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二期】大龍峒河港聚落與大龍峒金獅團之傳承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1/012
◎黃飛霖
大龍峒保安宮為台北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取其「保佑同安」之名,自18世紀初漢人墾拓逐漸形成聚落,傳統節慶活動歷久彌新,每年舉辦之保生文化祭及三年一科繞境踩街,看見台北老傳統。大龍峒金獅團團長同時也是2012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主李世澤,面對技藝與記憶失傳的憂慮,串聯社區記憶及連結學校傳藝,一心力求振作在地文化。
大龍峒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分流番子溝交會,北臨圓山丘陵,於十七世紀荷蘭時代之記載名稱「Pourompon」,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一支聚落,清代初期漢字寫做「巴琅泵」或「大浪泵」,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的陳賴章墾號,於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的墾照中,大龍峒是其北邊開墾的界域之一,漢人歷史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比大稻埕為早。
隨著18世紀初期逐漸有漢人移居,河港聚落開發,尤其以同安籍的居民於1742年〈乾隆七年〉,乞靈福建白礁慈濟宮之分火於木構小廟內祭拜,由於保生大帝屢現神蹟,信眾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於1755年〈乾隆二十年〉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取名「保安」也寓有「保佑同安人」之意,逐漸成為在地心靈信仰神,也確立為在地泉州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根據保安宮廟史記載:傳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當時大龍峒的先民,前往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恭迎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奉祀,其中有大尊、小尊各一,以及中壇元帥、黑虎將軍亦各一尊,分乘兩隻帆船來臺。在啟程之前,曾有約定:先到者稱為「老祖」,後到者稱為「二祖」。當時小尊的保生大帝神像、中壇元帥、黑虎將軍共乘一船,一路順風,由淡水登岸,直抵保安宮安座,因此稱此小尊之保生大帝神像為「老祖」。大尊的保生大帝神像因中途受困於風雨,便轉航到臺南布袋嘴北邊上岸,再取道陸路北上,途中又受到同安鄉親的恭迎膜拜,許多地方還有演戲的活動,因此抵達保安宮時,距離前者已有數月之久,此一大尊神像稱為「二祖」。
二祖「力士會」於保生文化祭繞境踩街出陣
保生文化祭
1994年後,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開鑼,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舉辦「家姓戲」匯演活動,團體涵蓋有職業劇團、保安宮社團、學校藝術科系等三類;傳統節慶活動歷久彌新,三年一科舉辦之保安宮踩街繞境活動,各祖「力士會」特以富含詩意意象之「車裝閣」藝術裝飾保生大帝神轎車,而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前夕,會有「放火獅」的習俗,在廟埕燃放大量鞭炮與煙火,含有押煞平安之宗教意義,成為保生大帝慶典的壓軸節目。
保生宮四組力士裝飾車裝閣展示信仰之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2003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昔日大龍峒保安宮大龍峒金獅團先賢
大龍峒金獅團
位在大龍峒的「大龍峒金獅團」是「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登錄團體」,同為大龍峒保安宮之「中壇元帥力士會」及藝館「和華樂社」組織團隊。大龍峒金獅團明確成立時間尚不可考,據信以保生大帝之信仰文化,位於現今哈密街一帶清嘉慶年間形成之舊四十四坎聚落中,已有成立獅團,成立至今約已兩百多年,咸認是臺灣北部成立最早的獅團。
大龍峒金獅團以昔日樹人書院文昌祠舞獅練武
師承湖南 習武護衛庄頭
進入社區與在地居民活動接觸
獅陣文化傳入台灣之時代尚無明確文獻記載,據信獅陣文化隨著清朝中葉閩、粵移民之流輾轉來到台灣,又因墾拓時期地方治安不佳,族群與地方之間五年一小鬥、十年一大鬥,地方藉由招募村莊武勇學獅練武,共同抵禦外族。至清末台灣政局相對穩定,又再加上頂下郊拚與漳泉械鬥後,淡水河開港,大龍峒之河港貿易逐漸與大稻埕碼頭整合,更伴隨著文教風氣盛,有「十步一舉,五步一秀」之稱,地方人才出頭,文、武全才者亦會加入金獅團。
李世澤團長於台灣藝術大學分享金獅團藝術文化
清朝末期至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前,曾有兩名湖南武師至「老師府」陳維英家擔任「護院」,護院之意為舊時富商巨賈聘請武藝高強的鏢師擔任護院,此二位湖南武師於空閒之際教導大龍峒金獅團團員獅藝,直至日本依馬關條約簽訂後進駐臺灣返回大陸,兩人留傳技法由其徒弟傳承至今。
湖南武師回鄉後,大龍峒金獅團內成員存有兩派之爭,商議該保有舊有祖先留下之獅藝,或是轉以留存湖南武師教授獅藝為佳,經協調後紛爭不能平息,恐有禍事將席捲而來,當時獅陣負責人為平息紛爭,將獅耳割下警示眾人,凡經決議之事不要因旁人耳語動搖,希望眾人「唯義無耳」,眼睛看前面的目標,耳朵別聽是非。「尊義點金」-尊重獅藝,點石成金,因此典故,大龍峒金獅團獅耳至今仍為無耳,精神傳承流傳至今,而「無耳金獅」則成為大龍峒金獅團一大特色。ㄅ
大龍峒金獅團於民國四十五年於美國空軍基地表演後返回大龍峒保安宮合影紀念
尋找台灣好子弟
日治時期,大龍峒金獅團獲邀遠渡東洋,在甲子園舉辦的「阪神博覽會」上展現精湛的獅陣技藝,曾有過這樣輝煌歷史紀錄的團隊卻也不免面對技藝與記憶失傳的憂慮。大龍峒金獅團團長同時也是2012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主李世澤,也深感大眾面對藝陣文化的誤解,招募不到新團員練習,面臨傳統文化失傳之憂,力求振作文化之心。
在大龍峒當地熱心人士持續奔走,協助團務之下,現今大龍峒金獅團為保住舞獅此項技藝,更努力更加積極地去經營獅團,將武術融合於舞獅內與宗教、地方結合,得以延續至今,結合大龍峒地方鄉里,同時向外擴大招生,與大學合作使其進一步進到大專院校體系傳承技藝,到申請臺北市文化局的立案,並成為臺北市登錄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於2012年獲得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得獎團體,多年復興求新,使此項傳統技藝不致流失,並喚回鄉里對於金獅團的記憶,成為現今臺北地區少數仍保有獅藝及武藝傳承的獅團之一。
根據大龍峒金獅團已登入文化財之「先賢堂」圖像所示,清朝時期已於在地發展成大龍峒四角脈絡文生及武生皆具,分別是:「大稻埕角」、「大龍峒角」、「港漧角」、「後湖角」,至今每年透過保生大帝每年之聖誕期間,參與廟會活動凝聚鄉里情感,大龍峒金獅團文化落地生根,也成了大龍峒的地方文化特色,正待文化復興,喚醒金獅繼續守護。
  • 粉絲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81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莫使大地赤裸,勿讓綠野生瘡。──陳定南 我希望台灣不要只有一位陳定南。──資深文史工作者黃瑞疆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內湖平原老村落的形成,恰以山、河之間而居,形成山腳聚落,而其知名近山忠勇山之金龍禪寺,於1953年竣工,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從荒地逐漸成為內湖在地信仰與名勝。
臺北人無疑是富足的,城市無論從何處望去,都可見綠鬱毗鄰,群山環抱河川流淌邊境有海,近郊植被豐富生意盎然。倘若厭倦水泥高樓,離開都會叢林只消15分鐘,搭上便捷如織的公交捷運,便能坐擁近郊,綠蔭拂面微風繾綣,樂享最單純的閒暇時光。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莫使大地赤裸,勿讓綠野生瘡。──陳定南 我希望台灣不要只有一位陳定南。──資深文史工作者黃瑞疆
每逢假日,不少人會選擇到藝文場館接觸藝術,陶冶性情​。在士林至善路上林立了各式各樣的館舍,除了耳熟能詳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及張大千故居,座落在故宮對面台灣創價學會 至善藝文中心,則最為關注台灣本土藝術史
內湖平原老村落的形成,恰以山、河之間而居,形成山腳聚落,而其知名近山忠勇山之金龍禪寺,於1953年竣工,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從荒地逐漸成為內湖在地信仰與名勝。
臺北人無疑是富足的,城市無論從何處望去,都可見綠鬱毗鄰,群山環抱河川流淌邊境有海,近郊植被豐富生意盎然。倘若厭倦水泥高樓,離開都會叢林只消15分鐘,搭上便捷如織的公交捷運,便能坐擁近郊,綠蔭拂面微風繾綣,樂享最單純的閒暇時光。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龍峒保安宮,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清朝時期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台北三大寺廟之稱。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五結鄉寶斗厝保安宮主祀敵天大帝,是臺灣本島三座主祀敵天大帝的廟宇之一
Thumbnail
​保和宮這座廟宇可說是台灣許多廟宇的縮影。從小小一間草療小廟歷經信徒捐款不斷擴建、最後成為新北市定古蹟。一百一十四年歷史成為新北市蘆洲區居民信仰中心。 保和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成功路182號 開放時間: ​AM6:00-PM21:00​ 電話: 02   2285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大龍峒保安宮,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清朝時期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台北三大寺廟之稱。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利澤忠義堂,又稱大眾爺廟,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是一座主祀大眾爺的廟宇。 大眾爺,又稱孤魂公、好兄弟,是民間信仰中無祀孤魂的總稱。利澤忠義堂的創建,據說是因為當地在清末民初時期,發生了漳泉械鬥,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死者的魂魄因無依無靠,而成為孤魂野鬼。後來,有鑑於此,當地居民便集資興建了利澤忠義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五結鄉寶斗厝保安宮主祀敵天大帝,是臺灣本島三座主祀敵天大帝的廟宇之一
Thumbnail
​保和宮這座廟宇可說是台灣許多廟宇的縮影。從小小一間草療小廟歷經信徒捐款不斷擴建、最後成為新北市定古蹟。一百一十四年歷史成為新北市蘆洲區居民信仰中心。 保和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成功路182號 開放時間: ​AM6:00-PM21:00​ 電話: 02   2285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