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那年我最大的遺憾之一,是我春暖花開的捷克訪問學生時光被迫停止。好不容易脫離了冬日的抑鬱寒冷,選上了喜歡的歐陸政治文化歷史課程,一週前那些小班課上遇見的老師、同學,短短幾天成了我的別離對象。沒有象徵課程圓滿結束的大合照,來不及再實體多說句話,在 COVID-19 席捲下,我趁著捷克政府關閉國境前夕,於 2020/03/15 離開了。
那個學期,我修習了和查理士大學人文學院合作的
UPCES 計畫下的一堂電影課:Film as a Mirror of History, Ideology, and Individual Freedom,授課的教授是 Tereza Brdečková。後來我才知道,她出身電影世家,父親也是名導演。
那時太喜歡她的課了,所以先前短短幾次的實體授課時間結束後,我都有找她聊天。她說她前幾天去了柏林影展,聽到我是臺灣來的,她說她知道侯孝賢。這些談話後來成為我記憶中最寶貴的日常時光,謝謝鼓起勇氣下課找她談話的自己,免去了部分遺憾。
UPCES 位於布拉格市中心的校區,走廊上的風景 © 2020 ShanYu
回國遠端後,我沒有放棄訪問學生身份,線上完成剩餘的學期。那時候的電影課是課堂時間看完,映後討論的。我的上課時區和台灣正常作息時間對不上,我成為班上唯一一個先要了電影連結,預先看完再去上課的同學。正課開始時,教授先是在線上會議室簡短解說今日電影,接著送學生們到指定網站上去看電影。會議室裡面剩下我和教授,就像 office hour 那樣,我一個個問著電影中,那些我想不通的寓意,一一獲得解答。那段日子及少出門的日子裡,電影課成為我每週最期待的事,每一部看完,都好喜歡。
誤打誤撞讀了些猶太文化、捷克歷史,喜歡著這些自認為相當小眾的內容。當被人問起這些哪裡吸引自己時,好像說不出個所以然,也許是顛沛流離的史實本身,對我來說比虛構的故事更引人入勝,又殘酷得令人不忍卒睹;也許是我在這當中找到了它映射出的認同處境。那種有一點荒誕的黑色幽默與諷刺,我想是在經歷納粹入侵後又被蘇聯共產勢力控制的歷史傷痕下,精煉出的經典。
看到金馬經典影展推出「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黃金時代」,覺得自己有某種使命,需要我那年我接出到的感動化為文字,分享給更多人。
細數片單,真的有好多是那年課堂上我們一起看過的電影⋯⋯一個個查詢對比,這些當年讓我感到驚艷的作品,居然可以在台灣的影廳上映,真是太幸運、滿足了。
一些當年看過,可惜未收錄在片單當中的,在此也分享給各位:
- 《Distant Journey》1949 by Alfred Radok:和《大街上的商店》同樣描寫納粹掌權下的猶太人生活
-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by Krzysztof Kieślowski:中譯《雙面薇若妮卡》相較在台灣知名度較高的電影,曾登上大螢幕播映,波蘭導演所作。巧合、緣分、命中註定的迷幻感加上唯美的畫面和音樂,令人癡迷。搜尋 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 en mi mineur 按下播放,一定有感覺
- 《See you in Denver》2007 by Jan Sikl:可搭配《大俠檸檬水》服用,一睹捷克人的「美國夢」
- 《Czech Dream》2004 by Klusák - Remunda:非常有趣的寫實的紀錄片,時間點是共產鐵幕已倒下的千禧年後
影展開始前,我計劃把過往看過的幾部電影,寫成介紹,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好作品。預計將有:
- 《大街上的商店》(The Shop on Main Street, 1965)
- 《嚴密監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 1966)
- 《野雛菊》(Daisies, 1966)
- 《消防員的舞會》(The Firemen's Ball, 1967)
- 《夜之鑽》(Diamonds of the Night, 1964)
- 《大俠檸檬水》(Lemonade Joe, 1964)
- 《魔手》(The Hand, 1965)