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一蔭清涼:《日光樹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仍以異性戀為預設的社會,想要坦白相異的性傾向,就必須「出櫃」。即使台灣同婚已過,在絕大多數的父母心中,那也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對從小不得不披上擬態人皮的孩子來說,即使已不再自認是鱷魚,也難以向父母表露真正的自己──畢竟無論平日再怎麼開明達觀,都無法預料這會帶給他們多大的打擊,甚至傷害。

  這就是《日光樹影》裡,林哲銘遇到的難關:已跟竹馬許侑征結婚,換了身份證,在即將辦婚禮派對前一個月,還無法決定是否該向單身的母親坦白,邀請她來參加。

raw-image

  有趣的是,林哲銘原生家庭裡的成員,每一個都有婚姻「問題」:大姐若真僅結婚一個月即已離婚,二姐若純備孕但遲遲未有好消息,小弟哲銘是還沒跟母親出櫃的同性戀,而媽媽黃蕭嬌女士,跟孩子的父親則是「沒辦婚禮,沒請客人,甚至也沒拍照,好像沒結過婚一樣,然後就跟別人跑了。」既呈現了婚姻並非愛情的最終站,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突顯出同性婚姻光是伴侶的性別,就是一個難以啟齒的關卡。

  但即使如此,這個家庭成員仍然彼此牽繫:二姐剛到,為了幫大姐滅證,弟弟還擋著二姐夫不要太快經過廚房;只要觸及祕密,姐姐們都幫忙轉移話題,尊重弟弟選擇向母親出櫃的時機,正與二姐夫的口無遮攔對照;弟弟從一回來就戴著戒指,窺伺媽媽的態度,既不想隱瞞,又怕她難以承受。那樣的心細體貼,都顯現了這是一個充份尊重個人自主的家庭。

raw-image

  而這個家庭的核心,就是媽媽黃蕭嬌女士。

  華人文化裡的母親,往往背負過重的責任,和太多身為女性使職涯受限的不甘心,她們對待孩子,往往過度自我犧牲,這樣的形象在近幾年的電影依舊持續,如《美國女孩》罹癌仍想維持家庭運作的王莉莉,《瀑布》裡獨力撫養女兒,卻被激流圍困精神的羅品文;或《媽的多重宇宙》(自認)一肩挑起家庭擔子、以致無暇和家人好好溝通的秀蓮。這些母親與女兒的互動,多少都帶有「你要跟我不一樣」的期待,以及「把最好的(連同不甘與不捨)都留給你」的沉重。母親的不如意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所以過度期望女兒能脫離自己的命運、理解自己的苦心,同時不知不覺將壓迫轉移、同時支配著女兒──所以每一次母女對峙,都令人喘不過氣。

  《日光樹影》雖短,塑造角色性格卻不馬虎。故事主軸固然是小兒子的出櫃,但每一次祕密在碰觸之際的轉移,亦能看到導演藉由母女之間的互動,帶出母親的性格:在長女若真自稱「老娘」並要身為壽星的她坐好等吃飯時,她失笑指著自己說「老娘在這」;不拂去女兒的面子,沒有說出桌上的菜餚部分是外帶;祝壽時說「十八歲生日快樂」,她也坦承聽了心裡高興;結婚一個月即離婚,卻沒有責備或嘮叨,只藉著關心次女說了一句「又不像你」。但她也不是放任的媽媽,次女若純比大剌剌的姐姐多了身為「老師」的自律甚嚴,但當她說想喝冰的冬瓜茶時,黃蕭嬌即以備孕為由代為否決。

raw-image

  雖然階級、孩子的年紀有異,莉莉、品文、秀蓮都複印了大部分台灣母親的神魂,我們可以大致猜到這些媽媽對這樣的兒女會怎麼反應:貶損、逃避、抱怨、挑剔、情緒勒索,幾乎都不快樂;黃蕭嬌則是理解、寬容,同時不失庇護的溫柔──這不是必然的心領神會和毫無抗拒的包容體諒,而是性格隨和。對她來說,襪子能穿就好,都是左腳也能湊一對;若純抱怨丈夫不肯去檢查,她說「沒辦法生就不要勉強啊」,也勸女婿「不要給她太大的壓力,小孩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好了。」隨和也不是大而化之,而是細心敏銳,故能察覺到小兒子「是不是有事要跟媽說」、「你們今天都在使眼色」;雖然順其自然,卻也沒有隱藏自己的期望。同樣在餐桌上,當二姐夫問起同性戀能否「驅邪」一事,媽媽雖未附和,卻在二姐夫誤以為阿征是「女朋友」、「兩個男生都可以結婚了」時立即反答:「男的!」「不會啦!」並提起小兒子大學時交過的「唯一一任女朋友」,會牢牢記住,恐怕也是母親隱有察覺,卻寧可「相信」這「唯一證據」的心理需求。

  同樣是演同志的媽媽,同樣是選擇庇護孩子,王彩樺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與《日光樹影》的角色演繹卻不同:前者解嚴不久,早在高三暑假時,她就察覺兒子張家漢與王柏德的關係在友誼之上,當兩個孩子陷入出櫃衝突時,她在試著勸架與「導回正軌」時隱約明白的落淚既是反映了時代的不容許,也能從她與孩子的互動中看出,她是習於以體諒去愛、以理解去珍惜,但把所有的苦都自己消化掉的媽媽,然而那苦太深以致仍會從神情裡溢出。黃蕭嬌一出場,卻是一襲洋裝,像少女般開開心心找朋友「開講」、等兒女為她祝壽的壽星。撫養孩子自是艱難,但她沒有一味去啃生活的樹皮,而是去找歡喜、找理解,讓自己快樂的媽媽。所以即使擔心,但林哲銘還是一點一點地試探,希望母親能理解,能接納他的婚姻選擇──畢竟面對伴侶、面對關心的母親與姐姐,坦承不只是面對,也是負責。

raw-image

  於是在藉著看相片、偶然發現過去收到的明信片,帶出「木漏れ日(日光樹影)」的意義後,林哲銘鼓起勇氣,用了兩個「如果」,讓黃蕭嬌明白事與願違──憂慮、煩惱──這短短幾秒的特寫,讓我們可以看到她如何面對生命裡的種種無常──然後回答「這樣阿宏師應該會氣死」,以阿征父親的反應帶出她最初的不願接受,以及她跟阿宏師不一樣──她會笑著接受,一如她原本勸哲銘說的「喜歡最重要」──而從小到大,阿征一直都是哲銘最喜歡,如今也重要到願意相許人生的選擇,不是嗎?

raw-image
raw-image

  沒有質問,沒有逃避把孩子塞回櫃子,而是提議用「小時候送給阿征、還沒洗過底片的相機」來拍合照,既是明白「早就在眼前的事實」,也是對現在的接受,更是來日方長,所以也「不用急,拍完再洗」。但哲銘還不放心,問「你不想看拍出來喜不喜歡」,她頓了一下,笑答:「你喜歡就好啦!」──她喜不喜歡並不要緊,這是孩子的選擇與人生──無論若真離婚、若純備孕、哲銘選擇了男生──只要孩子喜歡就好。

raw-image

  《日光樹影》是一個溫暖的家庭故事,二十幾分鐘的片長以母親為圓心,呈現出一種愛的樣態:靜靜的長成一棵樹,自在的享受日月星辰、風霜雨露,在所愛之人來時靜靜相伴,去時自我守護。無論是十八歲、三十歲或五十幾歲,無論是不是生日,每一天的無常都能使人重生,然後化為日常,在地上投下樹影,依舊給予一蔭清涼。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17會員
225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的同志電影電視不要再一直窩在委屈裡找認同,已經走到同婚法通過數年的今日,還是多給一點「未來」的模樣,才得已讓停在原地的人,有想像能思考「接下來」呢?有些時候往前跨一步,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樣了!
Thumbnail
台灣的同志電影電視不要再一直窩在委屈裡找認同,已經走到同婚法通過數年的今日,還是多給一點「未來」的模樣,才得已讓停在原地的人,有想像能思考「接下來」呢?有些時候往前跨一步,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樣了!
Thumbnail
由小說躍上螢幕的影視作品很多,原著被改編的幅度比例各有不同,全片劇情內容彰顯「選擇、勇氣、矛盾、新生」的主題,從第一集起猶如背後靈的老爸默默陪伴著家人,不時以溫柔的叨唸對白表達對家中三個女兒的陪伴。而我們在天之靈的親人,或許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你我左右…
Thumbnail
由小說躍上螢幕的影視作品很多,原著被改編的幅度比例各有不同,全片劇情內容彰顯「選擇、勇氣、矛盾、新生」的主題,從第一集起猶如背後靈的老爸默默陪伴著家人,不時以溫柔的叨唸對白表達對家中三個女兒的陪伴。而我們在天之靈的親人,或許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你我左右…
Thumbnail
  這就是《日光樹影》裡,林哲銘遇到的難關:已跟竹馬許侑征結婚,換了身份證,在即將辦婚禮派對前一個月,還無法決定是否該向單身的母親坦白,邀請她來參加。   這個家庭成員仍然彼此牽繫。而這個家庭的核心,就是媽媽黃蕭嬌女士。
Thumbnail
  這就是《日光樹影》裡,林哲銘遇到的難關:已跟竹馬許侑征結婚,換了身份證,在即將辦婚禮派對前一個月,還無法決定是否該向單身的母親坦白,邀請她來參加。   這個家庭成員仍然彼此牽繫。而這個家庭的核心,就是媽媽黃蕭嬌女士。
Thumbnail
孤味是一部探討家庭關係中,父母與第三者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部家庭倫理的電影,從電影中你可以反思與親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調整的。 看似平淡的家庭故事,隱藏了家庭的核心價值深入探討,感受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無法切斷又糾纏不清的心結傷痛,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流露出來的真誠溫暖,一定要來看喔!
Thumbnail
孤味是一部探討家庭關係中,父母與第三者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部家庭倫理的電影,從電影中你可以反思與親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調整的。 看似平淡的家庭故事,隱藏了家庭的核心價值深入探討,感受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無法切斷又糾纏不清的心結傷痛,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流露出來的真誠溫暖,一定要來看喔!
Thumbnail
《俗女養成記》最後一集,最大的亮點與哭點是陳嘉玲與母親的互動。 1、與陳嘉玲吵架/去臺北面試,收行李 因為陳母「一直念」,陳嘉玲覺得厭煩,最後演變成母女吵架。 這裡很家常,幾乎是我這一輩的阿嬤、媽媽日常。長大後,才知道「一直念」的背後隱藏著濃濃的「愛」,只是這種方式,會讓子女兒孫輩厭煩。 陳嘉玲之所
Thumbnail
《俗女養成記》最後一集,最大的亮點與哭點是陳嘉玲與母親的互動。 1、與陳嘉玲吵架/去臺北面試,收行李 因為陳母「一直念」,陳嘉玲覺得厭煩,最後演變成母女吵架。 這裡很家常,幾乎是我這一輩的阿嬤、媽媽日常。長大後,才知道「一直念」的背後隱藏著濃濃的「愛」,只是這種方式,會讓子女兒孫輩厭煩。 陳嘉玲之所
Thumbnail
今年短片有不少單親家庭的故事,而且多以「父親與女兒或兒子」作為主角,母親在短片中近乎神隱。這是因為中年女性演員較難找到?或者比起母親,編導們更想要挖掘性格較為悶騷且不愛展露情感的父親心事?由於父親需求量大增,幾位擁有鮮明父親形象的演員皆參與演出,包括蔡明修、游安順、陳以文,以及今年不幸過世的吳朋奉⋯
Thumbnail
今年短片有不少單親家庭的故事,而且多以「父親與女兒或兒子」作為主角,母親在短片中近乎神隱。這是因為中年女性演員較難找到?或者比起母親,編導們更想要挖掘性格較為悶騷且不愛展露情感的父親心事?由於父親需求量大增,幾位擁有鮮明父親形象的演員皆參與演出,包括蔡明修、游安順、陳以文,以及今年不幸過世的吳朋奉⋯
Thumbnail
縱然這三部片鏡頭下的年輕個體都乍看自我且稚氣未脫,但在種種看似消極的「無理取鬧」背後,其實都承托著頑固的個人信仰。比如《未命名》中的改名執念,《她他》中一點都不可信的七夕傳說,《家庭式》裡參加畢業旅行的小執著。分明都是小到不值一提的瑣事,卻在片中被主角捧在掌心珍視,且卯足了勁追逐。
Thumbnail
縱然這三部片鏡頭下的年輕個體都乍看自我且稚氣未脫,但在種種看似消極的「無理取鬧」背後,其實都承托著頑固的個人信仰。比如《未命名》中的改名執念,《她他》中一點都不可信的七夕傳說,《家庭式》裡參加畢業旅行的小執著。分明都是小到不值一提的瑣事,卻在片中被主角捧在掌心珍視,且卯足了勁追逐。
Thumbnail
若評陳以文用近乎頑固的語氣演活渴望兒子有所成就,卻又不懂如何表達愛與關心的中年父親,那麼柯淑勤便是將情緒的收發表現地淋漓。當她得知兒子未婚生子、直到兒子回歸社會、坐在他的腳踏車後座,琴姐都是一貫的平靜,她深知無論家庭如何潮起潮落,她只能追逐不斷的現實。
Thumbnail
若評陳以文用近乎頑固的語氣演活渴望兒子有所成就,卻又不懂如何表達愛與關心的中年父親,那麼柯淑勤便是將情緒的收發表現地淋漓。當她得知兒子未婚生子、直到兒子回歸社會、坐在他的腳踏車後座,琴姐都是一貫的平靜,她深知無論家庭如何潮起潮落,她只能追逐不斷的現實。
Thumbnail
當我在看《是誰先愛上他》時,心中不斷有個念頭,直覺這場悲劇(社會小民的悲劇)的主角三人,其實可以不用如此辛苦又卑微的自責與互控,假設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話。解決貧困不是慈善事業,而是正義之舉。它是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對有尊嚴良好生活的保護。只要貧窮還存在,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Thumbnail
當我在看《是誰先愛上他》時,心中不斷有個念頭,直覺這場悲劇(社會小民的悲劇)的主角三人,其實可以不用如此辛苦又卑微的自責與互控,假設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話。解決貧困不是慈善事業,而是正義之舉。它是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對有尊嚴良好生活的保護。只要貧窮還存在,就沒有真正的自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