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一期】創作是回到初心的過程──專訪紙塑藝術家何怡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011

◎黃皓天

「藝術是創造,也是消遣。這兩個概念中,我以為以藝術為消遣,或以藝術為人類精神的一種遊戲,是更為重要的。」──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2020年8月林語堂故居與紙塑藝術家何怡萱合作,策劃展覽《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展》,怡萱的創作主要以動物為主,以「紙」形塑動物原來的神色形態,除此之外,不少作品呈現動物擬人化的模樣,加入創作者對動物與生活觀察的奇思妙想,風格俏皮可愛,展覽創作品佈置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中,讓整個老房子在突然之間活潑生動起來。
raw-image

在紙塑創作之前,怡萱從事兒童插畫及繪本創作,大多以平面作品為主,直至2019年受朋友邀請,到澎湖當駐點藝術家,當時她希望尋求另一種新的可能性,她想到曾在過去學習陶藝的過程中,有學習以紙塑創作立體作品,於是開始嘗試利用紙作為一種新的媒材,透過紙塑得到新的啟發。在澎湖駐點期間,她說最開心的事,是可以百分之百完全順從本心下創作,只需要滿足自己的內心。

可愛的動物造型

可愛的動物造型


談起創作材料到作品的形成,全由她一手包辦。紙塑基本創作材料回收自生活上不必要的紙張,例如報紙、筆記紙、月曆紙等,以果汁機或攪拌器打碎紙張後加入白膠,增加可塑性和黏稠度,然後就完成紙塑最基本的材料——紙漿。她形容觸感會類似坊間所販售的「紙黏土」,但不會添加多餘的化學物質。當基本材料做好後就可以開始形塑作品,一般約3-5公分大小的小型作品,連同上色需時四至五天完成,若是10公分以上或精緻度較高的作品,動輒2-3週的時間。

相較其他材料,她說紙塑創作過程雖然較為費時,但相對花費成本不高,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材質。除紙塑創作外,怡萱亦兼任紙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她發現創作能夠反映人的個性,每個人所創作的作品都會呈現不同的質感。她認為創作在本質上應該是隨心所欲的事情,隨時隨地都能在生活中發生。

生態的肢體語言

生態的肢體語言

在創作主題方面,談到為何以動物作為主要創作對象時,怡萱不諱言直說因為「動物很好相處」,她搞笑地說創作者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點社交障礙。其實在創作過程中,因為以動物為主要題材,會邊做邊感嘆大自然的奇妙。她提到一個特殊體驗是在澎湖駐點期間,在民宿的庭院中發生。當時她最期待是每天清晨時分,一邊聆聽青蛙鳴叫一邊創作,這樣發現「美」就存在於大自然中,有如與青蛙們合作完成作品,這個體驗也刺激她的創作,其中一件作品就是青蛙們正在演奏樂器的模樣。

對於日後規劃,怡萱希望紙塑創作能成為她的主力,既能自我滿足也能將創作回到初心,創作不再是將自己孤立在房間埋頭苦幹,而是因為作品可以到不同的地方旅行,也因為創作可以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也因為藝術而認識更多的朋友,更多不期而遇的邂逅。在最後,她期許自己能不斷創作,期待在紙塑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發掘更多美好的偶然。

raw-image


藝術家簡介

何怡萱

插畫工作者,

喜歡貓與爬蟲、書和玩具,

正在夢的路上以畫筆遨遊,

認識這個世界。

最愛和龜小孩

米糕、樂糕一起曬太陽。



展覽經歷

  • 2019「紙,塑故事」藝術駐點/旅行者背包客棧/澎湖,臺灣
  • 2019「口袋立體書職人特展」聯展/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臺北,臺灣
  • 2020「我和我的手作朋友們」聯展/北投公民會館/臺北,臺灣
  • 2020「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個展/林語堂故居/臺北,臺灣

IG:xuan.papier

FB:YiXuanH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想出門走走,增加創作靈感,但高溫或雨天讓你卻步?我想推薦你一起來看展!最近我到臺南市水交社文化園區欣賞臺灣療癒系插畫家夏仙的「這些,那些,與之後」特展,在日式建築中踩著木地板觀賞畫作,感受畫風療癒,意境卻有多重意涵的反轉魅力! 這些,那些,與之後 展覽海報上線條圓潤但神情淡漠甚至有些憂愁的人物形
Thumbnail
想出門走走,增加創作靈感,但高溫或雨天讓你卻步?我想推薦你一起來看展!最近我到臺南市水交社文化園區欣賞臺灣療癒系插畫家夏仙的「這些,那些,與之後」特展,在日式建築中踩著木地板觀賞畫作,感受畫風療癒,意境卻有多重意涵的反轉魅力! 這些,那些,與之後 展覽海報上線條圓潤但神情淡漠甚至有些憂愁的人物形
Thumbnail
以柏油創作,要面對諸多的挑戰,很多人嘗試過便退卻,而何承芳堅持下來,不斷自我突破探索新技巧,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於從小喜歡畫畫的她,接觸柏油畫是一個偶然的機緣,更想不到因此埋下了要成為專業畫畫的人的心願。
Thumbnail
以柏油創作,要面對諸多的挑戰,很多人嘗試過便退卻,而何承芳堅持下來,不斷自我突破探索新技巧,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對於從小喜歡畫畫的她,接觸柏油畫是一個偶然的機緣,更想不到因此埋下了要成為專業畫畫的人的心願。
Thumbnail
「從沒想過離開宜蘭,更沒想過會堅持陶藝。」談起一開始接觸陶藝的過程時,「手腳日常」創辦人江旳倢說。 在21歲那年創業,品牌成立至今已有將近六年的時間,江旳倢分享到一開始只是基於想留在家鄉的心,「如果在宜蘭找不到想要的工作,那是不是可以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從沒想過離開宜蘭,更沒想過會堅持陶藝。」談起一開始接觸陶藝的過程時,「手腳日常」創辦人江旳倢說。 在21歲那年創業,品牌成立至今已有將近六年的時間,江旳倢分享到一開始只是基於想留在家鄉的心,「如果在宜蘭找不到想要的工作,那是不是可以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說好跟同學交換作品,但我一直試驗,而且完成速度越來越慢,享受陶藝教室寧靜氛圍裡的產出。
Thumbnail
說好跟同學交換作品,但我一直試驗,而且完成速度越來越慢,享受陶藝教室寧靜氛圍裡的產出。
Thumbnail
玫怡以幽默、真情的文筆描繪漫畫家的日常生活,也在寫作中找到自己的療癒感,透過書寫洗淨傷口上的塵,帶給廣大讀者最親密的治癒,陪著讀者走過多年,現在的玫怡亦繼續畫圖、繼續書寫、繼續以最初的方式與讀者共同用力生活。
Thumbnail
玫怡以幽默、真情的文筆描繪漫畫家的日常生活,也在寫作中找到自己的療癒感,透過書寫洗淨傷口上的塵,帶給廣大讀者最親密的治癒,陪著讀者走過多年,現在的玫怡亦繼續畫圖、繼續書寫、繼續以最初的方式與讀者共同用力生活。
Thumbnail
作家手寫字體集結了圖文作家、散文家、詩人的手寫字體,透過創作者用心凝鍊的一撇一捺,在日常裡下筆生花的靜好時刻。使用作家手寫字體,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感覺到落筆的溫度、手心的光澤,比起一般制式的標準字帶來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從日常隨筆的紀錄,設計師的設計 logo 到小編的社群文案,都適合搭配手寫字體。
Thumbnail
作家手寫字體集結了圖文作家、散文家、詩人的手寫字體,透過創作者用心凝鍊的一撇一捺,在日常裡下筆生花的靜好時刻。使用作家手寫字體,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裡感覺到落筆的溫度、手心的光澤,比起一般制式的標準字帶來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從日常隨筆的紀錄,設計師的設計 logo 到小編的社群文案,都適合搭配手寫字體。
Thumbnail
2020年8月林語堂故居與紙塑藝術家何怡萱合作,策劃展覽《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展》,怡萱的創作主要以動物為主,以「紙」形塑動物原來的神色形態,除此之外,不少作品呈現動物擬人化的模樣,加入創作者對動物與生活觀察的奇思妙想,風格俏皮可愛,展覽創作品佈置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中
Thumbnail
2020年8月林語堂故居與紙塑藝術家何怡萱合作,策劃展覽《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展》,怡萱的創作主要以動物為主,以「紙」形塑動物原來的神色形態,除此之外,不少作品呈現動物擬人化的模樣,加入創作者對動物與生活觀察的奇思妙想,風格俏皮可愛,展覽創作品佈置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