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孟宏
含有「鍾孟宏」共 7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後段班影癡
2024/11/29
《餘燼》:再次被「國家機器」賜死,他說這是一種「緬懷」、有某種悲傷與壯烈
選擇性忽視缺陷的前提,致使一切不合理皆能尋求幾句近似詭辯的開脫之詞,因此雖與主流負面意見相去甚遠,初閱卻仍不改「雖然如何但是如何」的正向回饋,然而,進入院線後的訪談與映後,作者針對提問現身說法,卻於透顯無關乎專有名詞的「平庸之惡」,而是編導功力是如何「平庸」,以致於無法去意識自身正遂行怎樣的「惡」。
1/5
餘燼
#
餘燼
#
鍾孟宏
#
白色恐怖
15
2
後段班影癡
喜歡
你怎麼還放不下之突發奇想:何以陳隊長沒有名字?除開文內提及的威權意義,會否有實際的人物指涉?比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頒佈戒嚴令的陳誠、台灣省行政長官任內發生二二八事件的陳儀,又或是電影中出現的紅衫軍與槍決銅牌,各自對標的陳水扁與陳定南。倘若真有意如此且後者為甚,套換那句「正義有時薄得像一張衛生紙」就更其心可言議了。
限時公開
影論寫作
2024/11/22
2小時42分鐘,教會我們的事│餘燼 The Embers (2024)
劇情從一個連環殺人案牽扯出台灣(上一代)長久以來紛擾、爭議的歷史事件,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些角色關係,連環殺人案的被害者都是當年白恐加害者的下一代,這類「復仇」概念,顯然停留在刻板的「父債子償」,甚至為了讓他們死不足惜,還把他們寫成詐欺犯、遊手好閒的小混混,成了完全的工具人;相比許士節卻向身為白恐被害
#
金馬
#
電影
#
餘燼
3
留言
Chi̍t-hāng-hit-hāng(這項彼項)
2024/11/21
關於《餘燼》
《餘燼》還真的燒起來了。 看完《餘燼》之後,第一個念頭是「弄巧成拙」,難怪會燒起來。 電影想要用時間來回交錯;位置轉換;凝視與權力變動等等手法,以「有人死了」作為骨幹,架構在國家體制運作下,受害者加害者的動機和理由都有其複雜性的敘事結構。
0/5
餘燼
#
餘燼
#
鍾孟宏
#
白色恐怖
喜歡
留言
莊貿捷的沙龍
2024/11/19
電影《餘燼》是好心成壞事 和解不成更對立
關於《餘燼》,我想到人類的盲從,放棄道德,無法同理他人痛苦,其實就是邪惡,我們不能以平庸開脫,若自成無情的工具,就得放棄人類享有基本權利。
#
餘燼
#
白色恐怖
#
台灣
1
留言
Kevin Chen的沙龍
2024/11/19
在餘燼之後......
本文探討電影《餘燼》與導演鍾孟宏的創作意圖。透過導演與主角之一莫子儀的映後座談,本文呈現了電影表達的不同觀點與對社會議題的反思。無論對於劇情的評價如何,該片所提供的獨特視角與對話空間均值得反思與探討。希望觀眾以理性態度理解與評價文藝作品,留下創作空間給予藝術的表達。
4/5
餘燼
#
餘燼
#
鍾孟宏
#
莫子儀
3
留言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24/11/17
台灣人中了永遠講不好白色恐怖的緊箍咒:從《餘燼》談起
在台灣當代的影像創作者中,鍾孟宏導演可以說是社會派的佼佼者,探討台灣社會階級問題的作品《陽光普照》,其中冷靜而銳利的觀察角度令人激賞。為什麼在拍《餘燼》的時候,會以如此的粗糙的手法來呈現?一切都要從白色恐怖談起
#
蔣介石
#
中國
#
鍾孟宏
63
4
Rong
4
“一起來大聲講白色恐怖吧!” (讚同👍)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2024/11/16
釀影評|《餘燼》:他們只是拍了一部電影,沒有把真相交出去
他們假設「受害者」只有憤怒,假設仇恨累積會引發極端作為,而後產生破壞性結果。這確實是可能的,但太單薄,對人性的認識不夠深。這放置在真實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後代身上,更讓人無法理解──解嚴將近四十年,哪位前輩或後代是這種情緒、反應?自白色恐佈歷史在民間談述以來,又有誰說過要玉石俱焚?
#
釀電影
#
影評
#
釀影評
66
留言
跟著電影去旅行 Travel with movies
2024/11/14
影痴說心得|金馬獎|《餘燼》|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金馬獎五項大獎入圍!鍾孟宏導演第7部劇情長片!
#
院線電影
#
白色恐怖
#
金馬獎
7
留言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2024/11/09
釀影評|《餘燼》:一個動人卻危險的幻想
《餘燼》著實不乏動人的橋段,但在背後存在著一種巨大且危險的幻想:當所有的角色、創作者、觀看者,都是溫良恭儉讓,成為了更大一團無思考性的團塊,通通服膺於導演自身對於進步價值的淺薄想像,彷彿在溫暖的原諒之後,導演、電影、社會也都真正地前往生命的下一步——而我們真的需要這樣虛浮的電影嗎?
#
釀電影
#
釀影評
#
電影評論
71
留言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航電影的海
發佈於 2024/10/16
【隨筆影評】《餘燼》
...顯示更多
#
餘燼
#
台灣
#
國片
3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