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追緝令Se7en】1995

2022/05/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1995年大衛芬奇導演的作品【火線追緝令】,問世至今已經看了多回,每回多半對於大衛芬奇的導演才華與技巧深深折服,昨晚不經意又在有線頻道看了一次,仍舊很有感觸。
【火線追緝令】當然不是第一部挑戰觀眾對於「完美結局Happy Ending」認知的電影,但是電影最後大衛米勒斯(布萊德彼特 飾)的警察開槍擊斃John Doe(凱文史派西 飾)那幕,仍舊可以排到我看過電影裡最有力的結局前三名──該不該開這槍?不開,對方可是殺了他老婆砍下她的頭顱呢,這股憤怒該如何擺平?開了,就讓John Doe遂了心願,七宗罪的七個死人,完成他自以為是的傳道過程──這是非常大膽的設定,無論正派反派採取哪一種行為,這個畫面的力量,在於電影前頭99%的蘊釀,就在一場戲中,快速達到高潮,營造出導演拍電影拍攝的重點:「反派真的是純粹的邪惡嗎?正派(被殺的人)難道就是完全的善良嗎?」
好與壞、善與惡、正與反、對與錯,為了更快理解或融入這個世界,人們最容易採取「二分對立」法的價值觀,畫一條線,選邊站,自然就有50%的人跟你站在同一側。但世界真的是這樣嗎?在看完電影後,某人說「John Doe」中,「Doe」代表的是anybody或nobody的意思,用法大概就是等同於張三、李四這種菜市場名,這也讓John Doe這個角色暗喻著這是一個代表社會普羅大眾一如你我的人。
「今天在地鐵上,有一個男子跑來跟我交談,他開始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對話內容,天氣啦以及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一開始我試圖展現我的禮貌及親切,但由於它平庸、陳腐的思想,在我還沒意會之時,我就發噁地嘔吐在他的身上,他可不怎麼親切了,而我則是不停的大聲發笑。」
看電影,觀眾很自然地會站在主角視角思考事情,但是【火線追緝令】則是默默地讓你離開這個位置。「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對岸的翻譯名)」,傲慢(虛榮)、嫉妒、憤怒、怠惰(憂鬱或嫉妒)、貪婪、暴食及色慾,John Doe這個角色當然有其反社會性格,他採取的異常極端行為很讓人驚恐,但他每殺一個人的背後,是否也偷渡了觀影者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因為壓抑,因為善惡二元,因為道德規範,因為普世價值觀,我們在無法容忍一個負面角色的存在當下,是否也得認同那些被殺害者的行為?
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及色慾,都是人性,只是過度強調善良美好的那一面,也會加快罪惡的滋長──
「我們只不過是窮極荒謬的小丑,在一個極度噁心的舞台上跳著舞,我們從中獲取歡樂、彼此跳著舞並且做愛,完全不在意這個世界、完全不在乎我們如此的渺小、完全忽略我們即將成為的人格。」
What sick ridiculous puppets we are, and what gross little stage we dance on. What fun we have dancing and fucking. Not a care in the world, Not knowing that we are nothing, We are not what was intended.
安德魯凱為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寫的劇本,句句針鋒,藉由一連串的殺人事件,串連的「七宗罪」,在這個冷漠疏離的社會,點出人性的醜陋不滿,進而揭破善惡二元論的灰色地帶──「我不否定我自己的私慾,造就了每一個罪人都必須殘忍的承受他們所必須受的罪。」John Doe究竟是惡人?還是揭破潛藏在我們內心的偽善?就是這樣的思辯空間,讓【火線追緝令】多年來一直被我視為經典作品之一。。。
「海明威曾說過,『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並值得我們去努力奮鬥』,我只同意後面那句。」(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