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土的柔軟質地,用雙手捏出對土地的深刻情感|專訪「手腳日常」

2023/04/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字/李家媛 攝影/楊芷瑜 圖文版權/旅人書店
「從沒想過離開宜蘭,更沒想過會堅持陶藝。」談起一開始接觸陶藝的過程時,「手腳日常」創辦人江旳倢說。
在21歲那年創業,品牌成立至今已有將近六年的時間,江旳倢分享到一開始只是基於想留在家鄉的心,「如果在宜蘭找不到想要的工作,那是不是可以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方式?」
大學就讀視覺傳達系的她,過往接觸到的都是平面類的創作,陶藝對於她來說是一個全新領域。在2018年偶然看到宜蘭文化局與三星四季青花瓷的「宜蘭青年工藝師計畫」,當時20歲的她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加上因為想嘗試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江旳倢決定參加第一屆的計畫,也因此開啟與陶藝間的緣分。
她說到在資源這塊或許不比大城市,但政府其實也有很多相關的計畫在支持業者,偶爾她也會和許多文創業者進行交流,在這片熟悉的土地裡他們都試著長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源於土地,以宜蘭、鄉村、農人為連結

品牌名稱的發想來自於一次發呆時冒出的靈感,江旳倢說那時候是在陶藝老師的工作室,而工作室位於田中央,原本思緒正在飄散的她看到窗外有農夫在田裡忙農活,看著農夫為了插秧手腳浸入泥土的動作,就如同她日常接觸泥土的生活,看似截然不同的捏陶與種田在那刻建立起了連結,「手腳日常」就是在那時候發想出來的。
加上出身冬山的她從小在農田環繞的地方長大,放假時阿公總會帶著她一起下田耕種,田地、泥土對於江旳倢來說並不陌生。因此與其說是陶藝開啟她和農田的連結,其實更像是她在接觸陶土的過程中,重新找回內心深處裡的務農記憶以及對土地的深刻情感。
目前「手腳日常」位於中興文創園區的據點提供陶藝品展銷和手捏陶體驗活動,空間以農田為主軸佈置,周圍擺放著許多稻草捲。江旳倢說因為稻草會散發淡淡清香,她希望走進來的客人們能有來到田裡的感覺,或許會喚起一些人對於農村的過往記憶,也能讓不曾接觸過稻草的人加深對於耕種、土地的認識。
「手腳日常」的作品以宜蘭、土地、農人為連結,融入想傳達農人與手作陶之間的共同精神,也希望帶著顧客一同感受宜蘭鄉村日常的生活態度。

合於喜好,適於日常

「我希望每一位客人從這裡帶回家的作品是真的可以融入他們的日常。」
談起「手腳日常」的特色,江旳倢向我們分享到在她國小時期曾與全班一起到鶯歌做手捏陶的經驗。在捏陶的過程中不僅沒辦法照自己的想法來創作,做完後帶回去她也不想使用,久而久之成了堆積在角落生灰塵的物品,這帶給她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自己開班授課後,她希望每一位來「手腳日常」體驗的客人
不只是捏自己想捏的陶器,也能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在回家後真的喜愛自己的創作並且將它用於日常生活。
「在功能性上得到滿足,在視覺觀賞方面也能得到心靈上的療癒。」江旳倢自己創作販售的生活陶器以大地色系為主,除了根據市場需求和顧客普遍能接受顏色來考量之外,主要也是希望陶器在帶回家後,無論擺在任何空間都不會太過搶眼,合適於家中的每一處。
今年是進駐中興文創園區的第三年,也是品牌創辦的第五年,江旳倢在創業前期也曾遇過許多文創業者會面臨到的困境,包括商品銷售不出去、疫情影響而沒有人來參加體驗等等。但在這期間她仍不斷思索該如何打造品牌記憶點、如何被更多人看見,在過程中摸索出合適的道路。

與陶土間的相互形塑

身為一人品牌必須全權負責處理所有事情,江旳倢笑說「沒有熱愛的話是走不下去的。」當初計畫結訓時原本覺得自己不適合陶藝,因為相較於工藝製作上所需的沉穩,那時候的她認為自己個性較浮躁。
但隨著漸漸深入陶藝的世界,她發現陶藝帶給她的改變不只是學會沉澱自己、培養耐心,還包括看事情的角度。江旳倢說到她自己有一點完美主義,很多事情都必須規劃到很完整才會去實踐,長久下來會發現真正執行的事很少;但現在的她會試著先去嘗試,後續在逐步進行調整。如同捏陶的過程中,在將手中的陶土成形後再慢慢捏製、修改成心中的樣子。
靠著一雙巧手與想像,江旳倢持續在陶土柔軟而溫暖的質地中,記錄著自我的生活痕跡,也用雙手捏出對於家鄉的深刻情感。
◆ 品牌名稱
手腳日常
營業時間:上午11:00 - 下午6:00,週三公休
電話:0976 711 611
地址:宜蘭中興文創園區/興工一場A7(宜蘭縣宜蘭縣五結鄉中正路二段6之8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78內容數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 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特別邀請蔡明志老師雲端開講!從蘭陽大橋建築史到地方宗教信仰圈等不同面向,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 指導|文化部.協力|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