出現的次數還比較多),但那些革命初期發生的關鍵歷史,透過作者繪聲繪影的敘事,仍讓我更加沉浸在這部音樂劇裡。
《犬山記》反轉了過去西部電影的許多元素,卻不違反其精神——信念使人得救,而非子彈、良駒或火藥。在故事之外,它細細描繪出一個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體制,身在其中的每個角色——即使是權力的行使者——都深受其害,難以脫身。
給像我一樣被上一部《自殺突擊隊》傷害到罹患 PTSD 的朋友:「不用擔心,大膽地買票吧,James Gunn 終於拍出我們想要的自殺突擊隊了!」
對坂本龍一的印象原本停留在《俘虜》裡,那位內心熱情如火,卻不斷壓抑情感的軍官世野。而在紀錄片裡看到的坂本龍一,是位嬉戲於音樂世界裡的工匠,好像每天都能從那個世界裡找到一顆令他著迷的貝殼。
讀著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景色,心中浮現的是記憶裡的小樽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雪的城市。書的開頭寫道:「夜空下一片白茫茫」,這份意象與小樽運河旁,沿著河道不斷延伸到地平線的白色平原重疊在一起。幸好畢業時有到北海道旅行一趟,否則,也許會難以想像這雪國的景象。
在看《漢彌爾頓》之前,我看過的音樂劇並不多,卻深深沈浸在這部歷史主題的嘻哈音樂劇裡,而它的故事回應了這個時代亟欲被解答的問題:「誰是美國人?這道『美國人』與『他者』的界線從何而來?」
當初從書架拿出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補完《漢米爾頓》的歷史背景,沒想到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和阿龍.伯爾這兩位主角在書中只被提到一次(查爾斯.李將軍出現的次數還比較多),但那些革命初期發生的關鍵歷史,透過作者繪聲繪影的敘事,仍讓我更加沉浸在這部音樂劇裡。
《犬山記》反轉了過去西部電影的許多元素,卻不違反其精神——信念使人得救,而非子彈、良駒或火藥。在故事之外,它細細描繪出一個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體制,身在其中的每個角色——即使是權力的行使者——都深受其害,難以脫身。
給像我一樣被上一部《自殺突擊隊》傷害到罹患 PTSD 的朋友:「不用擔心,大膽地買票吧,James Gunn 終於拍出我們想要的自殺突擊隊了!」
對坂本龍一的印象原本停留在《俘虜》裡,那位內心熱情如火,卻不斷壓抑情感的軍官世野。而在紀錄片裡看到的坂本龍一,是位嬉戲於音樂世界裡的工匠,好像每天都能從那個世界裡找到一顆令他著迷的貝殼。
讀著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景色,心中浮現的是記憶裡的小樽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雪的城市。書的開頭寫道:「夜空下一片白茫茫」,這份意象與小樽運河旁,沿著河道不斷延伸到地平線的白色平原重疊在一起。幸好畢業時有到北海道旅行一趟,否則,也許會難以想像這雪國的景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在這趟14天的旅程中,我們從台北出發,深入探索了荷蘭和比利時這兩個歐洲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這段旅程不僅充滿了絕美的風景,還讓我們體驗到了當地的藝術、歷史與美食。 點擊閱讀我們的詳細行程:14天荷蘭比利時自由行:漫遊在藝術、歷史與美食之間 第1-3天:阿姆斯特丹的探索 抵達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20年前到東京神保町展開淘書之旅,挑書搬書扛書,一肩包辦。每當回到旅館,自然是精疲力盡。記得有一天,中午逛到供應英文書的東京堂書店,無意中發現《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是 Tracy Chevalier,內容敘述荷蘭畫家維梅爾和一位模特
Thumbnail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最為人熟知的畫作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一生皆生活於荷蘭台夫特(Delft),故又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同被稱為荷
Thumbnail
 當初想開一間手作商店時,就很希望有一個具體的世界觀。為了找尋靈感,借回幾本從16-19世紀,真實探險家的旅行紀錄。他們有多重身分,博物學家、畫家、自然學家、外交官,受雇帶回未知國度的調查筆記與動植物標本。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約翰內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是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一位年輕女孩戴著珍珠耳環的形象為主題,展現了維米爾精湛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
這本書在講述棉花、棉織品的歷史。還有在各個事件帶來的改變,對現在世界造成的影響。我整理的筆記會粗略地用時間軸把這本書拆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  自從很久以前在Youtube上聽人講述塞勒姆女巫審判事件,就對歐美的這一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當這本書一上架,我就買了。跟想像上不同的是,這本書並非單純圍繞女巫審判敍事。   英國人威廉.品瓊(我看網絡上譯為品欽)在十七世紀到美國開荒、在麻省開拓了一個小鎮並為其命名春田(Spri
Thumbnail
在這趟14天的旅程中,我們從台北出發,深入探索了荷蘭和比利時這兩個歐洲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這段旅程不僅充滿了絕美的風景,還讓我們體驗到了當地的藝術、歷史與美食。 點擊閱讀我們的詳細行程:14天荷蘭比利時自由行:漫遊在藝術、歷史與美食之間 第1-3天:阿姆斯特丹的探索 抵達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20年前到東京神保町展開淘書之旅,挑書搬書扛書,一肩包辦。每當回到旅館,自然是精疲力盡。記得有一天,中午逛到供應英文書的東京堂書店,無意中發現《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作者是 Tracy Chevalier,內容敘述荷蘭畫家維梅爾和一位模特
Thumbnail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最為人熟知的畫作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一生皆生活於荷蘭台夫特(Delft),故又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同被稱為荷
Thumbnail
 當初想開一間手作商店時,就很希望有一個具體的世界觀。為了找尋靈感,借回幾本從16-19世紀,真實探險家的旅行紀錄。他們有多重身分,博物學家、畫家、自然學家、外交官,受雇帶回未知國度的調查筆記與動植物標本。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約翰內斯·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Johannes Vermeer –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s 是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以一位年輕女孩戴著珍珠耳環的形象為主題,展現了維米爾精湛的技巧和對細節的關注
這本書在講述棉花、棉織品的歷史。還有在各個事件帶來的改變,對現在世界造成的影響。我整理的筆記會粗略地用時間軸把這本書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